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必须要读的书 一本每個人一生至少應該讀三遍的書
一本每個人一生至少應該讀三遍的書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在《活着》裏面,福貴說出了人生真相。
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事情要做,對人生的感悟自然也就不一樣。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看同一本書,能學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有人說:“一本書應該讀三遍,第一遍是年輕時讀,第二遍是成熟之後讀,第三遍是年老以後再讀,這樣就等於讀了三本不同的書,無知懵懂的年輕人會逐漸積累人生的經驗,從一本書中讀到不同的東西。”
《光榮與夢想》就是這樣一本書。
點擊封面,半價入手
《光榮與夢想》
威廉·曼徹斯特 著
中信出版集團
有很多人羅列過這本書的優點,比如它能夠幫助人塑造更好的史學觀和新聞觀。歷史從無正義,但我們往往被引導着以正邪的標籤看世界。這本書沒有明確定義誰對誰錯,而是用事實的複雜性來說話。
活在一個無處不在的新聞世界裏,看着七分真、三分假,剩下九十分以假亂真、真假不分的新聞,總讓人摸不着頭腦。而這本《光榮與夢想》則不一樣,它用細節的故事、宏觀的視角和蒙太奇的平行手法,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專業的新聞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
關於美國,我們每天都有不同的幻想,而這些幻想往往來源於“無知”——我們只看到了一星半點,便覺得這個國家“好或者壞”。但是,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你會發現,美國並非一片樂土,而是在一片焦殼上緩慢建立起來的。《光榮與夢想》記錄的便是那最艱苦的四十年。
當然,這本書除了它的價值,光是文字也非常打動人。(小編上學的時候,大家同爲新聞專業最靚的仔,夢想都是寫出這樣的文章。)下面是一些摘錄:
1. 描寫百姓失業、民生凋敝:
有人在華盛頓州的森林放火,這樣他們就可以受僱幫助撲滅大火。
教師建議一個小女孩回家吃點兒東西,孩子回答說:“我不能吃,今天該我妹妹吃。”
一位芝加哥寡婦爲了不讓自己看到食物上蠕動的蛆蟲,總是會先摘掉眼鏡。
2. 描寫市場波動時大家搶着取錢、取黃金:
布朗克斯區曾出現一個出租嬰兒的母親,她把嬰兒租給排隊取錢的人,每次25美分,因爲抱孩子排隊享有優先權。
聯邦儲備委員會宣佈,如果市民在2月1日後提取過黃金,而下星期一沒有按約定將其退回,那麼銀行將把他們的名字公之於衆。(注:這個方法效果極好,後來黃金幾乎都退回來了)

3.描寫颶風:
一個長島人幾星期前在紐約的商店買了一個氣壓表,9月21日清晨被寄到,氣壓表指針讀數顯示低於29英寸,刻度盤顯示爲“颶風和龍捲風”。他無法相信,拿着它搖了搖,最後把它向牆上擲去,指針讀數都沒有任何改變。他氣急敗壞把它重新安裝好,驅車前往郵局打算把它寄回原店。然而就在他離開的那段時間裏,他的房子被大風颳走了。
4. 描寫杜魯門春風得意:
他回到白宮時,你能聽到兩個睾丸碰撞的聲音。
5. 描寫戰後美國人的形象:
英國人在地球上昂首闊步,一副主人的樣子;美國人則在地球上昂首闊步,根本不管誰是主人。
6. 描寫法國人害怕美國文化的入侵:
雖然法國還沒有從空運行動中恢復過來,但巴黎的國民議會還是以366票對202票通過了一條限令:“禁止在法國、阿爾及利亞和法屬殖民地進口、生產和銷售可口可樂。”
7. 摘取 60、70 年代美國小孩子對黑人同校的看法:
如果上帝想讓黑人和白人一起上學,就不會創造出白人和黑人了。
8. 描寫一次歷史上的意外:
在那一刻,在宇宙中的某一處,某架機器的齒輪轉動了一下。
9. 描寫一次暴動中的混亂場面:
警察看到黑人記者被攻擊時所表現出的軟弱,讓這些人以爲尋釁鬧事可以逍遙法外。他們一時找不到新的攻擊目標,索性對白人記者也動起手來。
10. 描寫某些地區對黑人的歧視:
在特拉華州,一名女服務員要求兩名西裝革履的黑人離開飯店。此事令國務院十分難堪,因爲其中一位是加納的財政部長。
11. 描寫美國衛星發射失敗後蘇聯的得意:
在聯合國工作的蘇聯人咧嘴笑着,建議美國人申請蘇聯向落後國家提供的技術支持。
12. 描寫美國啓動登月計劃後美國人的心態:
有人問美國人到達月球時,會在上面發現什麼,愛德華·泰勒冷酷地答道:“蘇聯人。”
13. 描寫一次針對古巴的祕密行動的混亂:
像那些與此次行動有關的所有人一樣,他們也是到後來纔看清整個局勢的。而身處白宮的艾森豪威爾、哈瓦那的菲德爾·卡斯特羅、弗吉尼亞州的艾倫·杜勒斯、危地馬拉的弗蘭克·本德、五角大樓參謀長聯席會議、邁阿密的“陣線”以及在馬德里山下咖啡種植園裏受訓的勇士們都處於困惑之中,只是程度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