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箴和陈寅恪 曾文正的女婿陈宝箴,陈宝箴简单介绍和传说
曾文正的女婿陈宝箴,陈宝箴简单介绍和传说

陈宝箴别名陈观善,自号右铭、四觉老人,出生江西九江义宁,是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早年因文才能力被曾国藩器重得到重用,担任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等职,他支持创办《湘学报》、创立南学会、开办时务学堂等,是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戊戌政变爆发后他被革职,于公元1900年猝然去世,时年69岁。人物生平人物早年陈宝箴清道光十一年,陈宝箴出生于江西义宁。 咸丰元年辛亥恩科乡试中举人。咸丰三年回乡,他随父组织义宁州团练,与太平军作战,为席宝田建策。在他帮助下,席宝田最终生擒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和大臣洪仁玕。步入仕途咸丰十年,入京会试,落第留京,与北京名士易佩绅、罗亨奎交游,切磋道义、经济之学,时人有“三君子”之誉。同治元年投江西席宝田幕中,为其参谋划策。同治三年,赴南京投奔曾国藩,深受器重。同治八年,经曾国藩推荐,入京觐见,外简湖南候补知府。入湘王文韶简介王文韶简介,奉命代理因病而去的席宝田主持军务,镇压苗民起义,以功擢升道员,充营务处。光绪元年,署理湖南辰永源靖道事,治凤凰厅,教当地山民植茶、栽竹、种薯,以苏民困。又率百姓凿沱江,使行舟畅通。光绪六年,改官河南省之河北道,捐资创办学堂“致用精舍”。
光绪九年,升任浙江按察使,因前在河南省任内刑狱被劾,免职归家。光绪十二年,经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调广州。适黄河在郑州决口,被诏襄助塞河,所提治策,深为中肯,甚受河督李鸿藻重用,大臣交相论荐。光绪十五年,湖南巡抚王文韶上疏荐“陈宝箴可大用”,召人都,次年授湖北按察使。视事三日,改授布政使。光绪十九年,调直隶布政使。新政变法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皇帝召见陈宝箴,询以战守方略,所奏甚合帝意,乃命宝箴督东征湘军转运。翌年陈宝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悲愤交集,痛哭流泪,叹道:“无以为国矣!”后屡为国事上疏,痛陈利害得失,希望变法图强。光绪二十一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后,为国家的危难痛心疾首,上疏时局利弊得失。同年升任湖南巡抚,慨然以开发湖南为己任,锐意整顿,刚到长沙任职就察劾县以下昏吏20余人,因得亢直美名。任湖南巡抚时,以“变法开新”为己任,推作新政。先后设矿务局、铸币局、官钱局,兴办电信、轮船及制造公司,创立南学会、算学堂、时务学堂,支持谭嗣同等刊行《湘学报》、《湘报》,使湖南维新风气大开,成为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光绪二十一年2月湖南矿务总局在省城长沙正式成立。又拟奏了《湖南矿务简明章程》,对办矿的方法、经费、股份、矿质等问题作了若干具体规定。
随后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招股建矿工作。同年还与长沙绅士王先谦、张祖同、杨巩、黄自元等商议,创办了和丰火柴公司和宝善成机器公司,倡议创办的这几个企业,实际上是长沙也是湖南最早的企业,是湖南近代电信业的开拓者。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商议,接设湘鄂两省间的电线,湖南一段自长沙省城起,沿湘阴、岳州、临湘一带驿路安设,至湖北蒲圻县境,计程225公里。全线竣工后,在长沙设立电报局,收发官、商电报,为湘省设立电报局之始。光绪二十二年先后建起了常宁水口山铅锌矿、新化锡矿山锑矿、益阳板溪锑矿、平江黄金洞金矿等大型官办企业,其中以水口山铅锌矿为第一,铅锌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委任宁乡秀才廖树蘅督办水口山矿,独创“明坑法”,顺利排去积水,使采矿效率大大提高。新化、益阳锑矿的大量开采,使长沙省城的炼锑业开始产生。1896年起陆续有民族资本家在灵官渡开设大成公司、湘裕炼锑厂。灵官渡则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矿产品转运码头。矿务政策对后任的经济决策影响甚深。光绪二十四年5月,奏请力行新政,并提出兴事、练兵、筹款三策以挽救危亡。7月,保荐杨锐、刘光第参与新政。9月,奏请调湖广总督张之洞入京总理新政。但反对维新派“民权平等”说,也不满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对湖南守旧顽固势力的攻击采取妥协态度。
革职处分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维新以及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遭受失败。清光绪二十国上年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幽禁光绪,通缉康梁,杀“六君子”于京城菜市口。农历八月二十一惩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的上谕发出:“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任。陈宝箴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伊子吏部主事陈三立,招引奸邪,着一并革职。”晚年结局光绪二十四年冬天被罢免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携家眷,离开湖南巡抚任所,迁往江西老家。于光绪二十三年去世的陈宝箴夫人黄淑贞的灵柩也一同迁回。全家老幼扶柩而行,不是回江西的修水县竹乡,而是在南昌磨子巷赁屋暂居。光绪二十六年7月22日,陈宝箴猝然去世,终年69岁。陈宝箴的后代陈宝箴儿子长子:陈三立(1859~1937)字伯严,号散原,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次子:陈三畏,过继给了殇兄陈观瑞。 孙子陈寅恪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衡恪又名陈师曾,是近现代著名画家。 陈方恪是著名编辑、诗人。
陈登恪是著名词人、艺术教育家。 陈隆恪为著名诗人。 曾孙陈封怀为著名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有植物园之父之称。曾国藩的女婿陈宝箴网络传言:“曾国藩女儿嫁给了宰相陈宝箴”并不属实。而曾国藩对陈宝箴有着提携之恩。陈宝箴的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两江总督曾国藩所赏识,但是他和曾家并没有婚姻关系,最大的官是湖南巡抚,从未做过宰相。同治三年,赴南京投奔曾国藩,深受器重。同治八年,经曾国藩推荐,入京觐见,外简湖南候补知府。此外,陈宝箴的夫人黄淑贞于光绪二十三年去世,跟曾国藩并没有什么关系。陈宝箴是怎么死的光绪二十六年春夏之间,陈宝箴便突然逝世了。死因到底如何?1983年4月,宗九奇在《文史资料选辑》第87辑发表《陈宝箴之死的真象》一文,向世人披露了慈禧太后派人将陈宝箴赐死的真相。宗九奇所提供的关键证据是戴明震之父远传翁传下来的《文录》手稿,该手稿有如下一段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先严千总公率兵弁从巡抚松寿驰往西山岘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匐受诏,即自缢。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陈三立所称其父“忽以微疾卒”,实是痛不忍言的避讳之辞,三立所言“锻魂剿骨”,“忍死苟活,盖有所待”,乃是极其沉痛的对父死因的暗示。
次年,陈三立上父墓归后的诗句:“孤儿犹认啼鹃路,早晚西山万念存。”也是多少透露了其父死于非命的信息。人物评价陈宝箴一家《清史稿》卷四百六十四《陈宝箴传》:“宝箴思以一隅致富强,为东南倡,先后设电信,置小轮,建制造枪弹厂,又立保卫局、南学会、时务学堂,延梁启超主湘学,湘俗大变。上皆嘉纳,敕令持定见,毋为浮言动,并特旨褒励之。”《湘学报》:“陈右铭中丞,亟力图维,联属绅耆,藉匡不达。兴矿务、铸银圆、设机器、建学堂、竖电线、造电灯、行轮船、开河道、制火柴凡此数端,以开利源,以塞漏,以益民生,以裨国势。善于立法,而不为法所变。”《日本报》:“陈公振湘政,尤津津不一二谈,又从而帜之曰湖南党。”康有为:“师师陈义宁,抚楚救黎蒸。变法兴民权,新政百务兴。”曾国藩:“议事有陈同甫气,所居在黄山谷乡。万户春风为子寿,半瓶浊酒待君温。”
陈宝箴(1831-1900.7.22),谱名陈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江西省义宁县人。1852年乡试中举人出仕,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两湖总督曾国藩所赏识。先后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时与许仙屏号为“江西二雄”。1895年在湖南巡抚任内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办新政,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刊《湘学报》。受到湖南守旧派王先谦、叶德辉的攻讦。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地方督抚中惟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陈宝箴(道光11年–光绪26年),字右铭,江西义宁人,中国维新派政治家,属自犟派。1851年为举人。1862年曾往安庆见曾国藩,被誉为「海内奇士」。1895年,任湖南巡抚。陈宝箴「慨然以湖南开化为己任」(《谭嗣同传》,梁启超),十分支持戊戌变法,令湖南成为了变法的重要场地。当时曾在湖南参与变法活动的人有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江标、熊希龄、皮锡瑞、欧阳中鹄及其子陈三立等。陈宝箴的行动引起湖南守旧党不满,守旧党弹劾他,幸得杨深秀为他剖辨;杨深秀更奉旨奖励陈宝箴,而严责旧党,令在湖南的议论稍为平息,陈宝箴的阻碍减少。(《杨深秀传》,梁启超)陈宝箴积极参与维新。他曾命湖南各州县订购《湘学报》。光绪23年,又贊助长沙的时务学堂。光绪24年二月初一,亲临讲演於南学会。1898年,戊戌政变,因推荐刘光第、杨锐,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於江西南昌西山晴庐。1900年,移居南京後去世。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