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战组织 從“叛國者”到聯合國和平大使 “反戰象徵”背後的故事
從“叛國者”到聯合國和平大使 “反戰象徵”背後的故事
似乎接觸過網絡,對越戰感興趣的人都見過這張圖片,它幾乎成爲越戰中最出名的照片。這張越戰照片在當時製造了廣泛的社會輿論,在美國掀起了更強有力的反戰浪潮,有效的加快了越戰的提前結束。

將金福推向世界的成名照
關於這張照片的具體信息及背後的故事,知者甚少。
圖中的小女孩叫潘氏金福,一般暱稱她爲金福。1972年6月8日,當時南北越軍隊正在浪滂激烈交戰。金福和家人跟隨着南越士兵與難民向南撤退,前來支援的南越空軍誤將他們認爲敵人並使用燃燒彈進行了轟炸,不幸的金福被炸彈嚴重灼傷,身體皮膚大面積脫落。慌亂的金福忍着疼痛,與難民四處逃竄,這一瞬間被當時美聯社的攝影記者黃幼公抓拍到,此照片第二天被刊登在了美國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並隨即引起轟動。這直接推動了美軍高層結束越戰的行程,並獲得1973年普利策獎與1972年的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獎項。
黃幼功往受傷的金福身上灑水,以緩解其疼痛
在金福疼痛難忍之際,好心的黃幼功將他帶到西貢附近的醫院,因爲燒傷過於嚴重(軍用燃燒彈的燃料有一種類似膠體的性質,可以附着在傷口處,並且阻止散熱,一旦被燃燒彈燒傷,病情會不斷惡化,一般認爲燒傷面積在10%以上幾乎就無可挽救,而當時金福的燒傷面積達到了可怕的30%),當時醫師認爲她已無藥可救,然而,神奇的金福挺過來了,經過了十四個月住院與十七次手術,她終究得以“康復”返家。
雖然性命保住了,但數次手術並沒有徹底清除病根,由於傷處的真皮層被嚴重破壞,背部會因爲種種原因疼痛難忍,金福不得不在疼痛中長大。由於金福在世界的廣泛知名度,越南政府長期把她當做政治宣傳的口舌,金福不堪其擾,在上大學時,也會被政府要求擱置學業,已拍攝有意識形態的宣傳片,金福成了不折不扣的的“宣傳工具”,完全喪失了私生活。由於身份特殊,幸運的金福獲得了前往古巴哈瓦那大學深造的機會,並在古巴邂逅了現在的丈夫,同爲越南人的留學生裴輝全。學業完成後,金福回到越南,本已認爲可以擺脫政府的束縛,沒想到自己依舊擺脫不掉各國媒體的追逐,隨着越南政府的推波助瀾,金福徹底淪爲標誌性的“反戰象徵”。
金福與丈夫裴輝全
病痛的不斷侵襲早已讓金福無法承受,外加無形的政治壓力,金福的人生來到了生命的邊緣,曾數次考慮過自殺。1992年,金福與丈夫結婚,之後獲准去莫斯科度蜜月,在從莫斯科飛往古巴的途中,兩人趁飛機在加拿大加油時,逃離飛機並申請了政治避難,儼然金福成了越南的叛國者。隨後隱姓埋名的生活了起來,定居在多倫多,後來與丈夫有了兩個孩子。當生活穩定後,金福從灰暗走向光明,她接受了加拿大媒體的採訪,將自己多年來的遭遇全盤拖出,金福開始理性淡然的面對一切。
金福在演講時向公衆展示越戰留給自己的傷疤
1997年,金福加入了加拿大國籍,在不久後被聯合國任命爲教科文爲的和平友好大使,併成立了金福基金會後創立了爲戰爭受害兒童提供幫助的"金福基金會",旨在爲那些在戰爭或恐怖活動中遭受創傷的無辜兒童提供免費的治療和救助。在基金成立大會上金福如是說到:“我不再逃跑,不再是受害者。讓心靈復活,讓愛和寬恕成爲戰勝仇恨和死亡的良藥。”
金福逐漸擺脫戰爭的陰影,淡然的面對一切
戰爭將默默無聞的小女孩推向了世界,病痛與愛讓金福認清了自己,金福經歷的一切說不清到底是誰的錯,只願世上再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