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五什么六什么 春耕為什麽被皇帝重視?

火烧 2021-09-16 19:38:58 1055
春耕為什麽被皇帝重視? 春耕由來中國自古以來是以農業為立國之根本,而農耕講究時令氣節,“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四者不失,五穀不絕。”時令的更替,則需要專門從事祭祀的巫師觀測天象來確定。上古觀天象,通
五什么六什么 春耕為什麽被皇帝重視?

春耕為什麽被皇帝重視?  

春耕由來

中國自古以來是以農業為立國之根本,而農耕講究時令氣節,“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四者不失,五穀不絕。”時令的更替,則需要專門從事祭祀的巫師觀測天象來確定。上古觀天象,通常在天剛昏黑時進行(稱為"昏見"),被觀測的星被稱為"大火",古代"大火"星昏見時恰好在春分時節,火正在這一天觀察到大火星位於南方正中的位置,於是向民眾發布春分已經到來,可以春耕播種了。

上古時期的農業,實行的是刀耕火種,由於民眾認為自然界的氣候規律均是上天操縱賜予的,自然界中有風雨雷電,人世間也有吉凶禍福,會以祭天的儀式祈求上天賜予好的收成、以及人世永遠的福祉。祭天時要殺牲畜,貢置於柴堆之上,點燃柴堆後,讓牲肉的焦香伴隨著清煙飄上雲天,認為上天聞到人間煙火和肉的馨香,就會大發慈悲。但由於各地環境和自然條件的不同,寓意春耕生產傳統習俗的方式和時間也有所不同。江南地區則流行犒勞耕牛、祭祀百鳥的習俗。

歷朝歷代對春耕的重視程度

西周

古代歷朝天子都有“吉禮”,以敬天神的儀式,“籍田”就是其中的一種。在《國語》、《漢書》、《唐書》史書中均有記載,西周時期,在春耕前,周天子會率領諸侯親自耕田,舉行“籍田”的耕作儀式,寓意“敬天保民”。後來,這一禮儀逐步成為一種國家禮儀被歷代王朝延續。

西漢

到了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恆對於春耕尤為重視,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建議重視農業生產,以增加積貯。賈誼的《積貯疏》中記載“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漢文帝聽取建議後絲毫不敢懈怠,於漢文帝二年正月下詔:“夫農天下之大本也,其開籍田,朕親率耕。”

明朝

據明代沈榜《宛署雜記》記載,明皇帝躬耕的地方在北京地壇。到親耕那天,教坊司的“演員”們還得裝扮成風、雷、雨、土地等諸位神仙,還有的裝扮成農人模樣,一齊高唱頌歌。其他人等則拿著農具兩側侍立,靜候聖駕光臨。皇帝左手執黃龍絨鞭,右手執金龍犁。親耕時,前面有兩個官員牽牛,兩個老農協助扶犁,往返三個來回,皇上的親耕禮就算完成了。

清朝

清代康熙皇帝卻不這樣,他竟能一次耕完一畝地,可見他的精力充沛,興趣盎然。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就記載了這件事: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在京南博野視察春耕,曾親持犁器,一氣兒耕了一畝地。當時約有萬人觀看,大學士李光地特為作文勒石,以志其事。還有一年,康熙參加完親耕禮後,賦詩一首:“三冬望雪意殷殷,積素春來亂玉紋。農事東疇堪播植,勤民方不愧為春。”表達了他的重農情懷。

歷朝歷代,皇帝的春耕,體現了中國農耕文化的進步,既表達了重農尊祖、報本反始的反哺思想,也為統治者的重農固本的思想提供了一個表現的機會;他們用自己的行為為天下的農耕事業做到了表率,起到勸課農桑的實際效應,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和進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