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亮剑小说原著完整版 亮剑历史背景

火烧 2023-02-19 00:03:05 1116
亮剑历史背景 1.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形是谁着战争和历史作背景,再加上主角李云龙敢打敢拼,打起仗来不要命,确实是个英雄,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很难让人不去猜测究竟李云龙是何方神圣,到底是历史上哪位名将的

亮剑历史背景  

1.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形是谁

着战争和历史作背景,再加上主角李云龙敢打敢拼,打起仗来不要命,确实是个英雄,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很难让人不去猜测究竟李云龙是何方神圣,到底是历史上哪位名将的“翻版”。

大家比来比去,却发现李云龙身上有太多人的痕迹,无论是性格还是经历,都不应该只局限于一个人,但是基本上还是集中在两个人身上:王近山和钟伟。 原型一:中将王近山相似度60%特点:●20岁当上红军师长。

●王近山一直在徐向前的指挥下打仗,打起仗来不要命,人称“王疯子”。●42岁当上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

大家认为王近山是李云龙的原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刚烈的性格和曲折的人生经历。 相似点一:打起仗来不要命李云龙:《亮剑》中的李云龙出生在湖北与河南的交界地,1927年参加“黄麻暴动”,性格桀骜不驯,胆识过人,纪律性差,常做离经叛道之事。

王近山:1915年,王近山出生在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桃花乡一个穷苦人家,9岁就为地主放牛,13岁当长工。 性子刚烈的他15岁就和一帮小兄弟参军。

虽然年龄不大,但王近山打起仗来特别勇敢,第二年就从班长、排长升任连长。在一次战斗中,王近山与敌人“肉搏”,抱住敌人滚下山崖,脑袋被尖石刺了一个深洞,自此他头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疤,洗澡都不能用劲搓洗。

就是这次战斗,他得了一个绰号―――“王疯子”。 他很快被提拔为红10师28团团长。

相似点二:相近的战斗经历李云龙:李云龙在伏击日军运输队的时候,无意中遇见了“日军官战地参观团”。李云龙带领他的“杂牌”军队与他们肉搏,将敌人消灭。

王近山:1943年10月,王近山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时,奉命率队赴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途经敌心脏地区韩略村时,根据情报,一队日军将从此地经过。 他当即决定队伍停止前进,就地埋伏,准备打个伏击。

王近山和部下,当时谁也没想到,他们即将伏击的竟是由日军中队长以上军官组成的“日军官战地参观团”。冈村宁次苦心拼凑的所谓“战地参观团”,除三名装死留下性命外,其余包括一个少将旅长,六个大佐联队长,180个中佐和少佐大队长以及中队长全部毙命。

相似点三:妻子是照顾自己的护士李云龙:抗战时期,李云龙的第一任妻子在新婚之夜被敌人挟持,造成李云龙“冲冠一怒为红颜”,与敌人决斗,从而改变整个战争局面。但第一任妻子也在与敌人的战斗中牺牲。

李云龙的第二任妻子田雨则是在医院中为他献血,后又照顾他终生的一名护士。 王近山:抗日战争时期,韩岫岩是八路军医院的护士,有名的院花。

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副团长的王近山负伤了,一颗子弹击穿肺部,另一颗子弹击伤左臂,伤势很重。经韩岫岩等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王近山很快康复了。

自然而然两人就认识了。一同住院的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一看这情景,挺般配的,于是从中牵线搭桥,成就了他们的婚姻。

韩岫岩和王近山生了8个孩子,其中一个送给了王近山不能生育的司机夫妇。但是王近山后来却与妻子闹离婚,也因此被开除党籍、军籍,撤销一切职务,转地方安排。

原型二:少将钟伟相似度60%特点:●14岁入团,15岁参军入党。●在ph的红三军团和徐海东的红十五军团先后任连指导员,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作战风格剽悍凌厉,爱骂粗话。●据说他能与巴顿比高低,因为他能打仗,打胜仗。

钟伟与李云龙相似的地方,恐怕在于他过人的军事领导才华,而他的经历也与李云龙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相似点一:屡立战功李云龙:李云龙带领自己的部队从一开始似乎就没有输过,从最开始的李家坡一战,李云龙就出奇制胜,让大家见识了这位“草莽英雄”。

钟伟:据有关资料显示,钟伟,原名钟步云,1911年10月出生于湖南平江三阳甲山村一贫农家庭。1928年1月加入共青团,1930年7月参加红五军,同年底转为中***员。

钟伟年少好学,喜动,能言善辩;指挥作战,勇猛敏捷,人谓:“勇猛似虎,机警似鹿,狡猾得像只老狐狸。 ”据说,钟伟一听说要打仗,后脑勺都乐开花,那劲头就像今天年轻人赴约会,谈恋爱。

开会就抢任务,抢硬仗,抢不到就“娘卖X的”。他这边打胜了,别人还在那儿啃,他就去打“小报告”:我说他不行嘛,怎么样?这回该我们上了吧?钟伟经历过红军反“围剿”、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种战斗,担任过各种职务,指挥战役无数,战功累累。

关于钟伟的勇猛善战,在《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中写东野五师的文字中,能够侧面体现:“该部队系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以猛打、猛冲、猛追三猛著称。善于运动作战,为东北部队中头等主力师。”

而头等主力师师长就是钟伟。 相似点二:能打还能“抢”李云龙:在长征过草地之前,李云龙纵兵抢了百姓的粮食,理由是前面的部队过去后,没给自己留下什么;而当地的百姓手里有,但跪下来求也不卖,所以只好抢。

但自己的部队在过草地时没死一个人。1942年李云龙的独立团在山西,居然学了一些土财主做买卖时的“抠”,打仗有便宜占才干。

捉住了。

2.亮剑 李云龙历史上有无此人

是虚构的,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原型来自王近山将军,全歼日本“战地参观团”的这个故事就是取自与他的真实事迹。

抗日战争时期,王近山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385旅769团团长、386旅旅长等职,1943年10月,王近山任八路军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奉命率队赴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途经离山西临汾城不过几十里的日军心脏地区韩略村时,得到情报说,一队日军将从此地经过,他见那里的地形险要,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于是当即决定队伍停止前进,就地埋伏,准备打个伏击,狠狠杀一下鬼子的威风和气焰。

10月22日晚,王近山指挥部队进入阵地设下埋伏。王近山和部下们当时谁也没想到,他们即将伏击的竟是由日军中队长以上军官组成的“日本军官战地参观团”。

当时,指挥日军对太岳地区进行“铁滚式扫荡”的是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为了展示他“新战法”的成果,特抽调近200名中队长以上的日本骨干军官,由他的亲信少将旅长服部直臣率领,来到太岳地区进行实战观摩。

他原想在“战地参观团”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武威。 10月23日上午8时许,公路远方腾起滚滚烟尘。

王近山从望远镜里一望,路上一溜汽车,一数整整13辆,车上站满了日本鬼子。每辆车上都插着太阳旗,日军军官有说有笑,不时指指划划,好一副得意的样子,俨然把中国的土地当成了他们的“王道乐土”。

公路两侧足两丈高的陡壁。一位挑着柴禾的农民站在公路上,望着远远开来的日军军车微笑。

突然农民不见了,柴禾着火。两侧悬崖上的玉米秸、高粱秆全都变成了八路军战士,变成了愤怒的枪弹、手榴弹和炸药包。

日本军队没有想到他们会在自己的心脏地区遭到伏击,更没有想到刚才朝他们微笑的挑柴禾的农民,就是指挥这次伏击战的王近山将军。 这一仗打得漂亮、干净。

120多名日军,除了3名钻山洞逃跑外全部被歼。事后从缴获的日军文件中查明,这次伏击仗歼灭的敌人,原来就是冈村宁次组织的“战地参观团”,其中包括步将旅团长一名,大佐联队长6名,其余全是中队长以上军官。

那时有人编了句顺口溜:“王疯子笑,冈村宁次跳。”。

3.亮剑观后感

这一段时间看了电视连续剧《亮剑》后也是感叹颇多,《亮剑》给我最大的震撼是该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忠实于生活,这是本剧最大的亮点。

《亮剑》播出后,就创下了2005年电视剧收视率新记录。《亮剑》最大的成功所在就是脱离了以往战争题材影片那种追求真实和客观的范畴。

本剧改编自转业军人都梁的同名小说《亮剑》,主要描述了革命军人李云龙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炮轰金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革命军人革命本色始终不改的故事。《亮剑》是一部英雄传奇,是一个英雄的成长史。

它的叙事围绕李云龙展开,它的背景是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如何调和历史背景的浓淡,怎样处理个人命运和宏大背景在叙述上的矛盾,成了本剧叙事的主要问题。

《亮剑》是一部“男人味”很浓的电视剧,但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女性观众。《亮剑》最能打动观众的地方就是,它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豪迈粗犷、血脉贲张,正是今天所缺少、人们所期盼的东西,对这种情感的渴望不分男女,而且女性的感受应该还更强烈一些。

因为她们更加呼唤男子汉的回归。李云龙是英雄,出身贫寒的平民英雄,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他身为八路军将领,却草莽之气未除。说话做事略带匪气,打仗从不按理出牌。

他勇猛、有血性、嫉恶如仇,他满足了人们对英雄的想象和盼望。李云龙又不仅仅是一介武夫。

他表面上粗鲁,实际上不乏理智,他是明理的、富于正义感的。他虽然没有文化,可他身上有一种质朴的、农民式的智慧。

他用这种智慧在战场上声东击西、以少胜多;在军营中鼓舞士气、统率千军万马;有时还用这种智慧在上司面前装傻充愣。而《亮剑》的“男人”风格正好满足了观众对此的心理需求,因此受到欢迎并不奇怪。

《亮剑》成功地塑造了李云龙这个角色,把他好战、善战、直率、蛮横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性格多面、打仗勇猛、鬼点子特多、不按照战争游戏常规作战、敢于抗命、尊重战场实际、有点歪邪的主角,也是一个注重生活注重情感的人物,更是一个精忠报国视死如归赤胆忠心的真实的中国军人形象的再现。在李云龙身上是有一股“匪气”和“霸气”,他酗酒、骂娘、脏话常挂在口头,“老子”不绝于耳,这看上去不符合革命军队军人的作风行为,可他不失为一个真正的军人,这都是在特定的战争环境下产生的一个军人的毛病。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十全十美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用“高大、完美”的眼光来审视电视剧中的主角人物是可笑的,电视剧也应该尊重现实生活,更要尊重人格的发展人性的张扬。为什么一些人就那么的委曲求全呢?为什么总要按照“文艺标准”的那一套路子来欺骗观众欺骗自己呢?李云龙身上的缺点只是玉之瑕疵,并不会暗淡他身上熠熠生辉的中国军人之勇猛智慧爱国的光芒。

难道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中就不存在这样现象?一个军人就不能在战斗之余休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放松一下自己的精神?李云龙这个人物非要塑造的完美无瑕不可?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部电视连续剧那就看头不大了!不要说其他人,我就是不看这样的电视剧,像那些个谈情说爱、整天无所事事、只会耍嘴皮子、人能飞天、气功如炸弹之剧我是绝对不敢苟同的。李云龙在战场上竟敢胆大包天“抗命”,这在许多人眼中就是大逆不道,君不知“军令如山倒”?但是也确实存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

在抗战时期,战场上敌我双方战况瞬息万变,对于在那个血雨腥风在战场上舍生忘死的军人们来说,根据战场实际情况争取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消耗敌人,那将有利于保存自己壮大自己的力量,难道我们作期货就没有可借鉴之处吗,偶尔有过“抗命”也是在战争中允许的也就是说确实存在这种状况。这并不是《亮剑》的败笔,而恰恰是《亮剑》区分其它按照常规逻辑铺就的电视作品之亮点。

“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中国军人的军魂。”这就是本剧导演所要向观众传达的一种“亮剑”精神!现在的中国,我们的中国,千真万确需要这种精神!何尝不是呢?现阶段的中国虽然如日东升一路凯歌,但是危机伴随着机遇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内在的外来的威胁时刻在考验着中国人。

面对威胁面对危机我们中国人怎能安步当车?怎能不居安思危枕戈待旦?“敢于亮剑”这就是我们的回答!我们的精神!是的,李云龙是草莽出身缺少文化涵养,他不知钢琴不晓洋画不懂花前月下的浪漫,但这不是他的错,而是特殊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在我们解放军将军行列里,像他这样的将领很多,凭着他们顽强的毅力,凭着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党的忠诚,他们通过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学习文化,在战争中升华自己,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责备他们缺少文化涵养,有什么理由说他们张口“老子”闭口“弟兄”的呢? 全剧以展现李云龙的命运为主,但并不单凭一个李云龙打动观众。给我感动和震撼的居然全是那些无名英雄。

骑兵连的奋勇杀敌、王喜奎的宁死不屈、小分队的自我牺牲几度让我落泪。这是《亮剑》的魅力,它的魅。

4.关于亮剑一些事

亮剑》读后感

《亮剑》主要描述了革命军人李云龙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炮轰金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革命军人革命本色始终不改的故事。《亮剑》是一部英雄传奇,是一个英雄的成长史。它的叙事围绕李云龙展开,它的背景是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如何调和历史背景的浓淡,怎样处理个人命运和宏大背景在叙述上的矛盾,成了本剧叙事的主要问题。

《亮剑》最能打动我的地方就是,它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豪迈粗犷、血脉贲张,正是今天所缺少、人们所期盼的东西,他成功地塑造了李云龙这个角色,把他好战、善战、直率、蛮横勇猛、有血性、嫉恶如仇,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性格多面、打仗勇猛、鬼点子特多、不按照战争游戏常规作战、敢于抗命、尊重战场实际、有点歪邪的主角,也是一个注重生活注重情感的人物,更是一个精忠报国视死如归赤胆忠心的真实的中国军人形象的再现。他满足了人们对英雄的想象和盼望。在李云龙身上是有一股“匪气”和“霸气”,他酗酒、骂娘、脏话常挂在口头,“老子”不绝于耳,这看上去不符合革命军队军人的作风行为,可他不失为一个真正的军人,这都是在特定的战争环境下产生的一个军人的毛病。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十全十美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李云龙身上的缺点只是玉之瑕疵,并不会暗淡他身上熠熠生辉的中国军人之勇猛智慧爱国的光芒。

“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中国军人的军魂。”这就是“亮剑”精神!现在的中国,我们的中国,千真万确需要这种精神!何尝不是呢?现阶段的中国虽然如日东升一路凯歌,但是危机伴随着机遇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内在的外来的威胁时刻在考验着中国人。面对威胁面对危机我们中国人怎能安步当车?怎能不居安思危枕戈待旦?“敢于亮剑”这就是我们的回答!我们的精神!给我感动和震撼的居然全是那些无名英雄。骑兵连的奋勇杀敌、王喜奎的宁死不屈、小分队的自我牺牲几度让我落泪。这是《亮剑》的魅力,它的魅力在于壮烈,在于军人的胆识和骨气,在于充盈其中的英雄气,《亮剑》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的硬汉形象,为这个人感动,为这个集体感动。说实在的,《亮剑》中的李云龙是一个不好管理的角色。但是这个李云龙,对国家、对民族、对抗日大业有着无比的忠诚。这个人的“粗口”不仅不让人感觉反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这个人的大大咧咧也给人一种视死如归的大将风度。个人感觉,这才更像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让人看完后大有“干净透彻,豪气万丈,荡气回肠”的感觉。

5.《亮剑》这个电视局,是不是真是的历史

有李云龙其人~

原型是王近山将军。(融合了一些钟伟的性格和事迹)

李云龙是都梁小说及改编后的电视剧《亮剑》的主角之一。曾在红四方面军任团长,八路军时任386旅独立团团长,解放战争时任中原野战军新二师师长。解放后调任福建省军区某海防军军长。1955年去国防大学学习,毕业后继续担任该军军长受少将衔。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特种作战军队——梁山分队,该分队曾潜入金门,为解放军炮击金门提供地形坐标。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命令使用武力制止两个“红卫兵”的非法武装抢夺军火库。后因为这个事情遭到迫害,在1968年自杀。1978年平反。(此为小说中人物,虽然有原型,事件大多有原形,但并不完全就是本人!)

6.《亮剑》是真的吗

前不久各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以宏伟的战斗场面、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演技精湛的明星阵容,吸引了不少的电视观众,特别是独具个性的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亮剑》的基本素材来自农六师的前身新四旅,或者说,是作者以新四旅的战斗历程为基础进行的艺术再创作。剧中李云龙所在的独立团,源自1927年的黄麻起义,参加过创建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然后翻雪山过草地北上抗日,抗日战争时期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

这些恰恰就是新四旅七七一团的历史(见《农六师简史》第11页),只不过电视剧里叫“三八六旅独立团”,而新四旅的前身是三八六旅七七一团。电视剧里多次提到过的独立团消灭日军战地参观团,就是新四旅十六团的韩略村伏击战。

从《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身上,不难看出作为生活原型的新四旅旅长王近山的性格特征。 在八路军一二九师,王近山被称为“王疯子”,是一个有奇谋、打硬仗、敢冒险的指挥员。

李德生将军、尤太忠将军在回忆文章中写道,王近山在指挥作战中,从不考虑个人安危,“以至我们在多次战斗中,不得不派六七个警卫员跟着他,当他往前冲时拉住他,再不听劝说,就几个人压在他身上,有时气得他又急又火,又踢又咬……” 这是军史上真实的王近山,也是《亮剑》中我们看到的李云龙。李云龙敢打敢拼的硬汉子形象,再现了一代战将王近山的英姿。

亮剑小说原著完整版 亮剑历史背景

“敢打没有命令的仗”是王近山和李云龙共同的性格特征。李云龙指挥独立团攻打日军盘踞的县城那场战斗,就是一场没有上级命令的战斗。

电视里的这场攻城战斗打得惊心动魄,异常残酷。由于没有与上级指挥系统取得联系,李云龙把整个晋东南“搅成了一锅粥”。

最后,当日军的驰援部队在兄弟部队和国民党友军的阻击下,独立团终于攻下县城时,才让观众松了一口气。 看到这里,不能不让人想到《农六师简史》上记载的、《亮剑》中作为背景交代的消灭日军战地参观团的那场战斗。

正是王近山在战场的“疯劲”,为塑造艺术作品中英雄人物李云龙的亮剑精神提供了营养。 1943年10月,党中央调王近山率十六团(后来的农六师五十团、现在的农四师六十六团的前身)赴延安组建新四旅,担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

部队行至临汾地区的韩略村时,从当地情报得知,每天都有数十辆满载物资的汽车从临汾开出来,去支援进行扫荡的日军。 王近山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战机。

他问部队:“上级给我们的任务,是向延安开进,不是打仗,可是现在敌人的胸膛就在你的刺刀前面。你们说,我们是把刺刀捅到敌人的胸膛里去呢?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看不见?” 得到的回答是:“咱们用刺刀捅敌人!” 第二天上午9时,日军3辆小汽车、10辆大卡车,浩浩荡荡、大摇大摆开进韩略村西南公路。

公路两侧是两丈高的陡壁,一位挑着柴禾的农民站在公路上,望着远远开来的日军军车微笑。突然农民不见了,柴禾着火。

两侧悬崖上的玉米秸、高粱杆全都变成八路军战士,变成了愤怒的枪弹、手榴弹和炸药包。 日本鬼子没有想到他们会在自己的心脏地区遭到伏击,更没有想到刚才朝他们微笑的挑柴禾的农民,就是指挥这次伏击战斗的王近山。

这一仗除了3名日军钻山洞逃跑外,120多名敌人全部被歼。事后从缴获的敌文件中查明,这次伏击仗歼灭的敌人,原来就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组织的“战地参观团”。

其成员是“支那派遣军步兵学校”第5、6两个中队及其他军官,其中包括少将旅团长1名、大佐联队长6名,其余全是中队长以上军官。 被邀来观摩扫荡八路军的“参观团”,被八路军出奇不意地歼灭了。

冈村宁次闻讯暴跳如雷,立即从进行扫荡的各路日军中,抽调3000多人,在飞机的配合下,火速赶到韩略村反击。但此时,王近山早已率部队迅速转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王近山把冈村宁次的战斗部署也“搅成了一锅粥”。 md主席对韩略村伏击战非常满意。

他在延安接见旅以上干部时说:“太岳有个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王近山勇敢、果断、有胆略,能抓住战机打漂亮仗!” 这就是历史对新四旅(农六师前身)旅长王近山的评价,也是广大电视观众对《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评价。

亮剑精神,应该是农六师的前身新四旅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者: 文定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