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我在风声鹤唳的十五六岁出处 风声鹤唳的历史典故

火烧 2021-12-05 02:53:46 1053
风声鹤唳的历史典故 风声鹤唳的下一句与历史典故 风声鹤唳 1)成语解释······风声鹤唳 ( fē g hē g hè lì ) 解 释 唳:鹤叫声。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

风声鹤唳的历史典故  

风声鹤唳的下一句与历史典故

风声鹤唳 1)成语解释······风声鹤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解 释 唳:鹤叫声。

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 处 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战争等 示 例 郁达夫《出奔》:“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近义词 草木皆兵 反义词 风平浪静 典 故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 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

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

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风声鹤唳的历史故事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 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历史典故出自于古代安

是:淝水之战 投鞭断流: 秦王苻坚企图征服南方的东晋王朝。

他在全国大规模征兵,当有了80万大军时,他得意地说:“东晋很快就会被我征服了。”可是,许多大臣都认为进攻东晋的时机还不成熟。

我在风声鹤唳的十五六岁出处 风声鹤唳的历史典故

大臣石越劝苻坚说:“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苻坚傲慢地笑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苻坚不听劝告,进攻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被晋军彻底打败了。

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中晋军洛涧大捷,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命令刘牢之继续援救硖石,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

于是,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

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的一片。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

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兵了。

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风声鹤唳: 淝水之战中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

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

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 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

扩展资料: 战役背景: 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

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

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寿光三年(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坚,苻坚先下手为强,杀掉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不称皇帝)。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之后 ,国力大增,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并吞鲜卑拓跋氏之代国,西方兼并前凉,远征西域,一统北方。 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坚的南进政策,且劝苻坚不要攻击东晋王朝,因为他认为前秦的国力虽比东晋强,但由于前秦刚刚才统一北方,时机未成熟,加上东晋有长江天险。

王猛死后七年,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攻击东晋。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马矅开始亲政,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陈郡谢氏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

同年,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已经临近。 当时的东晋,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谢安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以为即将爆发的战争作准备。

风声鹤唳的典故,谢谢.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前秦皇宫大殿上君臣危坐,将要商议一件军机大事。

皇帝苻坚开场直奔主题:“现在北方大局已定,南方山河锦绣,土地肥沃,却掌握在司马氏手中,每想到此,我就吃饭没滋味,睡觉不安稳。我想亲率大军南下伐晋,诸位意下如何?”苻坚一双鹰眼左右扫视,大殿上一阵沉默。

老臣权翼打破僵局,立身拱手道:“臣子赞佩陛下的宏图大志,相信陛下的雄才伟略,但是目前晋室有宰相谢安掌政,政通人和,上下一体,此时恐怕不是伐晋的最佳时期,请陛下三思。”苻坚心中不悦,却不露声色,等待着赞同的意见。

太子属官石越壮着胆子说:“我方虽有雄兵百万,但北方士卒习于弓马,不惯水战,晋占据长江、肥水之险,我若强渡,风险太大。不如先造船只,练习水战,伺机图之。”

苻坚怒火中烧,拍案而起,语气傲慢地说:“谢安能有多大本领,长江、肥水有什么了不起?我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叫士兵把马鞭都投入水中,江河就会断流(投鞭断流)!出兵伐晋,我意已决,勿复再议!” 公元383年深秋,苻坚率90万大军南下,谢安让其弟谢石为都督,其侄谢玄为先锋率8万精兵迎战。秦军前锋苻融先期攻占了寿阳,苻坚领8千骑兵先赶到此处,等大部队一到,就大举进攻。

苻坚并非一芥武夫,也懂得先礼后兵,他派东晋归顺过来的官员朱序前去劝降,哪知朱序是假意降秦,他向谢石详细报告了秦军的布防,并建议趁秦后续主力未到,发兵夺取秦军配备薄弱的东部防线洛涧地区。谢石从其计,突袭洛涧取胜并挥军进逼寿阳。

苻坚闻信大惊,急忙带苻融登上城楼了望敌情。城东肥水宽阔,烟波茫茫,影影绰绰地看到晋军战船排列得整整齐齐,旌旗刀枪密密麻麻,心中暗暗赞赏晋军训练有素,布阵有方。

他又扭头向晋军大营所在的八公山望去,薄雾之中,群峰起伏绵延,草木郁郁葱葱,西北风阵阵吹过,片片草木摇动,犹如千军万马在暗暗运动(草木皆兵)。苻坚惊恐地说:“看来晋军在水面和山上都部署了精锐地兵力,我若不用奇计,难以取胜。”

苻坚正在大营中思考出奇制胜的办法,前锋符融风风火火地进来报告说:“刚才谢玄的使者前来传达他们的意图,与其隔着一条肥水持久对峙,不如让我军后退一步,让晋军渡过肥水,以便速战速决。不知其中是否有诈。”

符坚思忖良久,忽然灵机一动,呵呵大笑道:“我正在苦思冥想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之法而不可得,上天给我送来一个绝妙得机会。晋军有诈,我们便将计就计,先答应他得请求,我军只需稍稍后退,引诱晋军渡河,等晋军一半登陆一半还在水中时,我们的精锐铁骑像暴风骤雨一样猛地冲杀上去,我主力再卷土而来,定能一举成功。”

于是秦兵开始后退,晋军迅速渡河。哪知秦军多是新募之卒,又驻防分散,调度不灵,一听后退,以为前方打了败仗,便慌忙逃窜。

再加上朱序让一些亲信在军中高喊:“晋军追来了,快逃啊!”谢玄率军猛击,秦兵溃不成军,人马互相践踏,死伤无数。在狼狈逃窜的途中,听到呼呼的风声与鹤群的惊叫(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逼近了,于是慌不择路,日夜奔命。

秦军死伤十分之七八,符融丧命,符坚带伤逃归。 肥水之战,8万晋军击溃90万秦兵,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且这一战还诞生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谢家叔侄的武功与由此而产生的文化硕果一并留存后世。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出自什么典故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历史典故出自于《晋书·谢玄传》,《晋书·苻坚载记》。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翻译:听到风声像是鹤在叫,都以为敌军已经杀过来了。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水路继续前进。秦王符坚与阳平公符融等上寿阳城眺望他们,发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都以为是晋兵,回头看符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说弱小呢?”惆怅失意开始有恐惧的神色。

扩展资料: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公元357年,苻坚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五月,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决意攻取东晋。八月,苻坚率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余骑;前后千里,旌鼓相望,直逼东晋。苻坚骄狂地说,以此强兵百万,“投鞭可以断流”,何愁东晋不灭?

东晋孝武帝则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坚决抵抗。他派将军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西进,以拒秦军;又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五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军前锋攻占寿阳。胡彬所部水军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退守硖石(在寿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军为了阻挡晋军主力西进,又派兵五万进至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以南之洛水),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硖石,粮食用尽,处境十分艰难,写信要求谢石增援。

不料胡彬的信被秦军进获。苻坚认为晋军兵力很少,粮食十分困难,应该抓紧进攻,遂把主力留在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境),带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苻坚先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劝降。

刘牢之分兵一部到秦军侧后,断敌退路,亲自率兵强渡洛涧,夜袭秦军大营。秦军抵挡不住。主将梁成战死,五万秦兵大溃,抢渡淮水,淹死一万五千余人。洛涧的胜利,鼓舞了晋军的士气。晋军乘胜追击,一举推至淝水东岸,与秦兵隔河对峙。

苻坚登上寿阳城头,望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心中暗暗吃惊。又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不由连连感叹:“此亦劲敌涧谓弱也”。

符坚中流箭,临阵斩苻融。晋军乘势迫击,秦军人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其他军众弃甲,昼夜溃退,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东晋追兵,草行露宿,饥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及至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项庄舞剑、风声鹤唳、纸上谈兵、草木皆兵分别是哪些朝代的历史故事

1.汉初 (公元前208年,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

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

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刘邦手下樊哙冲进营帐来保护刘邦,刘邦借机逃离)2.魏晋南北朝--东晋(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

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

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 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

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

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

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

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3.战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4.同1.(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

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

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风声鹤唳的成语典故

这一个典故诞生了这三个成语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前秦皇宫大殿上君臣危坐,将要商议一件军机大事。

皇帝苻坚开场直奔主题:“现在北方大局已定,南方山河锦绣,土地肥沃,却掌握在司马氏手中,每想到此,我就吃饭没滋味,睡觉不安稳。我想亲率大军南下伐晋,诸位意下如何?”

苻坚一双鹰眼左右扫视,大殿上一阵沉默。老臣权翼打破僵局,立身拱手道:“臣子赞佩陛下的宏图大志,相信陛下的雄才伟略,但是目前晋室有宰相谢安掌政,政通人和,上下一体,此时恐怕不是伐晋的最佳时期,请陛下三思。”苻坚心中不悦,却不露声色,等待着赞同的意见。太子属官石越壮着胆子说:“我方虽有雄兵百万,但北方士卒习于弓马,不惯水战,晋占据长江、肥水之险,我若强渡,风险太大。不如先造船只,练习水战,伺机图之。”苻坚怒火中烧,拍案而起,语气傲慢地说:“谢安能有多大本领,长江、肥水有什么了不起?我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叫士兵把马鞭都投入水中,江河就会断流(投鞭断流)!出兵伐晋,我意已决,勿复再议!”

公元383年深秋,苻坚率90万大军南下,谢安让其弟谢石为都督,其侄谢玄为先锋率8万精兵迎战。秦军前锋苻融先期攻占了寿阳,苻坚领8千骑兵先赶到此处,等大部队一到,就大举进攻。苻坚并非一芥武夫,也懂得先礼后兵,他派东晋归顺过来的官员朱序前去劝降,哪知朱序是假意降秦,他向谢石详细报告了秦军的布防,并建议趁秦后续主力未到,发兵夺取秦军配备薄弱的东部防线洛涧地区。谢石从其计,突袭洛涧取胜并挥军进逼寿阳。

苻坚闻信大惊,急忙带苻融登上城楼了望敌情。城东肥水宽阔,烟波茫茫,影影绰绰地看到晋军战船排列得整整齐齐,旌旗刀枪密密麻麻,心中暗暗赞赏晋军训练有素,布阵有方。他又扭头向晋军大营所在的八公山望去,薄雾之中,群峰起伏绵延,草木郁郁葱葱,西北风阵阵吹过,片片草木摇动,犹如千军万马在暗暗运动(草木皆兵)。苻坚惊恐地说:“看来晋军在水面和山上都部署了精锐地兵力,我若不用奇计,难以取胜。”

苻坚正在大营中思考出奇制胜的办法,前锋符融风风火火地进来报告说:“刚才谢玄的使者前来传达他们的意图,与其隔着一条肥水持久对峙,不如让我军后退一步,让晋军渡过肥水,以便速战速决。不知其中是否有诈。”符坚思忖良久,忽然灵机一动,呵呵大笑道:“我正在苦思冥想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之法而不可得,上天给我送来一个绝妙得机会。晋军有诈,我们便将计就计,先答应他得请求,我军只需稍稍后退,引诱晋军渡河,等晋军一半登陆一半还在水中时,我们的精锐铁骑像暴风骤雨一样猛地冲杀上去,我主力再卷土而来,定能一举成功。”

于是秦兵开始后退,晋军迅速渡河。哪知秦军多是新募之卒,又驻防分散,调度不灵,一听后退,以为前方打了败仗,便慌忙逃窜。再加上朱序让一些亲信在军中高喊:“晋军追来了,快逃啊!”谢玄率军猛击,秦兵溃不成军,人马互相践踏,死伤无数。在狼狈逃窜的途中,听到呼呼的风声与鹤群的惊叫(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逼近了,于是慌不择路,日夜奔命。秦军死伤十分之七八,符融丧命,符坚带伤逃归。

肥水之战,8万晋军击溃90万秦兵,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且这一战还诞生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谢家叔侄的武功与由此而产生的文化硕果一并留存后世。

风声鹤唳的成语故事简介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

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

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

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