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定策 粟裕的兩次重大建策

火烧 2022-08-18 16:57:15 1061
粟裕的兩次重大建策 在共和國的開國功臣中,有一位用兵如神、屢建奇功、深得中央軍委和md器重的將領,他就是名列十大將之首、享有“常勝將軍”美譽的粟裕大將。1946年 10月,華中、山東野戰軍集中行動後,

粟裕的兩次重大建策  

在共和國的開國功臣中,有一位用兵如神、屢建奇功、深得中央軍委和md器重的將領,他就是名列十大將之首、享有“常勝將軍”美譽的粟裕大將。1946年 10月,華中、山東野戰軍集中行動後,中央曾專門指示: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談起粟裕的戰役指揮,與他一起指揮過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等重大戰役的陳毅元帥,曾深有感觸地說:“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紀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就連不可一世的國民黨王牌師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也不得不承認:“此人用兵,狡猾異常,常常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時候狠狠地咬你一口。”

粟裕將軍戎馬一生所建樹的豐功偉績,猶如巍巍崇山,浩浩大海。這裡我們擷取他在解放戰爭中兩次重大建策,從中可以看出他的軍事謀略的華光異彩。

在中央軍委決定由他率兵南下時,粟裕卻提出了:暫緩渡江南下

1948 年1月下旬,剛在魯西南打完沙土集戰役的華野副司令員粟裕,突然接到中央軍委命令:為把戰爭進一步引向敵人的深遠後方,以配合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派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組成一兵團,由宜昌、沙市一帶渡江南下,深入敵後,進行寬大機動作戰,調動吸引中原敵人20至30個旅回江南,以減輕大別山和中原地區的負擔,為中原部隊創造大量殲敵的戰機。軍委還指示,渡江時間可在2月,或5月,或秋季,並要求粟裕把自己的想法“熟籌見覆”。

顯然,中央軍委的意圖涉及的是重大戰略決策。

但一向不以單純地執行上級指示為滿足的粟裕,從全域性出發,對敵我情況進行了認真調查研究,以更為謹慎的態度,投入了深深的思索。粟裕把3個縱隊帶到濮陽地區進行整訓,厲兵秣馬,同時以多種手段對敵人進行偵察,向長江沿岸地區派出先遣分隊積極做渡江的準備工作。這段時間,人們經常看到,粟裕常常拿著中央軍委的來電,仔細閱讀、琢磨,陷入沉思;又常常一個人站在地圖前,用鉛筆和手指在圖上比劃著,一站就是半天。

經過反覆考慮,粟裕逐漸認定了自己的意見:偏師南下,3個縱隊10萬大軍,渡江後完全失去後方。在敵人心臟作戰,敵人圍追堵截會更為猖狂。渡江南進後,可以調動江北部分蔣軍回防江南,但估計調動不了蔣軍在中原戰場上的4個主力軍。而在中原戰場,解放軍要打大規模的殲滅戰,必須組成強大的野戰兵團,雖然中原已有我野戰軍10個縱隊,但如果3個縱隊渡江南進,而又調不走敵人在中原的4個主力軍,則勢必分散我軍兵力,增加我軍在中原戰場打大殲滅戰的困難,難以在短期內改變敵我兵力對比。3個縱隊渡江轉戰預計會有5萬人減員,如果留在中原地區作戰,會以相當的代價殲敵3至5個整編師。兩相比較,還是留在中原作戰更為有利。

然而,粟裕這個決心是不容易下的。當時部隊已為渡江南下作戰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真有點“萬事俱備,只待渡江”的樣子了。但粟裕還是從全域性出發,於4月18日,把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報告了中央軍委。

md接到粟裕的電報後,十分重視,立即和中央書記處其他同志討論。第二天,md便命令陳毅、粟裕從中原前線趕到中央駐地西柏坡當面彙報。4月下旬,粟裕和陳毅趕到西柏坡,前往md暫時居住的阜平縣城南莊。

md聽說粟裕來了,走出房門、走過庭院前去迎接。md此舉,令衛士們吃了一驚,dz、周恩來也很感意外。因為md自擔任黨的領袖以來,從未出門迎送黨內同志。

md、周恩來、dz、任弼時、lq等中央領導詳細聽取了粟裕的彙報。md饒有興味地問粟裕:“你說的打大仗,有多大?”粟裕回答:“殲敵10 萬、20萬,甚至更多。”md又問:“甚至更多?你是想把蔣介石450萬正規軍全部殲滅在長江以北嗎?”“不”,粟裕坦率地回答,“我沒有想到這麼多,只是構想過一次殲滅蔣介石50萬至60萬精銳之師。”md微微點了下頭,說:“這需要時間,而現在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日子相當艱難。”

周恩來對粟裕說:我們考慮你如能率領華野一兵團挺進江南,就可能把敵人一部分主力從劉鄧周圍牽走。下江南確實不易取勝。能輕易取勝的地方,也不會派你去。對此高度信任,粟裕很是感激,但他仍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時,md不知出於何故,對粟裕說:“如你感到確有困難或不願意率一兵團南下,我們可以考慮另換統帥。”對此,大家似乎有些不理解。粟裕也有些激動,但很快冷靜下來,自信地說:“現在我們既然已經具備了大戰中原的基本條件,就應該爭取把敵人主力殲滅在長江以北,如果從中原抽走了10萬主力,削弱了堅強突擊力量,我們就會失去更多的時間,甚至有可能推遲奪取全國勝利的時間。”

陳毅這時也坐不住了,說:“另換統帥?換誰?誰去都只有全軍覆滅的結果,只有粟裕同志去,還可能保留三五萬人,等待救援。”是啊,率兵南下,僅是一個統帥者的問題嗎?大家難言時,md笑了,他環顧四周問道:“還有什麼不同意見嗎?”說到這兒,md示意休息。10分鐘後繼續開會,md問粟裕:“怎麼樣?粟裕同志,還堅持放棄南下的意見嗎?”粟裕堅定地回答:“是的,我個人意見還是認為3個縱隊暫緩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海地區大量殲敵,把敵人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為好。”“好!”md稱讚了一聲,又對大家說:“粟裕同志的堅定,進一步促使我們改變戰略方針的決心。我認為粟裕同志的意見是可取的。華野一兵團暫時不南下了,先加入中原作戰,力爭實現殲敵主力於長江以北的新戰略。”

正是中共中央領導群體如此從善如流、豁達大度,才使粟裕這個戰役指揮員的建議,得到擴充套件、昇華而派了大用場。

會後,md單請粟裕吃飯。席間,md告訴粟裕:中央已決定,陳毅到中原局工作,華野由粟裕負責。對此,粟裕很感意外,忙說:“華野離不開陳軍長。”“中央已經決定了,不能朝令夕改啊!”md仍堅持已作出的決定。粟裕思考了一下說:“那麼,陳軍長去中原局工作,最好仍然保留在華野的領導職務。”md對此表示同意:“就這麼定了,陳毅同志去中原局,保留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職務,你兼任代司令員、代政委。”

就在此後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粟裕指揮取得豫東戰役勝利,殲敵9萬餘人;中原野戰軍取得襄樊戰役勝利,殲敵2萬餘人。這無疑是對粟裕建策的有力佐證。不久的淮海戰役,殲敵55.5萬餘人,更加證明了粟裕建策的正確。

在戰役的幾個關鍵時刻,連獻妙計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粟裕在中央軍委指導下,組織實施了著名的濟南戰役,勝利地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

在制定濟南作戰方案時,我軍曾設想敵人會增派援兵,但蔣介石看到孤城濟南已無法挽救,未予增援。針對敵人大量屯兵中原的現狀以及線索,下一步如何行動問題,粟裕立即召開前委會議進行了研究。

對於在中原作戰,粟裕思考已久。1947年第四季度,我3支大軍已經在中原成“品”字型,完成了戰略展開。但蔣介石在中原還能集中較大的機動兵力,採取避實擊虛的戰法,以集中或分散對付我軍。我兵力分散時則集中進犯,我兵力集中時則後縮,敵我兵力相當時則與我糾纏。一段時間裡敵我形成拉鋸狀態。為改變中原戰局,發展戰略進攻,粟裕反覆考慮了我軍的作戰方針,認為面對敵人的新情況,我軍必須把殲滅戰發展到更大規模。如果我軍不能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的殲滅戰,而是打中、小規模的殲滅戰,戰機就很難尋找,當時3支大軍各自對付當面敵人均顯不足。從華野外線兵團的兵力來看,徹底殲滅敵人一路的兵力是夠的,但必須鄰區協助打援或鉗制。只要我軍能打兩三個大殲滅戰,形勢必將改觀。為此,他於1948年1月22日向中央軍委建議,3支大軍採取忽集忽分的作戰方針,以集中更大兵力,尋殲敵人重兵集團,兼顧開闢新區工作。1948年4月18日,他向中央建議華野l、4、6縱隊暫不渡江,會同3、8、10等縱隊,並在中原野戰軍配合下,集中於黃淮海地區打大殲滅戰,也是基於上述考慮。他認為解放戰爭以來,隨著敵我力量的消長和戰略戰術變化,我軍殲滅戰不斷向更大規模發展是個客觀規律。這種大殲滅戰發展下去,勢將成為同敵人的戰略決戰……濟南戰役,敵人援兵沒有來,也有足夠的力量,同敵人在江北再作大的較量。

濟南戰役結束當天,即9月24日,粟裕就根據前委會議討論的意見和自己的思考,向中央軍委及華東局、中原局發了電報,提議:“為更好地改善中原戰局,暴露津浦線,並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江邊及津浦沿線,以減少其機動兵力,以便於我恢復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以及便於爾後華野全軍進人隴海路以南作戰,能得到交通運輸供應的方便,和爭取華中人力、物力對戰爭的支援,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

粟裕在電報中還提出了具體的設想,其中第一條建議是:“該戰役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以蘇北兵團(須加強一個縱隊)攻佔兩淮(指淮陰、淮安),並乘勝收復寶應、高郵,而以全軍主力位於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以殲滅可能來授之敵……第二步,以3個縱隊攻佔海州、連雲港,結束淮海戰役,爾後全軍轉入休整。”

定策 粟裕的兩次重大建策

中原局的領導接到電報後,致電中央表示支援粟裕的建議。md、周恩來對粟裕的建議十分重視。經中央政治局主要領導研究後。md親自起草電文,向華野、中野明確表示:“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中央軍委在批准舉行淮海戰役之後,對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作戰方針和指導原則又作了一系列指示。 10月11日,中央軍委就淮海戰役的具體部署,向華東、中原野戰軍和華東局、中原局發出了指示,這即是md起草的《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

就在華野、中野按照中央發起淮海戰役的指示作緊急部署之時。粟裕於10月31日,及時向中央軍委建議:“鑑於這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毅)軍長和鄧(小平)政委統一指揮。”

密切注視著淮海戰役局勢的md、周恩來等軍委首長,接到粟、譚的電報連連點頭,深為我軍有如此博大胸懷的高階將領而欣慰。為協同兩大野戰軍的作戰行動,中央軍委當即同意了粟、譚的建議,於次日通告兩野戰軍:“整個戰役統一受陳(毅)、鄧(小平)指揮。”並賦予陳、鄧“臨機決定”之權。這是中央軍委根據戰事的發展所採取的重大舉措,改變了中野配合華野作戰的格局,從組織上保證了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共同執行淮海決戰的歷史性任務。

淮海戰役發起後不久,粟裕看到一切發展均比預期的順利,作了進一步思考:而今東北全境已經解放,解放戰爭已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這裡應該調整作戰計劃,應該考慮怎樣打法才能給蔣介石以決定性的打擊,從而加快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步伐。他徵詢華野其他領導人的意見,認為:在淮海戰場上,蔣介石採取的方針大體有兩種,一種情況是以徐州部隊和葫蘆島撤退的部隊繼續在江北與我們周旋,爭取時間,加強沿江、江南和華南的防禦;另一種情況是放棄徐州、蚌埠等地,將徐州附近的部隊撤過江去,加強沿江防線,企圖與我劃江而治,待機再起。如果出現前一種情況,我軍應在長江以北大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渡江作戰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並使江南各省免遭大的破壞,解放以後易於恢復。但這樣打法,老解放區的負擔勢必會加重一些。如果出現後一種情況,沿江和江南一下子增加了五六十萬國民黨軍隊,會大大增加我軍今後渡江作戰的困難,渡江以後向蘇浙皖贛進軍也還要進行嚴酷的戰鬥。粟裕反覆考慮後,向中央積極建議:如果老解放區能繼續支援戰爭,我軍應迫使蔣介石採取第一種方針,讓徐州之敵滯留長江以北地區,我軍在殲滅黃百韜兵團後,不再向兩淮進攻。而以主力向徐州、固鎮一線進擊,把敵逐步削弱和殲滅在徐州附近地區。

中央軍委和md對粟裕這次建議也十分讚賞,立即給粟裕回了電報並告陳毅、dp和華東局、中原局,同意了粟裕等的意見。接著,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dp、粟裕、譚震林5人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鄧為書記,統一指揮華東、中原野戰軍。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進展順利。黃百韜兵團被包圍于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悉數被殲。黃維兵團從武漢遠道馳授,被困於雙堆集地區,動彈不得。

此時,國民黨軍還有3個兵團集結於孤城徐州。該敵的動向,對我軍的下一步作戰行動,至關重要。

對此,粟裕又一次作出了準確預見:如杜聿明集團困守徐州,則既無法對我構成威脅,又因蔣介石已無機動兵力而不可能等到援兵。這是死路一條,杜聿明決不會善罷甘休。如果杜聿明要跑,則必有三種選擇:一是沿隴海路向東,經連雲港海運南逃,以擺脫被殲命運,但要迅速解決20多萬軍隊的船隻和碼頭是困難的,而且我軍在這一帶已集中了強大主力,如遭我尾追,則陷入背海作戰的境地,更易於全軍覆沒。二是直奔東南走兩淮,爾後經蘇中南渡轉向京滬。這樣做,雖可避開我主力,以集中兵力防守蔣介石的老巢,但兩淮河川縱橫,除幾條幹線外,非舟楫不通,不便於大兵團行動,而且均為我老根據地,敵人將陷入我地方軍民包圍中,難於逃脫。三是沿津浦路兩側繞過山區南下,此區域地形開闊,道路平坦。便於大兵團、摩托化部隊行動,又距黃維兵團較近,還可以與李延年兵團相呼應,實行南北對進,既解黃維之圍,又可集中蔣介石可能機動的兵力防守淮河,達到所謂“一箭雙鵰”的目的。但是敵人走此路,必將遭到我軍的強大打擊,而且可能全部被殲。

通過進一步集思廣益,粟裕進一步認為,敵人的弱點之一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迷信他們的美式機械化部隊,所以沿津浦路南逃的可能性最大。基於此判斷,他決定將主要兵力放在徐州之敵南竄的途中,即徐(州)宿(縣)線西側,將敵殲滅在徐州西南。

這次建議也很快得到中央軍委批准。而後來的戰役進展情況,完全證實了粟裕的判斷和預見。

粟裕最先提出發起淮海戰役,並在戰役的幾個關鍵時刻連獻妙計,立下了新的赫赫戰功。後來md這樣高度評價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有人這樣評價粟裕:在七戰七捷之前,粟裕只能稱得上戰術家、優秀的高階指揮員、出色的將領。而七戰七捷之後,粟裕便成為戰略家和軍事家了。

遲浩田同志在紀念粟裕同志逝世10週年文章中曾這樣評價粟裕:戰區指揮員具有戰略頭腦,是粟裕同志用兵如神的重要特色;系統地運籌分析,是粟裕同志指揮若定的主要祕訣;不斷地出奇創新,是粟裕同志屢戰屢勝的神來之筆;大勇若怯,精勤慎重,是粟裕同志在激烈和複雜的軍事鬥爭中能夠勝敵一籌的堅實基礎;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把主觀指導與客觀實際相一致作為用兵的基本原則和要求,是粟裕同志指揮藝術的精髓。這無疑是對粟裕軍事指揮藝術和軍事謀略的高度概括。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