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唯物主义在生活中的应用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战争观

火烧 2022-03-24 19:47:39 1148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战争观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战争观,分析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在现代和平社会中,战争对我们来说好像是很遥远的词汇,但事实上战争无处不在。战争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但有时候战争又是迫不得已的事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战争观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战争观,分析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现代和平社会中,战争对我们来说好像是很遥远的词汇,但事实上战争无处不在。战争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但有时候战争又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有时候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总的来说,经济决定政治和战争,政治决定战争,而战争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所以说,战争与政治、经济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经济决定政治。所谓“弱国无外交”。现在各国都在发展经济,我们国家也不例外。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经济呢?一方面,发展经济为了改善民生;另一方面,为了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的力量是巨大的,经济的发展让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同时,国家也拥有加强国防建设的力量。经济的繁荣可以解决许多问题。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世界为之震惊,中国与各国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这就是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同时,经济也决定战争的可行性,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起来,那么他用什么去发动战争呢,其实在这其中,国家经济对战争起到支撑的作用。可见,经济的发展决定政治的地位和战争的可行性。

其次,政治决定战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地位。这样使我们也拥有了话语权,对于拥护和平的我们就可以抵制一些以政治为面具,喊着和平的口号,通过国际关系来发动战争等破坏和平的政治外交。就像美国,以保护人权为借口,通过国际关系来干预他国事务。很显然,这严重侵害了他国利益,还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战争。我们国家热爱和平,我们要通过自己所拥有的政治权力来维护和平,这样才能保持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 战争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战争会给人们带来难以避免的灾难,这战争的破坏力是无法想象的。战争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建设和国防建设,同时因战争导致经济萧条的局面,人们生活水平下降。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不难想到,战争起源于利益的冲突。“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战争的发起都有利于一方。同时,有的国家通过战争获得利益,发展经济。战争也是一方通过暴力制服另一方,这也使国家地位在此时得到确立。

战争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我们明白,战争是残酷的,不管怎样,他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

md无产阶级战争观

战争观,是人们对战争问题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历史唯物主义在生活中的应用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战争观

战争观理论,包括对战争起源、战争根源、战争动因、战争本质、战争性质、战争目的、战争的历史作用、战争与其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对待战争的态度、消灭战争的途径,以及战争与和平、战争与革命的关系等问题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研究战争,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战争观,随后出现了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的战争与革命的高潮时期,列宁、斯大林、md在领导革命战争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无产阶级战争观。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经列宁主义、md思想发展的无产阶级战争观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会永远引起战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的工具、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类,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反革命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破坏、阻碍作用 ;革命战争是把旧社会转变为新社会的助产婆,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发展和平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被制止的;用革命战争消灭反革命战争,是消灭战争的主要途径;只有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共同努力,完全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消灭了帝国主义,实现了共产主义,才能使人类进入永久和平的世界。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称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扩展资料: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5、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

论持久战中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和革命史观是毛历史观的两大基本特征和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是紧密联系,有时甚至是合二为一的。唯物史观是前提,如果没有唯物史观,其革命史观便不可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史观;革命史观是唯物史观的一些原理在历史研究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具体化;唯物史观寓于革命史观之中,唯物史观通过革命史观得以在中国史学界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毛的革命史观是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且是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它显示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并促使革命战争的胜利。在战争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毛革命史观的许多论述和概括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随着革命的胜利,和平建设环境的来临,反映在毛的革命史观中的一些论述和概括与历史研究的现实的需要发生了矛盾。也就是说,继续坚持毛的这些论述和理论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对毛革命史观中的一些内容重新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战争观是什么

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1、战争支柱——以仁为本。《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2、战争准则——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1、重站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2、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3、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4、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他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庙算制胜论。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孙子兵法》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

三是“诡道”制胜论。《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不仅仅对战争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帮助。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中指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五、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

其主要表现在:“致人而不制于人”,夺取主动权。强调的就是要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灵活且有针对性的采取制胜方法。

六、孙子在用兵上强调奇正

他说:“凡战者,以正合(合力攻击),以奇胜(奇兵制胜)”。奇正是我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军事矛盾,历代兵家多有阐述和运用。奇正的含义广泛,一般说来,常法为正,变法为奇。分而言之:在兵力使用上,守备、钳制的为正兵,机动突击的为奇兵;在作战方式上,正面进攻、明攻的为正兵,迂回、侧击、偷袭的为奇兵;在作战方法上,按一般原则作战的为正兵,采取特殊战法的为奇兵。奇正充分体现了用兵的机动灵活性,出奇制胜的高妙之处,在于攻击敌人无备与虚弱之处。

七、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

选贤任能,不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将之道。

1、重将思想。《投笔肤谈·军势第七》指出:“三军之势,莫重于将”。并且认为,“大将,心也。士卒,四肢百骸也”。我们现代所说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2、选将思想。在古代,选将标准有五,《孙子兵法·计篇》中明确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3、用将思想。古人认为,将帅使用的原则,就是信任和放手。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什么战争观和方法论是md军事思想的一个理论基础

以md为代表的gcdzg人,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战争的基本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认为,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战争力量的竞赛;战争是一种物质运动现象,是有规律的。

以md为代表的gcdzg人,把马列主义的建军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建军理论和原则。主要包括:人民军队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唯一宗旨;人民军队必须置于gcdzg的绝对领导之下;人民军队在加强革命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现代化建设和正规化建设。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