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后面 儒學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究竟是何含義?

火烧 2021-06-08 03:24:26 1057
儒學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究竟是何含義?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三十而立並非三十歲成家立業,這裏的"立"是指學業的根基已經樹立, 就是個人的

儒學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究竟是何含義?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三十而立並非三十歲成家立業,這裏的"立"是指學業的根基已經樹立, 就是個人的價值觀已經形成,不會被外力所動搖。

四十不惑,確切的說也不是四十歲沒有疑惑,“立”與“惑”是一組對立,界定在於是否懂得行權。

三十而“立”時通常遇事無權可行,無權則無發言權,對事態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時,已掌握一定權利,此時處事相對通達,對待事情是無可,無不可。這裏想象成一羣四十來歲官運亨通的小老爺們,整天若無其事接待着一個個來自弱勢羣體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內心精明瞭得,遊戲規則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這個比喻來的有點噱頭,但好理解“行權”重要性,行權者不惑也。現在該知道當官的多在哪個年齡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嗎?這麼說不是很唯心?其實這裏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歲坐牢時想不通自己爲什麼這麼衰,皇帝做了半輩子,如今還要坐牢,不甘心啊,於是潛心研究, 終於悟透一個道理——萬物在周而復始的規律性變化,這就是《周易》的本質。這便是周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典故。知天命指孔子,周文王等盡人事,知天命,如此而已罷。

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

海有潮起潮落

花有花開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

人有清醒睡眠

年有春夏秋冬

衣有四季之分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復始的規律性變化, 站在這個層面照理沒什麼會想不通了,可有人會說:“道理都懂,可做起來難。”

所以還不是真懂,那什麼是真懂? 呵呵,沒有五十年的造化,換不來啊!不然怎麼叫“五十知天命”呢。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爲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順字,《說文》:「理也,損頁川。」段注以爲,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爲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着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爲法度之義。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爲,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最後借用老子的一句話: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孔子的師傅之一是“老子”。大道至簡 是說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簡明的。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后面 儒學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究竟是何含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