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塘镇发达吗 新塘历史
新塘历史
1. 新塘镇的历史沿革
新塘镇驻地宋代为东江大河湾,后渐成河滩。
明代在河滩上垒石围塘,石堤渐为圩集,故名新塘圩。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增城县治设于此。
1950年,称新塘镇。
1955年,改区。
1958年,成立新塘公社。
1979年,改镇。
1983年,又改为区。
1984年,再建镇。
2004年,由原新塘、永和、沙埔、仙村、宁西“五镇合一”形成大新塘。
2012年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将“五镇合一”的大新塘划分为新塘镇、仙村镇、永宁街。
2. 有关增城市的历史典故
增城市,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是广东省设置较早的县之一,建县至今已有 1800 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三,四千年,这里已有人类居住。西汉时期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于人口不断繁衍,建制相应扩大,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划番禺、博罗两县部分地区建立增城县。
当时南海郡辖下只有六个县,因增多一县,故名“增城”。据唐《元和郡县志》云:“昆仓山上有阗风、增城,盖取美名也。”
增城有美好地方之意。 1993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全市总面积 1615平方公里,人口80万。另有华侨港澳同胞 27 万余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现辖有荔城、增江、新塘、石滩、中新、朱村、派潭、正果、小楼等9 个镇(街),市政府驻地荔城。历史沿革 距今4000多年前,在增城县境内金兰寺村有新石器时代居民点。
据《禹供》记载,上古时全国分为九州,增城地区属扬州。春秋时,增城属百越地。
战国时,增城境内称杨越地。秦始皇33年(前214年)设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
前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后汉始设增城县。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县”。
自乾隆起,多部县志按语均说:“《后汉书·郡国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比领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候国千一百八十’,并不言建安立县之事。
《宋书·州郡志》亦只言:‘增城令,前汉无,后汉有’。与《文献通考》同。
旧志俱言县始建于建安六年,不知何据,俟再考。” 根据“前汉无,后汉有”,《后汉书·郡国志》户口断限于永和五年(104),当时南海郡辖七县已有增城县在内,参与研讨的历史、地理学专家认为:增城建县最迟为后汉永和五年。
晋及南朝宋、齐时,增城属广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绥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区置绥宁县,梁代又复并入增城县。
梁、陈两朝移东宫郡置于增城。隋开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属广州。
仁寿元年(601)广州改为番州,增城属番州。大业三年(607)改番州为南海郡,隶扬州。
增城属南海郡。唐武德四年(621)改郡为州,增城属广州。
天宝元年(742)广州复改为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南海郡复改为广州,增城属广州。
南汉时,广州改称兴王府,增城属之。北宋开宝四年(971)平南汉,恢复广州,增城属广州。
开宝五年东莞县并入增城县,次年回复东莞县建制(见《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南宋祥兴元年(1278)广州改称翔龙府,增城属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增城属广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广州路改为广州府,增城属广州府。
清代增城仍属广州府。民国元年(1912)裁府,增城属粤海道,后直属广东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增城属东江专区,1954年划入粤中区,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1958年与龙门县合并,仍称增城县,先后属广州市、佛山专区,1961年又与龙门分开,属惠阳专区(后改称惠阳地区),1975年划归广州市管辖,1993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由广州市代管。文化、名人 增城市有源远流长的古文化。
历史上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丰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路经增城时,曾写有《宿增江口示侄孙湘》两首诗,流传至今。
邑人中,北宋进士古成之著有诗集传世。南宋进士、军事家、政治家崔与之以诗词著名,有“粤词之祖”的称誉,著有《菊坡全集》。
宋代进士陈大震于元大德八年(1304)著有《南海志》,其残本为广东现存最早的志书。度宗咸淳七年(1271)进士李肖龙,在百花林石壁题诗,是迄今唯一发现的宋代诗词真迹。
明代进士湛若水是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家、理学家、诗人,遗著有《湛甘泉集》30多卷。明代进士胡庭兰,亦以从事教育著名,著有《相江子集》。
清乾隆进士湛祖贵,著有《红荔山房诗稿》。进士赖际熙,著有《荔坨文集》。
建国后,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增建大批文学设施,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城乡文化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至1993年,全市有文化事业单位11个,工作人员214名;增建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档案馆、影剧院、电视台、游乐园等公共设施建筑面积共39335平方米;文艺作者1000多名;创作现代内容的各种文艺作品1. 5万多篇,发行量905.4万册。增城历史名人有崔与之、湛若水、李肖龙、胡庭兰、伍来成等。
崔与之,增城中新镇坑背村人,官拜右丞相,是南宋著名的拔乱治国能臣、政治家、军事家、是岭南第一个由太学生考上进士的人,史臣称他“与张九龄齐名异代,诚吾广百世师表也”,是“岭南五杰”之一。现留有凤凰山菊坡亭、崔与之古墓、中新坑背连塘古建筑群、崔太师祠古迹。
湛若水,增城新塘人。官历翰林院修编,国子监祭酒,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湛若水是广东著名学者江门学派创始人陈白沙的弟子,他提出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体系,在我国学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留有湛若水、。
3. 广州的历史文化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
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北部,濒临南海,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是中国南方最大城市。 广州历史悠久,周朝时,楚国派大臣来到这一"百越"人聚居的地方,"百越"归服于楚时称楚庭。
周赧王时,在南海之滨筑城,称南武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任嚣率兵统一岭南,设立南海都,广州当时称番禹。
任嚣任南海郡尉,筑番禹城,俗称"任嚣城"。这是一座小城,在今广州仓边路旧仓巷一带。
汉初,赵伦接管南海郡,并吞附近地区,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其王朝历经五世93年。赵伦以番禹为首邑,将番禹城向东西东、广西省区大部,这是广州名称之始。
唐为岭南道治。五代梁贞明三年(917年),南海王刘袭在此称帝,改元乾亨,国号大越。
翌年改称汉,史称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作为都邑。三国至唐末五代时期,广州城曾向南扩大,因临近江边,常为洪水所淹,南海王刘隐凿禹山,取土垫高,拓展城垣,名为新南城。
宋代为广东东路治。明代为广州府。
1645年,朱聿钩曾在广州建立了为期44天的南明小王朝,改元绍武。清沿明治。
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为广州正式建市之始。宋代时广州城垣修建多达十数次。
北宋时先后修筑了中、东、西三城。中城又称子城,是以南汉旧城为基础,东抵甘溪,西抵古西湖,南至大南路,北至越华路,周长2.5公里。
东城以赵伦城东部旧址为基础,西接子城,东至芳草街,北至豪贤路,南抵文明路。1071年增筑西城,周长6.5公里余,规模最大。
明代广州是当时岭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洪武和嘉靖年间,曾两次扩建城墙。第一次扩建时,把宋代三城合而为一,称老城,周长10.5公里。
明后期,又在老城南增筑新城,今万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为新城的南界。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外城南面加筑了较小的东西两翼城。
辛亥革命后开始拆除改作马路,至1922年全部拆除,现仅残留越秀山上五层楼附近一段城垣,供人观瞻。 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中国华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广州就是热带珍贵特产的集散地。著名的商品有珍珠、犀角、玳瑁、象牙等。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在汉代,番禹的纺织、食品加工、陶瓷等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
两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人口再次大量南迁,又促进了这里的生产发展。东晋时"大开鼓铸",使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冶铁业。
南朝刘宋时生产出"薄如蝉翅"的葛布,一幅24米长的布,卷起来可装入竹筒,被誉为"入筒细布"。唐宋时期,酿酒、治陶、冶炼等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明清两朝,广州附近的佛山镇是全国闻名的铜铁冶炼中心,制造的钢铁器具,远销岭北和海外。 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汉代时已经和海外一些国家有了贸易往来。在广州象岗发现的南越文王帝陵墓,出土银盒以及玛瑙、水晶等多种质料的珠饰,有的是中亚或南亚的舶来品。
梁朝时,每年来到广州的各国商船有10多批。唐代,广州成为世界著名的港口,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诸国。
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在这里设置了中国最早的外贸机构和海关"市舶使",总管对外贸易。另外还有"蕃坊",供外国商人居住。
外国到广州的船,帆飘如云;侨居广州的外商(主要是阿拉伯人)数以万计,最盛时达10万以上。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在蕃坊修建了伊斯兰教寺--怀圣寺。
从五代到北宋,广州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通商口岸,贸易额占全国98%以上。 在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史上,广州有着重要的地位。
1841年英军侵略广州期间,广州郊区103乡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在三元里一带给英国侵略军以有力的打击。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等人曾以广州为基地,多次举行武装起义,为推翻帝制、创建民主共和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为辛亥革命吹响了前奏。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gcdzg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统一战线政策。
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开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新局面。1925年6月19日,香港中国工人和广州洋务工人,在gcdzg领导下,在广州举行了震撼中外的省港大罢工。
1927年12月11日,gcdzg在这里举行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广州革命斗争的新阶段。 广州是一座亚热带风光的美丽城市,四时花开,景色宜人。
著名的风景区白云山,层峦叠蟑,草木葱宠。山上有斗山亭、能仁寺、明珠楼、水月阁、黄婆洞等胜迹和"白云松涛"、"白云晓望"等胜景。
市区的越秀山已辟为风景秀丽的越秀公园,攀至山顶的中山纪念碑可俯瞰广州市全貌。山巅的镇海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红垣重阁,古朴凝重。
还有五羊石像、海员亭等多处游览点。 位于市区的光孝寺,是广东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初为西汉越王赵建德的故宅。

4. 有关增城市的历史典故
增城市,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是广东省设置较早的县之一,建县至今已有 1800 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三,四千年,这里已有人类居住。西汉时期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于人口不断繁衍,建制相应扩大,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划番禺、博罗两县部分地区建立增城县。
当时南海郡辖下只有六个县,因增多一县,故名“增城”。据唐《元和郡县志》云:“昆仓山上有阗风、增城,盖取美名也。”
增城有美好地方之意。 1993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全市总面积 1615平方公里,人口80万。另有华侨港澳同胞 27 万余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现辖有荔城、增江、新塘、石滩、中新、朱村、派潭、正果、小楼等9 个镇(街),市政府驻地荔城。历史沿革距今4000多年前,在增城县境内金兰寺村有新石器时代居民点。
据《禹供》记载,上古时全国分为九州,增城地区属扬州。春秋时,增城属百越地。
战国时,增城境内称杨越地。秦始皇33年(前214年)设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
前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后汉始设增城县。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县”。
自乾隆起,多部县志按语均说:“《后汉书·郡国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比领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候国千一百八十’,并不言建安立县之事。
《宋书·州郡志》亦只言:‘增城令,前汉无,后汉有’。与《文献通考》同。
旧志俱言县始建于建安六年,不知何据,俟再考。”根据“前汉无,后汉有”,《后汉书·郡国志》户口断限于永和五年(104),当时南海郡辖七县已有增城县在内,参与研讨的历史、地理学专家认为:增城建县最迟为后汉永和五年。
晋及南朝宋、齐时,增城属广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绥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区置绥宁县,梁代又复并入增城县。
梁、陈两朝移东宫郡置于增城。隋开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属广州。
仁寿元年(601)广州改为番州,增城属番州。大业三年(607)改番州为南海郡,隶扬州。
增城属南海郡。唐武德四年(621)改郡为州,增城属广州。
天宝元年(742)广州复改为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南海郡复改为广州,增城属广州。
南汉时,广州改称兴王府,增城属之。北宋开宝四年(971)平南汉,恢复广州,增城属广州。
开宝五年东莞县并入增城县,次年回复东莞县建制(见《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南宋祥兴元年(1278)广州改称翔龙府,增城属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增城属广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广州路改为广州府,增城属广州府。
清代增城仍属广州府。民国元年(1912)裁府,增城属粤海道,后直属广东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增城属东江专区,1954年划入粤中区,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1958年与龙门县合并,仍称增城县,先后属广州市、佛山专区,1961年又与龙门分开,属惠阳专区(后改称惠阳地区),1975年划归广州市管辖,1993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由广州市代管。文化、名人增城市有源远流长的古文化。
历史上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丰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路经增城时,曾写有《宿增江口示侄孙湘》两首诗,流传至今。
邑人中,北宋进士古成之著有诗集传世。南宋进士、军事家、政治家崔与之以诗词著名,有“粤词之祖”的称誉,著有《菊坡全集》。
宋代进士陈大震于元大德八年(1304)著有《南海志》,其残本为广东现存最早的志书。度宗咸淳七年(1271)进士李肖龙,在百花林石壁题诗,是迄今唯一发现的宋代诗词真迹。
明代进士湛若水是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家、理学家、诗人,遗著有《湛甘泉集》30多卷。明代进士胡庭兰,亦以从事教育著名,著有《相江子集》。
清乾隆进士湛祖贵,著有《红荔山房诗稿》。进士赖际熙,著有《荔坨文集》。
建国后,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增建大批文学设施,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城乡文化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至1993年,全市有文化事业单位11个,工作人员214名;增建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档案馆、影剧院、电视台、游乐园等公共设施建筑面积共39335平方米;文艺作者1000多名;创作现代内容的各种文艺作品1. 5万多篇,发行量905.4万册。增城历史名人有崔与之、湛若水、李肖龙、胡庭兰、伍来成等。
崔与之,增城中新镇坑背村人,官拜右丞相,是南宋著名的拔乱治国能臣、政治家、军事家、是岭南第一个由太学生考上进士的人,史臣称他“与张九龄齐名异代,诚吾广百世师表也”,是“岭南五杰”之一。现留有凤凰山菊坡亭、崔与之古墓、中新坑背连塘古建筑群、崔太师祠古迹。
湛若水,增城新塘人。官历翰林院修编,国子监祭酒,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湛若水是广东著名学者江门学派创始人陈白沙的弟子,他提出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体系,在我国学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留有。
5. 广州历史多少年
嬴政灭亡六国统一华夏后,继续开拓疆土,其中在南方继续对百越进军,占领岭南后,在今广州地区及其周围广大地区设南海郡,当时南海郡郡治任嚣城在今广州,并大量迁移中原地区民众到今广州地区南海郡,来加强对新征服的土地的统治,其后今广州地区基本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路治司治省治等的所在地,广州的历史有两千多年。
刘彻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国,把其地区划分为九郡,后缩为七郡,广州仍称南海郡,归属交趾部后称交州, 南海郡行政范围缩小,交州治所曾移至今广西梧州,广州城曾一度较前衰落。东汉末年,广州属于吴国,公元216年交州治从梧州迁回广州,公元226年并将交州改为广州,公元970年,宋军平南汉后,废兴王府仍称广州,以后一直沿用广州,广州为广南东路路治,简称广东。
6. 广州的历史
广州最早是秦始皇平定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就是最早的广州,当时的治所应该在番禺,当时秦始皇是派任嚣和赵佗在那里驻守,任嚣在番禺建任嚣城,就是广州的前身。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任嚣当时病重,就把赵佗叫来商议,在北边派重兵把守,和中原隔绝,任嚣死后,赵佗平定岭南,自称南越王,汉朝承认他的地位,后来被汉武帝消灭,此三郡归交州。交州当时很大,从广东到越南都是,到三国时候,交州牧士燮投靠孙权,他死后,孙权派步骘任交州牧,步骘到番禺之后,觉得这里的条件可以单独成一个州,于是孙权从交州分出广州来,治所在番禺,广州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7. 广州的历史简介50字左右
广州是一个比较时尚,前卫、现代货,包容性较强的城市,同时广州喻为中国的南大门,广州又称羊城,市花:木棉花。
广州人比较好客,勤劳,开放!代表的建筑:广州电视新塔,五羊雕像,中信广场,新的城市中轴线为珠江新城。旅游景点:白云山,帽峰山,南越王墓,中山纪念堂,广东省博物馆,烈士陵园,越秀公园。
商业购物,上下九,北京路,中华广场,天河城,江南西,正佳广场。出名的学校: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学校,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小吃:西关赖粉,银记肠粉,龙须糖。
酒楼:广州酒家,陶陶居等。酒店:花园酒店,白天鹅,中国大酒店等。
广州的交通主干道:东方路,内环路,人民路,黄埔大道,中山大道,解放路,宝江大道,天河路。广州是公交车和地铁以及出租车相结合。
8. 广州的历史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清人屈大均这样形容广州的山水名
胜。作为河港、海港合一的东方贸易大港广州,山环水,水抱山,云山珠海水连
天,山为屏障,水通四海。“负山带海,博敝渺目”,广州建城之选址,符合
“圣人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的标准。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广州名城
的独特风采,使之恒古流芳。
秦汉以后,广州先后建立了南越、南汉、南明三个地方封建政权,史称“三
南”政权。三朝十帝建都广州,其管辖范围包括整个岭南地区。都城的建立奠定
了今天广州正式发展的基础。虽历经2000多年的变迁,广州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功
能的综合性的特大城市,但其中心始终在北京路、中山四路一带,这在国内是少
有的。今天广州的地位和作用,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从古代的南海小渔村到现代大都市。城市经济发展是长盛不衰的原动力。
5000年前,广州这个地方居住的原始先民部落,已从事原始农业和渔猎等生产活
动。广州是我国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主要对外通商口岸与接纳东西方文化的古
都之一。岭南自古“山高皇帝远”,较少受正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岭南地区位
于沿海,素有对外贸易的传统。秦朝进军岭南时,曾“一军驻番禺之都”。司马
迁的《史记》说:“番禺亦其一都会也。”可见当时番禺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城市
了。到唐代,来广州贸易的番船达千艘之多,珠江河上“大舶参天”,“万舸争
先”,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已经是相当繁荣的大都会了。宋代,
来广州的外国商人剧增,有“城外番汉数万家”之称。元代,已与212个国家和
地区有贸易往来。明代,成为我国朝贡贸易第一大港,濠畔街一带“十里朱楼,
商贾之集,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当时来广州入贡的国家占全
国的80%。清代,有83年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一口通商”。著
名的“十三行”贸易达到空前的繁荣,外贸收入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源。
近代以来,广州有时我国向海外移民最早最多的地区之一,华侨华裔众多,
和外国的交往频繁,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广州近代工业、
交通、电信,以及医学的发展。本世纪初开始,按照现代都市的规划建设城市,
拆城墙,开马路,发展港口和航空事业,建立了西村工业基地,使现代都市得到
了长盛不衰发展。建国以后,广州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和平建设时期,经济建设迅
速发展。建立了河南、员村、鹤洞和黄埔的工业基地,奠定了广州现代化工业的
基础。开辟了东风路、环市路、工业大道、江南大道、新港路、中山大道、中山
八路、芳村大道等,奠定了现代城市交通的道路骨架。建设了白云山风景区、越
秀公园、流花公园、东山湖公园、麓湖公园、晓港公园、文化公园以及一大批文
化、体育、娱乐设施,提高了城市绿化水平,为市民提供了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改革开放之后,广州成为国内与海外往来的南大门。广州发挥了人缘、地缘
的优势,进一步率先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改革,经济 获得了告诉发展。在国内
十大城市中,综合实力名列前茅。广州人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更多地消化和吸
收了现代市场经济的思想意识,展示了中国人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雄健身姿。广
州,这个具有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闪光的历史。历史的业绩是前进的
基础,光荣的传统是前进的动力。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广州必将更
有力地发挥其先导作用和窗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