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负了孟小冬 刘新阳:介绍余叔岩、孟小冬、钱培荣三位先生和他们的声腔艺术(一)
刘新阳:介绍余叔岩、孟小冬、钱培荣三位先生和他们的声腔艺术(一)
附记:本文是我在读书期间,应沈阳立体声文艺广播电台《天天好戏》栏目主持人爱华 老师的邀请,为《天天好戏》的“青春版”担任特约嘉宾主持时,而择题写过的一篇“以 点带面”的讲稿。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只播讲了其中的第一部分,即介绍余叔岩先生的 简要生平并播放了余先生《问樵闹府》和《伐东吴》的唱片录音。当初那份保存在电脑 中完整的讲稿,曾在后来一次电脑感染病毒后因无法恢复而变成了遗失的稿件(像这种 情况遗失的稿件还有若干篇),但没有想到的是,这篇讲稿的手稿却因夹在其他的资料 中而被保留了下来,并在前不久整理资料时被偶然发现。由于这篇讲稿是我在大学期间 因参与社会活动而留下的一个幼稚的“脚印”,因而也将其收录于此。
余艺源流
——介绍余叔岩、孟小冬、钱培荣三位先生和他们的声腔艺术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余叔岩先生创立的“余派”艺术是继老生正宗流派谭鑫培先生创立的“谭派”艺术之后,京剧老生流派中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流派,堪称“京剧老生的第二个里程碑”,同时,它还是今天广为流传的杨宝森“杨派”艺术的“母亲河”,此外,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李少春等名家在艺术探索和发展过程中也无一不受到“余派”艺术的影响。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余派”艺术在京剧老生流派当中具有的地位、意义和影响。
一
创立“余派”艺术的余叔岩先生,原名第祺,祖籍湖北罗田。生于公元 1890 年的 11 月 28 日,也就是清光绪十六年的农历十月十七日。去世于 1943 年的 5 月 19 日,也就是民国三十二年的农历四月十六日。他是老生“三鼎甲”之一余三胜的嫡孙,“同光十三绝”之一余紫云的第三个儿子。
由于余叔岩出身于梨园世家,所以他幼年即随长兄余伯钦学艺,九岁时,延聘姚增禄老先生授艺,学习了《乾元山》、《探庄》和《蜈蚣岭》等武生戏。十一岁时,又从吴连奎先生学戏。在余叔岩十三岁的时候,他首次在北京湖广会馆的一次堂会中演出了《鱼肠剑》。次年,以“小小余三胜”为艺名,在天津的下天仙茶园演出,曾红极一时。在余叔岩十八岁时,他曾用“小小余三胜”的艺名,以他祖父的老“余派”为标榜,在老蓓克公司灌制了《空城计》和《打渔杀家》、《托兆碰碑》两张唱片,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他的个人专辑。
十九岁以后,余叔岩开始进入漫长而艰苦的变声期,在此期间他并没有消沉意志,而是在他后来的岳父——“老夫子”陈德霖先生的帮助下,向钱金福、王长林以及陈彦衡等名家学习“把子”、音韵等方面的技巧和知识,并开始潜心学习研究谭鑫培的演剧艺术。

1915 年,也就是民国四年,在多方的帮助和努力下,余叔岩终于如愿以偿地拜在了谭鑫培老先生的门下,从而进一步深化学习“谭派”艺术。1920 年,成年以后的余叔岩首次用本名并以“谭派”为标榜,在百代公司灌制了六张半唱片,为当时的新、老“谭迷”所广泛接受,因而销量很好。
下面就请欣赏在这次灌片中,由杭子和司鼓、李佩卿操琴、余叔岩演唱的《问樵闹府》,余叔岩在剧中饰演范仲禹。这一段的唱词是:
我本是一穷儒太烈性,
冒犯了老太师府门庭。
念卑人结发糟糠多薄命,
浪打鸳鸯两离分。
我往日饮酒酒不醉,
到今日饮酒酒醉人。
通过欣赏余叔岩在 1920 年灌制的这张唱片录音,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余叔岩,不论是在剧目的选择上,还是在他的唱法中,都标志着此时的余叔岩,已经由幼年那位因效法其祖父得名的童伶“小小余三胜”,而转变成为了一名年轻有为的“谭派”老生演员,这是余叔岩艺术道路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他所以被后世尊为“京剧老生的第二个里程碑”重要的前提。同时,在演唱技法中,他也是在尽力地达到一个标准“谭派”老生的要求。正是这样的转变和继承,也为后来的余叔岩创立“余派”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0 年,余叔岩在继百代、高亭和长城公司灌制唱片之后,又在国乐公司灌制了《沙桥饯别》和《伐东吴》、《打侄上坟》两张唱片余叔岩简介,这也是他生平最后一次灌制的唱片。实际上,自 20 年代以后,余叔岩便已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演剧风格,从而形成了世人所公认的“余派”老生艺术。二十年过去了,余叔岩先生虽然已经进入了暮年余叔岩简介,但他却在演唱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例如《伐东吴》就是通过他本人精心加工,并且有别于大路唱法的一段唱腔。
下面就请欣赏由白登云司鼓、王瑞芝操琴、余叔岩演唱的《伐东吴》,余叔岩在演唱中除饰演黄忠外,还“赶”了剧中刘备的“老将军免礼且平身。暂陪朕坐消愁闷”两句唱腔。这一段的唱词是:
忆昔当年长沙镇,
算来不觉有数春。
荆襄阆中遭不幸,
一心要把东吴平。
黄汉升撩袍御营进,
老将军免礼且平身。
暂陪朕坐消愁闷,
行兵不必泪伤心。
从刚才播放的录音中,我们不难听出,尽管由于年龄的限制和病痛的折磨,使余叔岩先生失去了他早年那条高亮的好嗓子,但他却能在此时嗓音宽厚的特点上做文章,并在演唱中极力追求韵味。他通过自己在学习“谭派”艺术中所归纳、整理出的“三级韵”、“擞音”和“整”等演唱技法,使得一段原本平实、无华的〖西皮原板〗唱腔在他唱来,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例如他运用京剧唱念中“整”的概念与要求,在“黄汉升撩袍御营进”一句收尾的处理上,与白登云先生打的〖抽头〗合作得可谓天衣无缝,从而在演唱与乐队的合作中,特别是在演唱与“武场”的合作中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堪称典范。
余叔岩先生不仅把这些唱腔方面的技法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演唱中,而且还使之系统化和理论化,从而成为了“余派”声腔艺术的显著特色,为后人所学习和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