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村港镇黎屋村 王村港历史

火烧 2022-11-10 12:42:53 1109
王村港历史 关于吴川历史吴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的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粤,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

王村港历史  

关于吴川历史

吴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的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粤,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589年(隋开皇九年)废平定县设置吴川县,唐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公元982年(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982年(太平兴国五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1377年(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历史。

2000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12个镇,总人口822482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2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2个镇(兰石、覃巴、吴阳、中山、黄坡、振文、樟铺、板桥、塘㙍(㙍字为“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15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覃巴、吴阳、黄坡、振文、樟铺、塘土叕(“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其中黄坡镇合并了中山镇,塘土叕(“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镇合并了板桥镇。

关于吴川历史

吴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的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粤,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589年(隋开皇九年)废平定县设置吴川县,唐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公元982年(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982年(太平兴国五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1377年(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历史。

2000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12个镇,总人口822482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2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2个镇(兰石、覃巴、吴阳、中山、黄坡、振文、樟铺、板桥、塘㙍(㙍字为“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15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覃巴、吴阳、黄坡、振文、樟铺、塘土叕(“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其中黄坡镇合并了中山镇,塘土叕(“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镇合并了板桥镇。

家乡的婚礼作文王村港

我的家乡在云南,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壮族村子。

虽然我只去过两次,但在我的印象中,那个山环水绕的小村庄里一切都那么新鲜有趣。那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那里的人们勤劳朴实,能歌善舞。我曾看过书上讲,壮族人民在历史上就善于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种植水稻,妇女擅长刺绣。

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当地的结婚仪式,很特别,让我久久难忘。

那年春节回老家,我参加了表姐的婚礼,目睹了当地独特的婚俗。其中最特别的要数新娘冲进新郎家门口的那个情节。

事前我就听别人讲述了规矩: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要经过“冲锋”才能进门。当新娘靠近门口的时候,由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就要放鞭炮,鞭炮组成一堵火墙,新娘要是胆小,就只好退却,等候下次“冲锋”。

而“炮手”们则总结经验,准备第二次“阻击”。一般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冲锋”是进不了门的。

而经过“苦战”进门之后,新娘到洞房门口还有最后一关,也是最难的一关。此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就会左右“侦察”,趁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进洞房。

那一次,我目睹了我的表姐,也就是新娘进门的过程。表姐来到门口,“炮手”们便开始放炮。

表姐准备冲,可又冲不进去。第二次,还是不进。

第三次,聪明的表姐向后退了三、四步,猛地向前一跑,嘿,过了!我的心里暗暗为她高兴。到最难的一关了,我的心揪得紧紧的,生怕她进不去。

伴娘(我的另外一个表姐)用红布把新娘的脸遮住,鞭炮声渐渐稀疏时,新郎的妈妈和伴娘把表姐一夹,掂着脚尖往门里一跳,耶!进去了!人们开始欢呼,吹喇叭,打鼓,一时间整个场面欢声雷动。大家一起祝贺新娘成功。

婚礼过去了两年,可至尽我仍然记忆犹新。

吴川一共有多少个城镇

行政区划

[编辑本段]

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覃巴、吴阳、黄坡、振文、樟铺、塘土叕(“土、叕”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2000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12个镇。总人口822482人,各镇人口: 梅录街道 96519 塘尾街道 27695 大山江街道 20477 博铺街道 13876 海滨街道 34111 浅水镇 27651 长岐镇 66344 覃巴镇 66929 王村港镇 18928 振文镇 84065 樟铺镇 36608 吴阳镇 72103 塘缀镇 64249 板桥镇 35740 黄坡镇 83883 中山镇 43041 兰石镇 30263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2个镇(兰石、覃巴、吴阳、中山、黄坡、振文、樟铺、板桥、塘**、长岐、浅水、王村港),15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覃巴、吴阳、黄坡、振文、樟铺、塘土叕(“土、叕”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

广东“吴川模式”的辉煌与衰落

新中国即将迎来60华诞,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也走过了30载春秋。

自改革开放以来,吴川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吴川人民踏上了奔向小康的康庄大道。然而,相对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突飞猛进、振翅高飞,吴川的经济发展长期在低谷中徘徊,经济现状比较落后,如果现在还不发愤图强、急起直追,差距必然更大,落伍必然更远。

面对历史车轮滚滚而过,我们很有必要对过往历史和未来方向进行理性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寻找规律,积极探索吴川经济发展新轨迹,让鉴江平原盛开富饶美丽之花。以下是春风不吹对吴川经济发展的一些粗浅思考,首发于吴川商网,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历史文化长久深厚 一 吴川历史源远流长。据研究,在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在鉴江平原繁衍生息。

梅录古镇具有一千多年历史,因内河运输发达,经济腹地较大,在很早以前就成为商品经济发展最为肥沃的土壤。在宋元时期,该镇已发展成为南粤重要的商品流通集散地和岭南大都市,与佛山、石龙齐名。

清朝《高州府志》记载“有吴家地,纳三川之水,故曰吴川。”所谓“三川”,就是鉴江、袂花江、三丫江。

三江之水来源自信宜高山老林之中,流经高州、化州,由吴川市吴阳镇流入大海。经过无数年的洗礼冲积,鉴江下游形成了800多平方公里的鉴江平原。

二 鉴江平原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古代有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中国首任使美大臣陈兰彬、晃州直隶厅通判林联桂,近代有抗日爱国将军张炎、李汉魂,现代有前外交部副部长、中外办主任刘华秋,当今财力雄厚的吴川商人更是遍布全国,培育出像云轻这样的才女也就不足为奇了。

吴川大地一代代的风流人物留给子孙后代无数的文化遗产,现存的人文古迹就有梧山岭贝丘遗址,晋代的茂山书院,宋代的极浦亭,元代的吴川学宫,明代的双峰塔和南城门,清代的古街道、林召棠故居、状元坊、状元井、陈兰彬故居,近代的张炎故居、李汉魂故居、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旧址,等等。 三 民间艺术独特精湛。

长久的历史文明,孕育出了吴川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堪称南粤奇迹。吴川传统的民间艺术“三绝”——飘色、泥塑、花桥巧夺天工,扬名海内外,花塔、陶鼓、木偶、狮龙等各有特色,令人叫绝,被国家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荣誉称号。

二、“吴川模式”的辉煌与衰落 早在1978年,王村港渔业公社农民潘汉锦等13位农民,利用当地“葵乡”的资源优势,每人入股50元至100元不等,总投资800元,成立覃寮大队葵厂,开创了广东省股份制企业的先河。随后,王村港第一家家用电器厂、吴川县宏达电器有限公司(广东浩特电器有限公司前身)、吴川县环球电器工业有限公司也相继成立,创造了吴川市“小作坊成就家电工业城”的奇迹。

同时,博铺、梅录、大山江也逐渐形成了“十里鞋街”,被誉为“塑料鞋都”,被国家授予“中国塑料鞋之乡”称号。此外,覃巴的针织手套,中山的林屋机械厂也颇具规模,吴川各地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蓬勃发展。

随着吴川市民营经济的异军突起、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家办企业带动四邻,一村办厂带动一片”和“乡镇企业、集体企业、联产企业、个体企业”四个轮子共同转动的发展模式,被省委和媒体誉为“吴川模式”,并大力加以推广,与“温州模式”驰名全国。此时,顺德才崭露头角,东莞更是杂草丛生。

但是,好花不常开,好境不常在。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吴川人没有充分利用乡镇企业、小商品经济先行一步的优势,没能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全国百业待兴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不能进一步将“吴川模式”发扬光大,经济发展日益落伍滞后,衰落至今,造成了当代吴川人心中永远的痛!而此时,珠三角和江苏、浙江等地却以一日千里的速度绝尘而去,把吴川以至湛江远远地甩在背后。

当年齐名的温州也发展成为国际重要轻工基地和集散地,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就超过500家,“温州模式”仍然享誉世界,温州财团踏遍全球,而“吴川模式”却渐行渐远,偶然转身抖落满地尘埃。 回顾历史,“吴川模式”的辉煌令人自豪,其衰落又让人扼腕长叹。

要从失败的阴影走出来,就必须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改进,避免重蹈覆辙。为什么吴川的乡镇企业无法长大?为什么“吴川模式”会衰落?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有着不同看法,春风不吹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 小农意识强烈,普遍存在“小富则安”观念。

“吴川模式”是依靠大量农民洗脚上田,创办小企业滚动发展而形成的。但早期创业者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千万年来在农民中形成的“小农经济”、“小富则安 ”等观念根深蒂固,忧患意识不足,对企业的发展缺乏长远目光和战略思维,最终制约了吴川经济向前发展。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全国经济蓬勃发展,各地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壮大,逐步占领全国市场并走出国门的时候,吴川的民营经济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例如,吴川的鞋业一度领先全国,在80年代就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但至今仍然没有产生一个省级名牌,绝大数仍然是生产最低。

吴川梅录的商业氛围

关于吴川及周边商业前景的预测: 吴川——商埠古镇 富庶之乡 地理交通 吴川市位于广东西南部,全市面积848.5平方公里,地处湛江和茂名两市之间,濒临南海,物埠民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陆交通极其便利:325国道横贯东西全境,境西10余公里可达南方大港湛江港和飞机场,境北10余公里有水东港,筹建中的茂(名)海(安)铁路和广湛高速公路分别从我市经过,交通十分方便。

境内有内河港梅录港以及可直航港澳的国家二级装卸口岸黄坡港,与市区相连的博茂港将扩建成为万吨级泊位的渔商两用港。四通八道的水陆立体交通网,为吴川产业发展、经济繁荣构建了绝佳的平台。

旅游文化 吴川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颇多,“延华弄月”、“一览赁高”、“极浦渔归”、“渔翁撒网”、“东海朝阳”、“通驷垂虹”、“丽山樵唱”、“限门飞雪”等八景闻名遐迩。同时,吴川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粤西地区唯一的状元林召棠,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晚清外交事务重臣陈兰彬,民国名将李汉魂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故居都被开辟为旅游景点供游人瞻仰。

王村港镇黎屋村 王村港历史

48公里的漫长海岸线赋予吴川众多曲线迷人的海湾,吴阳金海岸、塘尾怡景湾、覃巴吉兆湾、王村港度假区、江心岛乐园等主要景点都盛名远扬。尤其是覃巴镇的吉兆湾,已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并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验收,年接待国外、港澳、珠三角、茂名、湛江等地游客60多万人次。

作为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吴川的飘色、泥塑、花桥盛名远播,令人叫绝,倾倒了无数游人,被誉为“梅录三绝”。现在,吴川每年正月十六、十七搭花桥、造泥塑、游飘色,吸引八方宾客和游人,逾百万人次慕名而来,争相目睹这一盛况。

日趋成熟和繁荣的旅游业,极大地刺激了吴川酒店、零售业的市场消费,社会消费额也水涨船高。 经济产业 千百年来,善良聪颖的吴川人民不仅缔造了辉煌的人文历史,更缔造了昌盛的商业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云、桂及我省南部土特产与外洋货物的集散重镇,商业兴旺繁荣,素有“小佛山”之称。

新世纪的吴川继往开来,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羽绒业、塑鞋业、建筑业等支柱产业,拥有“中国羽绒之乡”、“塑鞋王国”等美誉。其中尤以羽绒业最为兴旺,已逐渐发展为全国最大羽绒基地,产品不仅占领国内各大市场,还远销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同时,吴川有上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20余各,全市的建筑队伍遍布全国各地,部分已打进海外建筑市场,被誉为“建筑之乡”,建筑规划、设计与施工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精品房产项目层出不穷。 目前,吴川有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4000多家,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是粤西地区最富裕、消费力最强的县级市。

尤其是去年,吴川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据湛江市统计局年报统计,吴川市2005年GDP达46亿多元,同比增长14.2%,增速超过湛江市、广东省和全国水平,在湛江五县市中排列第一;全市工业总产值达67.82亿元,同比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3亿元,同比增长18.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20%。

在产业兴旺、经济繁荣的同时,吴川人民的消费观念正日趋成熟,消费品位、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也与日俱增。 市场消费 吴川现有人口110多万,城区密布20多万消费群体,15分钟消费力达30万人,30分钟消费力达60万人。

同时,吴川历来就有全民经商的优良传统,城乡一体化程度非常高,拥有很多全国闻名的富庶乡村,其消费能力丝毫不亚于城区。据了解,吴川现有蛤岭村、芝蔼村、林屋村共3条国家级文明村,还有4条省级文明村和500条吴川级文明村,村村都是小康之户,村村都有水泥硬底公路直通市区,直接保证全市110万的客源半小时内可直抵城区。

拥有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吴川的消费能力绝对不可小觑,是粤西地区消费力最强的县级市,消费水平仅次于湛江市区。 图为2006年元旦同德城品牌街服装秀,是吴川消费群体的热门。

吴川人具有追求时尚、敢抛浪头的风气。 6万平方米商业面积建成后将是目前粤西地区规模最大、配套管理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现代购物中心,被誉为“吴川的天河城”。

在商业规划设计上引入目前世界最流行的Shopping Mall理念设计,融合了现代购物中心全部先进元素.1、南面和北面分别优两个上千平方米的门前广场;2、宏伟而具有现代商业气势的外立面;3、上千个停车位的大型停车场;4、具有强烈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的挑空中庭;5、愉悦的人流动线和顺畅的物流动线;6、包括2台观光电梯和20余台手扶电梯在内的共30台电梯所组成的垂直交通网络;7、时尚而亮丽的店面效果;8、先进而舒适的购物环境。同德城购物中心的硬件设计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采用最先进的中央空调系统、中央消防联动监控系统、人流监控系统及商场导购指示系统,具安全性、舒适、可控性和便利性。

规划为精品百货区,以国美电器、麦当劳、屈臣氏为主力店,设有珠宝街、电讯数码城、化妆品专区、以服饰为主的潮流。

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

参照岭南(吴川)地区行政建制简史 公元1983年11月,吴川地区文物普查队在长岐梧山岭上发现一处史前生活村落遗址梧山岭贝丘遗址。

经国家有关专家鉴定,该遗址为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的贝丘遗址。这一发现,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5000多年前就在这里生息。

建县前,吴川地区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代末属百粤,秦属象郡,西汉属南越,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州、郡、县,属交州合浦郡高凉县。吴属广州高凉郡、高兴郡高凉县。

晋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宋元嘉年间(424-453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属广州高凉郡。

齐仍之。梁、陈属扬州高兴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平定县改置吴川县,属扬州高凉郡。唐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

五代南汉属罗州。宋开宝五年(973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太平兴国五年(981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

元属湖广行省化州路。明属广东省高州府(洪武元年(1368年)属化州府,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

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民国2年(1913年),吴川属广东省高雷道。

1925年属广东省南路行政委员公署。1932年,属南区绥靖公署。

1936年,属广东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属广东省第十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1月17日,吴川获得解放。1950年,吴川隶属广东省南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属广东省高雷区专员公署。

1952年5月与梅茂县合并为吴梅县,1953年4月改称吴川县,属广东省粤西区行政公署。1956年属广东省湛江专区专员公署。

1958年10月,吴川与化县合并为化州县,1961年4月分县,恢复吴川县,仍属湛江专区专员公署(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改称湛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属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撤销湛江地区,分设湛江、茂名两市,吴川属湛江市。今日之吴川,是1952年5月与梅茂县合并而成的。

梅茂县始建于民国37年(1948年)。它以梅菉市管理局辖区为主,与原茂名县管辖的三民、覃博、梅博3个乡和原为电白县管辖的王村港乡合并而成。

梅录,在建县之前是县级市建制,后又是梅茂县治、吴川县治。历史悠久,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素有"岭西大都会"之称。

梅菉原是一个圩,在梅录头村。明天启年间迁东圣泰,统称为梅菉圩。

其圩原为茂名、吴川地。茂名县地约占十分之六七;吴川县地约占十分之三四。

清乾隆元年(1736年)设高州督捕通判署于此,称梅菉分府。民国元年(1912年)属茂名县第五区。

1913-1926年,改为梅菉独立公安局,直属省警察厅。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广东省南路特别委员会及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均设于此。

1926-1929年,改设梅菉市政筹备处。1929-1931年,改为梅录市政局。

1931-1932年,改为茂名县第六公安分局。1933-1947年,改为梅录市管理局,直属省府管辖。

1932年,广东省南路行政绥靖专员公署驻于此。1948年1月1日-1949年10月28日为梅茂县治,属广东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后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29日,梅茂县宣告解放,梅茂县人民政府设于此。清末以来,吴川地域几经变化。

据清光绪版《吴川县志》载:原吴川县城在现在的吴阳镇城里村。县域东南临海,西连遂(溪)、廉(江),北接化州,东北至梅菉,与茂名交界。

东西距40多公里,南北距85公里,即东西幅度较小,南北幅度较大,形成一个狭长地带。地图上清楚地绘有陆地、水域、岛屿。

岛屿中有南三的广州湾(当时称为"北颜氵窖岛")、调辰岛(现叫调顺岛)、特呈岛、硇洲岛等。坊都目记载:广洲(州)湾属南三都十八乡之一,距县城33公里,为陈、殷、曾姓杂居,分四五村(这个广州湾与法租界的广州湾概念不同,法国强行扩大广州湾的租界范围)。

当时吴川南、西南部有4个都(相当于今日的镇),即南一都(今湛江市坡头区所在地及调顺等地)、南二都(今坡头镇、乾塘镇等地)、南三都(今南三镇,特呈岛等地)、南四都(今硇洲镇)。所有这些地方,都在1899年11月16日清政府与法国政府签订的《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后,沦为法国殖民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8日,中国政府(国民党政府)与法国政府在重庆签订《中法交收广州湾租借专约》,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广州湾并宣布改名为湛江市。

原属吴川的地方,由湛江市管辖。吴川地处鉴江下游,南面临海,海岸线长达47公里。

境内有7条河流,鉴江直贯其间,土地肥沃,盛产稻米和海产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古近代的吴川,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不断与海内外进行通商贸易。

吴川虽地处海隅,但文风颇盛,清代出过一位状元和不少的进士、举人。吴川的农业,历来以生产粮食作物为主,其次是花生、黄麻、北运等经济作物。

古近代,吴川出产的黄麻、蒜头以及覃巴的西瓜,享有声誉。特别是黄麻种植面积广、产量高,成为部分地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当时黄麻用途很广,除了本地搓麻绳及其他使用之外,还以船运载出洋。因外运过多,影响本地使用,故清同治十二年。

电白人的祖先是谁

迁入电白县的汉族人有资料可考的时间是宋徽宗年间到明末。

比较多的是从福建的莆田、晋江、闽县、福州来的,这是海语系方言使用者的祖先;亦有从福建汀州(如上杭县)等地迁来的,这是客语系方言使用者的祖先。 电白县是广东省辖县,现在由茂名市管辖,位于广东西南沿海。

据《今县释名》,因“移县治神电卫”而得名“电白”。该县地势背山面海,山地、平原、沿海面积各占1/3,其中海岸线长220多公里,海域辽阔 据《今县释名》:因“移县治神电卫”而得名。

—说此地多雷电而得名。电白县的原县城在电城镇,电城镇在明朝洪武23年为了预防海盗而建城,因当地的雷电多而叫神电卫城,电白县和神电卫城因当地的雷电多得名,而不是电白县因神电卫城而得名!电白地区人杰地灵,《汉书·叙传下》:“上天下泽,春靁奋作。”

电白也是南中国春节过后第一声春雷响起的地方。 电白县历史悠久。

据历代县志,电白唐虞时代属南交地,三代时是杨州之南裔。秦朝设南海郡,电白属其西境。

春秋战国时代为百越地。秦末, 赵佗盘踞越地,自称南越王,电白为其辖境。

三国时,地属吴国。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吴国把交州的南海、苍梧、高凉、郁林四郡分出来,设置广州。

电白隶广州高凉郡高凉县地。南北朝时从高凉郡析置海昌郡。

海昌郡辖地在今电白电城镇北部树仔镇。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合并电白、海昌二郡置电白县,电白自此以县称。

从唐到清,电白基本隶属高州。县治所在今高州的长坡,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因受山贼骚扰,县治迁往神电卫(今电城),卫、县同治。

民国属广东南路行政专员公署。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为避日机轰炸,县治迁往霞洞镇。

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迁回电城。1949年以后,隶属湛江地区。

1950年12月县治迁往水东。1983年湛江地区撤销,电白县属茂名市。

[2] 流行方言 电白县流行的方言主要有海话(或黎话)(属 闽方言 ,主要来自于闽南方言莆田话)、涯话(属 客家方言 )、白话(含其他不称为白话但同属 粤方言 的支系方言,如阳江话)三种。民国《电白县志稿》:电白语言,比诸他县,较为复杂,确而论之,亦可分为三系,一曰海语系,二曰客语系,三曰粤语系。

海语系 :沿海之语言,属闽语。闽语在电白分为“黎话”和“海话”。

还包括在马踏的“福建话”、“饶平话”。闽语是现电白县的第一大方言,讲闽语者达八十多万。

电白县的海话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南部沿海的爵山、马踏、电城、大榜(岭门)、麻岗、龙山、旦场等镇,另外,陈村、林头、观珠、望夫等镇也有少量分布。黎话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南部的水东、陈村、南海、沙院、小良、七迳、坡心、羊角、林头、霞洞等镇,另外,大衙、观珠、黄岭、旦场、麻岗、龙门有少量分布。

海话以电城为代表,黎话以霞洞为代表。 客语系 :客语,又称“涯话”,因其“我”曰“涯”,故名。

客家话有“大涯”和“细涯”(电白地区以大涯为主)之别。大涯指那些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少的客家话,细涯指那些地处分散,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多的客家话。

分布在东北部山区的那霍、罗坑、望夫、黄岭、沙琅、观珠等镇,西部霞洞,中部大衙、马踏、林头也有较多分布;岭门、麻岗、旦场、曙光场有少量分布。客家话以沙琅话为代表,全县讲客家话的有30万左右。

客家人因多住在山区,故客家话在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三》中被称为“山话”,是相对于“海话”说的。 粤语系 :现电白人把粤语叫“白话”。

粤语有羊角白和咸水白等不同名称,还包括分布在曙光场的四邑话,分布在马踏镇的淡水阳江话。粤语主要分布在羊角、七迳等镇,另少数分布在各地。

全县讲粤语(白话)的人有十六万。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三》没有提到粤语,概因粤语进入电白县比较晚,在当时可能还没有进入或影响不大。

另外,电白县城,原为明代之电卫,由中原调来归都指挥所统领之兵,称曰卫兵,其子孙繁殖于城内,其语言因其地而言“城语”,因其时(为明代)而言曰“ 旧时正 ”(即旧时正话),即明代之正音,因其语言与今之普通话相近,故称“旧时正话”。清光绪《电白县志》把“旧时正话”放在第一位置,而民国《电白县志稿》把“旧时正话”放在“三大语系”之外“附述之”。

说明“旧时正话”已从优势方言变成弱势方言。(现南海、沙院、小良、七迳、坡心、羊角等六个镇以划出为茂港区)。

黎话,是闽语支方言,属于闽南语雷州片,主要分布在茂名(主要分布在电白、茂港两地)、湛江(分布在雷州半岛、廉江等地)、阳江(主要分布在阳西县)等地区。黎话,在雷州地区被称作雷州话。

一般外界人认为雷州话等同于黎话,只是“雷州话”过于地域化,雷州以外的黎话人不认同“雷州话”这个称谓。 黎话,是中国七大方言闽语的一支,属于闽南语雷州片,主要分布在茂名、湛江、阳江等粤西地区,广西沿海(如北海市)也有少量分布。

在茂名地区,电白县大半部分地区(除沙琅、黄岭、那霍、观珠、罗坑、望夫、霞洞小部、大衙小部、林头小部讲涯话)、茂港区、茂南区(鳌头、袂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