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老臣 乾隆下令将一老臣赐死,此人面色不改喝酒吃肉,皇帝却决定放了他
乾隆下令将一老臣赐死,此人面色不改喝酒吃肉,皇帝却决定放了他
乾隆下令将一老臣赐死,此人面色不改喝酒吃肉,皇帝却决定放了他
每一个朝代,都会有一个巅峰的时期,像元朝的忽必烈时期,唐朝的''贞观之治'',或者说清代的''康乾盛世''。而乾隆帝今天我们说的就是乾隆皇帝继位后发生的故事。
乾隆帝,说他是一位名君,是因为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不仅让国内安定,而且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维护了国家统一等等;说他是昏君,也是有根据的。他的心胸狭隘,生性多疑,手下大臣个个胆战心惊生怕出了毛病。并且''文字狱''在他在位时期达到了顶峰,处死了不少人。

尹嘉铨就是''文字狱''的牺牲品之一,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幸运儿,因为他最后被释放了。说起尹嘉铨,他的官位不小,举人出身,后来做到大理寺卿,官正三品,居九卿之列。但是我觉得他的教育方面更为突出,他曾经命令旗人熟读《小学》,后来编著成《小学大全》,是当时耳熟能详的儿童启蒙教育读本。按理说,这种臣子乾隆应该珍惜的,但是为什么要去处死他呢?这就不得不怨他自己了。
我们都知道,当官退休后都应该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但是尹嘉铨可能是功利心太重,仗着自己的功劳竟然上书乾隆爷,为自己的父亲申请谥号,而谥号那都是大功劳的人死后皇帝才会封下来的。乾隆爷肯定就不同意了,果不其然,乾隆爷大怒,在奏折上批道:''与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大致意思就是说,这个谥号你父亲不够格,擅自索要是治罪的,在家好好地待着。你说这还不明白吗?人家不给你啊,再要的话,治罪啊!
也不知道尹嘉铨怎么想的,真的就又去上奏了。还打着''古稀老人''之称,请求皇上恩准他父亲从祀文庙,芝麻还没得到反倒要西瓜了。这下皇上气的不行:''竟大肆犬吠,不可恕已'',想要治他罪,但是他又没犯法,怎么办呢?这时候想到了''文字狱''。承办官员各尽所能绞尽脑汁编罪名,给他扣上了''大不敬''、''假道学''、''伪君子''等等,最大的罪名是''古稀罪'',因为皇上早就昭告天下自己是''古稀老人''。于是他就进了大狱。
后来乾隆派遣大臣带着酒菜前去狱中宣旨赐死,但临时又说,传旨后先不要执行,看看尹嘉铨什么反应,回来禀告他在做定夺。大臣宣旨之后,只见尹嘉铨从容入席,面不改色,饮酒三杯,食肉两片,然后就回去禀告乾隆了。乾隆一听,便召见尹嘉铨,骂他一顿,然后放了他让他回家了。
这种喜剧性的结局谁也没有想到。可能是乾隆觉得给他判罪判的太重了?或者说是看见尹嘉铨镇定从容,起了爱才之心?或者他的动作有什么含义?我们也不得而知,唯有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