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秦国时期的周天子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周天子吗,春秋和战国时期,都听周天子的吗?

火烧 2022-07-31 00:04:46 1048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周天子吗,春秋和战国时期,都听周天子的吗? 春秋和战国时期,都听周天子的吗?诸侯国的土地最初都是来自于周的分封,像齐就是周天子封给姜太公的封地,封出去后这些诸侯国在各方面就都不归周管了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周天子吗,春秋和战国时期,都听周天子的吗?  

春秋和战国时期,都听周天子的吗?

诸侯国的土地最初都是来自于周的分封,像齐就是周天子封给姜太公的封地,封出去后这些诸侯国在各方面就都不归周管了,只要给周纳贡就可以,但在级别上要比周低一等。套用现在的话就叫高度自治。

春秋时期大家还是要尊周的,像春秋五霸就要尊天子以令诸侯。但还是只有一个周天子算“王”,楚王当时也称王了,但其他诸侯都把他的称王叫做“僭越”,不承认他是一个真正的王,谁要是敢称王想和周平起平坐,大家都是要共同讨伐他的。 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秦朝就是吸取了周朝的教训,才开始中央集权了。

拓展资料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有什么作用?

春秋战国之后,周天子的威信日渐衰弱,尤其是战国在诸侯眼中就是形同虚设。 春秋时期周天子真正拥有的权力有:赏赐诸侯中的霸主(只是给霸主们一个名号,做个样子,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封赏比如土地等),要求各诸侯每年交纳贡品,号召诸侯勤王战国时期:靠着给大的诸侯们封赏名号赚取诸侯们的赞助,低三下四的求诸侯们给点贡品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去了哪里

周天子原来是堂堂正正的一国之君,手里有大把的土地可以管理,也有着大把的土地可以用来赏赐。然而随着各诸侯国实力的渐渐增强,周天子的地盘越来越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真正能管的也就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各诸侯国还是想着侵占一下周天子的土地,毕竟土地谁都不嫌多。所以周天子在外部是处处受气。在自己的地盘上周天过得也不舒心,芝麻大点儿的地方也需要用来封赏立功的大臣。尤为可怜的是,到了战国末期,周天子的地盘儿就剩下36个村了,成了名副其实"县长"。

春秋战国时期称王的诸侯和周天子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周天子成了什么样的"天子"了?

1、关系:周天子分封天下,将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先古圣王后裔、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以拱卫王室。

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2、周天子为天下之主,共传30代37王,后期周天子大权旁落,但仍为名义上的华夏最高统治者。

扩展资料:

西周诸侯的爵位:

1、公爵

西周的诸侯国只有宋国、杞国、祝国、焦国、蓟国、陈国、虢国七个公爵诸侯国,其中虢国是因其开国君主虢仲是周文王之弟,故被周武王封为公爵,其余六国君主之所以被封为公爵,皆因其为之前的王者之后裔。

2、侯爵

侯,是五等爵的第二级。

公、侯的封地虽然都是方百里,但公爵位尊,是王室的客,可以组建“三师”军队,有较大的独立性。

3、伯爵

伯爵遍布于王畿内外。在周天子畿内,土地无多,所以不封侯而封伯。

4、子爵、男爵

周代所封诸侯虽为五等,但从封地或所食之地看,实为三等。而公与侯、侯与伯、子与男等的差别,只是礼仪形式问题。所以经过从西周到春秋的二、三百年变化,大体上就变成了《春秋》所说的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代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称王的诸侯和周天子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春秋前期,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原来最尊贵的名号"王",在此时虽然还作为周天子的专称,但其政令已逐渐不能越出王室的所辖之地。春秋列国在名义上还奉周天子为宗主,但实际上已经相对独立,并且逐渐建立和完善自己所辖地区内的各项政治制度,出现列国并峙的局面。然而,它们并没有摆脱传统的意识,各国的君主还依照周天子的分封秩序,分别称为公、侯、伯、子、男。虽然列国国君纷纷僭越周礼,按照天子规格举办礼乐,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成为独立国家的君主,有关本国的重要事务在形式上还要向周天子请示。

春秋中期,出现强国争霸的局面,周天子表里俱失,王室不再有实质和名义上的约束力了。先后形成的霸主,取代周天子为列国的盟主。这种结盟是在不干涉列国内政的情况下形成的,列国各有主权,但又必须服从盟主的征调。这样就导致列国国君的名号除了按原来周王分封的秩序称呼之外,还要视本国势力的强弱而定。例如晋就是以侯国争为霸主,进而改称公国的。 列国相互争霸,竞相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掠夺土地为主要目的的战争更加频繁,大国吞灭小国,逐渐地摆脱血缘组织的残余,向领土国家转变。 东周时期王是最崇高的称号,只有周天子才能拥有,而如果诸侯有称王的,则表示这个诸侯国已经不承认周天子对自己的领导权了 其实在春秋时期诸侯中称王的并没有几个,这其中包括楚国,吴国,越国.而春秋五霸中最出名的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礼尊周天子都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是在名义上很尊重周天子的.到战国时期,由于秦迁九鼎,东周灭,各诸侯心中再没任何顾忌,加上少数国家已经称王,其他国家(包括七雄中尚未称王者以及宋国等强国)才陆续称王。 行政上是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诸侯国以及其国人以天子为共主。实权上是割据的关系,一国诸侯统治其治下所有人和土地,甚至懒得入朝见天子。但是春秋时期诸侯对于名分还是比较看重的,那意味着合法性,不然别的诸侯可以借着“拱卫天子”的名义打你,毕竟姬姓诸侯与天子同姓,名分和血统都不同。到了战国,大家心照不宣的懒得搭理天子,忙着相互争夺地盘,是以中山国这样的游牧族也可以由部族向诸侯国进化。西周被灭,也懒得有人管了。 至于周天子,从平王东迁东周建立起,周天子就应经式微,东迁不久就受郑庄公欺负,所以周天子完全是没有实力,仅剩一个空架子。 周虽然历经37王、绵延800余年,其真正统治不过300余年,主要在西周阶段。传统上认为周王权的衰落来源于内忧外患,特别是犬戎的侵略。诚然,西周晚期、春秋初期周王朝面临比较严峻的安全挑战。然而外患却使诸侯团结在以齐、晋为代表的霸权周围,直到最终秦统一六国。这说明内在因素也在其作用,祸起萧墙才是周王权衰落的真正原因。 起先周幽王废嫡立宠导致周王室内战。周幽王宠爱褒姒,废掉申后与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褒姒子伯盘为太子。太子出奔申国。周幽王于是起师围西申。西申不肯降服,与缯人引来戎兵参与周内战。结果周幽王与伯盘战败被杀。 周幽王死后,王子余臣与太子宜臼争权。因太子宜臼有弑父弑君之嫌,仅有野心勃勃的晋、郑两国支持他,被拥立为周平王。邦君和朝臣则拥立幽王的弟弟王子余臣于虢国,是为周携惠王,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场景,周廷处于严重的政治分裂之下,直到二十一年后晋文侯攻灭了周携惠王。但此后九年之内周平王仍然得不到诸侯支持,邦君与诸侯不肯朝周。在这种情况下,东迁的周平王不得不转而仰仗支持他的郑、晋和秦。结果导致郑庄公专权,晋、秦地盘扩大。后来郑周交恶,郑国的军队在葛繻打败了周恒王率领的诸侯的军队,进一步导致周王权威信的丧失。 经历过东周之初的动荡分裂,周王权的政治基础或许仍在。然而,周王朝政治并未因此安定下来。周庄王四年,周公黑肩欲发动政变立王子克未遂被杀。周惠王二年,王子颓发动叛乱四年夏才靠郑、虢两国平叛。惠王晚年再起废嫡立宠之心,导致了王子带之乱靠了晋文公才平定。周襄王死时王室一贫如洗竟没钱安葬他。周景王死后又发生夺嫡之战,是为王子朝之乱。王子朝和王子猛各自称王。霸主晋介入支持王子猛,及其同伙杀掉王子猛。晋又立王子匄,双方混战三年之久。最终王子朝被击败逃往楚国。王子朝到楚国避难时带走了周室大量典籍,此后散逸殆尽。十年后晋国的盟友吴国大败楚国,王子朝才被杀。但王子朝的支持者又起事将周敬王赶出王城,直到晋国再次出兵,轰轰烈烈的王子朝之乱才最终平定。王子朝之乱耗尽了周室的最后一丝军事、政治和文化影响力。其后周定王三子争权先后弑君自立,这已经到了战国时代了,此时周王室已经彻底衰微了。 周天子的控制力是如何失去的, 简而言之,先是周王的土地和所掌握的武力都急剧下降:昭王南征不复,大概是全军覆没,穆王四处征战巡游,几乎是穷兵黩武。夷厉相仍政不纲,而周宣王虽号称中兴,晚期却屡战屡败,甚至到了“丧南国之师”、不得不“料民于太原”的地步,时人哀叹“今也日蹙国百里”……至于周幽王身死国亡、平王东迁,“晋郑焉依”,丢掉了宗周的广大土地和军队,实际上国力只等于中等诸侯了。然后仅存的土地还被晋文公等诸侯不断侵吞,到了战国中晚期又分裂成东西两国……衰败至此,已经全无武力可言了。 然后,两周时代实则有一个“经济重心的东移”,因为随着淮夷、莱人的退却,大东小东不断地被开发,人口急剧增长,经济重心就从黄河上中游下移到了中下游,宣幽时代,宗周的王畿已经很虚弱了,因此平王即使大败犬戎,也宁可迁都,这也是原因之一。(一说是为了躲避秦晋等国的挟持) 再次,随着井田制的崩溃、宗法制度的破碎、礼仪制度的瓦解、世卿世禄退出历史舞台,周王对于列国的优势越来越弱,到战国之初,基本上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傀儡了——而给他们最后一击的,正是诸子百家的兴起,他们连神权、教权也一并摧毁了。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有多少实力

春秋时期,周天子虽然式微,但强大的诸侯们都是以称霸为主,就如同“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天子虽然势力变小,但象征性的地位还在。进入战国,也就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兼并战争日甚一日,各大诸侯相继称王,也就是从形式上和天子并驾齐驱了。甚至秦昭王和齐闵王还并称为“东西两帝”,从这时起,天子也就不算什么了。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为什么没有实现中兴?

错过最佳时机

西周灭亡虽然镐京被毁,周幽王被杀,好歹还是有几位诸侯赶来救援,秦襄公、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除了秦国较弱外,都是当时的强国。如果依靠这几个国家的军队赶走犬戎、收复失地,则周天子还能拥有岐山以西的土地。但周平王决策失误选择东迁,还把失地赐给秦国,秦国最终笑到了最后。

周郑交恶

周和郑的关系非常密切,郑侯早期在王室担任卿士,但很快发生嫌隙。逐步强大的郑国被周平王视为威胁,周桓王时辞去了郑庄公的爵位,双方爆发战争,周桓王被郑将射中肩膀,差点被俘虏。周天子也失去了中兴最重要的依靠和盟友,郑庄公的爷爷郑桓公是周幽王的叔父,关系还是很近的,到这里就断了。

剩余土地被瓜分

本来在周平王东迁之初还是实力可观的,有清代河南府、怀庆府之地,虎牢、函崤等要塞险隘,算是一个中等诸侯国的规模。无奈和携王的长期对立、礼崩乐坏,郑国、晋国、秦国都加入了对于周的分割、包围、欺凌,特别是晋国和秦国从东周手里拿走的土地、城邑、人口最多,东迁之后周王室的土地一直在减少。

东周内部的权力斗争

秦国时期的周天子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周天子吗,春秋和战国时期,都听周天子的吗?

外部诸侯分割包围,内部也没有实现和平,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也要像诸侯国一样,面对各种权力更替的废立风波。周惠王、周景王时代等都有大的叛乱,士大夫专权也日益严重,周天子形同虚设而已。内斗严重消耗了周天子的实力,连现有的资源地盘也无法整合,战国时代狭小的周还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中兴更是痴人说梦。

东迁使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基本盘、政治根据地、宗庙所在地,周朝赖以生存的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消失殆尽。而周朝的领土主要喂饱了秦、晋,想从这两个国家抢地盘,分分钟教做人。可以说,从周平王决定东迁开始,就注定了东周时期周天子的酱油地位,中兴更是无从谈起。

春秋(17)都听(2)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