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有关法的历史发展 砭镰法的发展历史

火烧 2023-03-19 07:07:40 1058
砭镰法的发展历史 1.商代石砭镰的用途是什么据考古发掘,1973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的3座商代遗址中,出土3件砭石,均作拱背凹刃,尖端圆纯,长度在20厘米左右,形似农用镰刀,也称砭镰,其中一件,被发现于

砭镰法的发展历史  

1.商代石砭镰的用途是什么

据考古发掘,1973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的3座商代遗址中,出土3件砭石,均作拱背凹刃,尖端圆纯,长度在20厘米左右,形似农用镰刀,也称砭镰,其中一件,被发现于墓主的左下方二层台上陪葬着的一只黑色朱彩、带盖扁长方体漆盒内。

可见当时人们对这种器具是十分重视的。查几部古籍所载“砭”字,《说文解字》注:“以石刺病也”,指用于治疗的石头称为砭(biān)石;《黄帝内经·素问》说:“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旧注解释为:“砭石如玉,可以为针。”

《汉书·艺文志》云:“箴石汤火所施”,颜师古注:“箴,所以刺病也;石谓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宋镇豪先生著《夏商社会生活史》认为“凡针石、针、针石、砭石、石箴、砭针、砭、箴、箴石等,写法或称法不同,但均指同类性质的针疗器具,盖因取材不一之故。”

可见古代人常用石砭镰施行医疗手术,最初这种石砭镰是用于切破肿疡、痈脓,排除瘀血,泻出脓血所用,相当于现在外科医生的手术刀。这反映了商代人在外科医学上具有较高的水平,对后世医学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如针灸就是在砭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砭石有“针灸之母”之称。

后来,砭石疗法不断衍变创新,古人经常用砭术保健,对疏通经络、活跃气血、促进人体阴阳平衡有很好的作用,也对于一些疑难病、慢性病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在秦汉时代砭术与针、灸、药和导引按跷并列为中医的五大医术。

可能由于制作砭具的佳石匮乏等原因,砭术在东汉以后逐渐从古医籍中消失,但在民间仍有流传。有人从现今流传于民间的砭石疗法,总结出感、压、滚、擦、刺、划、叩、刮等十六法。

由此推之,古代的石砭镰医疗方法是比较丰富的。

2.石砭镰是干什么用的

这里没办法贴图,遗憾。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选修)第十页选用了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石砭镰,教材课文提示:“商代遗址中还出土了石砭镰等医疗用具”这说明石砭镰是一种医疗工具,那么到底是什么医疗工具呢? 据考古发掘,1973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的3座商代遗址中,出土3件砭石,均作拱背凹刃,尖端圆纯,长度在20厘米左右,形似农用镰刀,也称砭镰,其中一件,被发现于墓主的左下方二层台上陪葬着的一只黑色朱彩、带盖扁长方体漆盒内。可见当时人们对这种器具是十分重视的。

查几部古籍所载“砭”字,《说文解字》注:“以石刺病也”,指用于治疗的石头称为砭(biān)石;《黄帝内经·素问》说:“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旧注解释为:“砭石如玉,可以为针。” 《汉书·艺文志》云:“箴石汤火所施”,颜师古注:“箴,所以刺病也;石谓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

宋镇豪先生著《夏商社会生活史》认为“凡针石、针、针石、砭石、石箴、砭针、砭、箴、箴石等,写法或称法不同,但均指同类性质的针疗器具,盖因取材不一之故。”可见古代人常用石砭镰施行医疗手术,最初这种石砭镰是用于切破肿疡、痈脓,排除瘀血,泻出脓血所用,相当于现在外科医生的手术刀。

有关法的历史发展 砭镰法的发展历史

这反映了商代人在外科医学上具有较高的水平,对后世医学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如针灸就是在砭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砭石有“针灸之母”之称。后来,砭石疗法不断衍变创新,古人经常用砭术保健,对疏通经络、活跃气血、促进人体阴阳平衡有很好的作用,也对于一些疑难病、慢性病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在秦汉时代砭术与针、灸、药和导引按跷并列为中医的五大医术。可能由于制作砭具的佳石匮乏等原因,砭术在东汉以后逐渐从古医籍中消失,但在民间仍有流传。

有人从现今流传于民间的砭石疗法,总结出感、压、滚、擦、刺、划、叩、刮等十六法。由此推之,古代的石砭镰医疗方法是比较丰富的。

从现存的商代甲骨文中,据卜辞统计涉及针灸治病的有2条,按摩治病的有6条,拔牙止痛的有4条,接骨复位的有1条。有关疾病的名称及种类很多:如 “疒首”、“疒目”,“疒耳”、“疒自”、“疒口”、“疒舌”、“疒手”、“疒肘”、“疒胫”、“疒足”、“疒止”、“疒齿”、“疒身”、“疒腹”、“疒项”、“疒臀”、“疒膝”、“疒骨”、“疒心”等40多种病名。

这些疾病归类基本上与我们现在的内科、外科、脑科、眼科、耳鼻喉科、五官科、牙科、泌尿科、妇产科(如殷墟甲文涉及问孕育的卜辞很多,主要卜问:是否怀孕、什么时候分娩、是否顺利,以及预测分娩时间等卜辞)、小儿科、传染科极为相似,这表明商人在医学分类上有了初步的概念。在这些病科中,当时居医疗先进水平的是在牙科、耳鼻喉科、传染科等科,甲骨卜辞不仅载有“疒齿”,且有“龋齿”,鼻息肉等记载。

“龋”字甲骨文象牙齿生虫的象形,殷人关于龋牙的记载比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印度要早700至1000年;甲文中有卜辞:“贞,妇好佳出,疒?”大意是妇好鼻子长出肉,是疾病吗?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见载的鼻息肉病例。特别有意思的是殷墟甲文中的“疒疫”,是反映我国传染病流行的最早记载;卜辞中“疒年”应是疾病流行之年。

这些零星的甲骨文卜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商殷人对传染病、流行病的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

3.法的历史包括哪些

1.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历史类型的理论(1)所谓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所产生和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及所体现的阶级的意志,对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法所作的划分.凡是建立在相同的经济基础之上,体现相同阶级意志的法,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法.(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并非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法都一定经历这四种历史类型.但法的历史发展的总体表明,从奴隶制法到封建制法,继而发展为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是法的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法的历史类型也由低级类型向高级类型的法依次更替.(3)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直接原因.2.法的历史类型的其他划分方式(1)英国的梅因把法分为“身份”的法和“契约”的法;(2)美国的庞德认为法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的法,严格的法,17、18世纪的衡平法和自然法,成熟的法,社会化的法,后来他又补充提出下一阶段的法是世界法;(3)德国的马克斯•韦伯把历史上存在的法分为形式不合理的法、实质不合理的法、实质合理的法、形式合理的法等;(4)美国的昂格尔认为人类的法律类型有习惯法、官僚法、法秩序(法治);(5)日本的田中成明将法分为自治型法、普遍主义型法、管理型法等.(6)我国的不少学者将法划分为自然经济类型的法与商品经济类型的法;义务本位的法与权利本位的法;人治的法和法治的法、专制与民主的法等.。

4.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发展历史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弘利遴选 内容一流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基本定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明确提出“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2016年7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指出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涉及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等各个诉讼环节,要明确法律依据、适用条件,明确撤案和不起诉程序,规范审前和庭审程序,完善法律援助制度,选择部分地区依法有序稳步推进试点工作。由此,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正式拉开序幕。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基本定位是什么,却值得研究与探讨。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背景定位(一)司法改革浪潮的时代背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部署,新一轮的以司法责任制为标志的司法改革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由此,完善法官检察官遴选制度,推进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省级统一管理,提高司法的整体效能和司法职业水平,更好地发挥司法职能,成为司法改革的重要任务。特别是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触动了法官、检察官的根本利益,废除法官、检察官的职务终身制。按照员额制改革的试点方案,法官、检察官约占中央政法专项编制人数的39%以下,司法辅助人员约占46%,司法行政人员约占15%。如何破解办案负担久高不下的难题成为深化员额制改革取得实效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完善认罪认罚制度对于缓解司法资源的有限性和日渐增长的案件数量之间的紧张关系有其特殊意义。①与此相适应的是,目前的刑事犯罪

5.石砭镰是干什么用的

这里没办法贴图,遗憾。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选修)第十页选用了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石砭镰,教材课文提示:“商代遗址中还出土了石砭镰等医疗用具”这说明石砭镰是一种医疗工具,那么到底是什么医疗工具呢?

据考古发掘,1973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的3座商代遗址中,出土3件砭石,均作拱背凹刃,尖端圆纯,长度在20厘米左右,形似农用镰刀,也称砭镰,其中一件,被发现于墓主的左下方二层台上陪葬着的一只黑色朱彩、带盖扁长方体漆盒内。可见当时人们对这种器具是十分重视的。查几部古籍所载“砭”字,《说文解字》注:“以石刺病也”,指用于治疗的石头称为砭(biān)石;《黄帝内经·素问》说:“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旧注解释为:“砭石如玉,可以为针。” 《汉书·艺文志》云:“箴石汤火所施”,颜师古注:“箴,所以刺病也;石谓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宋镇豪先生著《夏商社会生活史》认为“凡针石、针、针石、砭石、石箴、砭针、砭、箴、箴石等,写法或称法不同,但均指同类性质的针疗器具,盖因取材不一之故。”可见古代人常用石砭镰施行医疗手术,最初这种石砭镰是用于切破肿疡、痈脓,排除瘀血,泻出脓血所用,相当于现在外科医生的手术刀。这反映了商代人在外科医学上具有较高的水平,对后世医学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如针灸就是在砭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砭石有“针灸之母”之称。后来,砭石疗法不断衍变创新,古人经常用砭术保健,对疏通经络、活跃气血、促进人体阴阳平衡有很好的作用,也对于一些疑难病、慢性病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在秦汉时代砭术与针、灸、药和导引按跷并列为中医的五大医术。可能由于制作砭具的佳石匮乏等原因,砭术在东汉以后逐渐从古医籍中消失,但在民间仍有流传。有人从现今流传于民间的砭石疗法,总结出感、压、滚、擦、刺、划、叩、刮等十六法。由此推之,古代的石砭镰医疗方法是比较丰富的。

从现存的商代甲骨文中,据卜辞统计涉及针灸治病的有2条,按摩治病的有6条,拔牙止痛的有4条,接骨复位的有1条。有关疾病的名称及种类很多:如 “疒首”、“疒目”,“疒耳”、“疒自”、“疒口”、“疒舌”、“疒手”、“疒肘”、“疒胫”、“疒足”、“疒止”、“疒齿”、“疒身”、“疒腹”、“疒项”、“疒臀”、“疒膝”、“疒骨”、“疒心”等40多种病名。这些疾病归类基本上与我们现在的内科、外科、脑科、眼科、耳鼻喉科、五官科、牙科、泌尿科、妇产科(如殷墟甲文涉及问孕育的卜辞很多,主要卜问:是否怀孕、什么时候分娩、是否顺利,以及预测分娩时间等卜辞)、小儿科、传染科极为相似,这表明商人在医学分类上有了初步的概念。在这些病科中,当时居医疗先进水平的是在牙科、耳鼻喉科、传染科等科,甲骨卜辞不仅载有“疒齿”,且有“龋齿”,鼻息肉等记载。“龋”字甲骨文象牙齿生虫的象形,殷人关于龋牙的记载比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印度要早700至1000年;甲文中有卜辞:“贞,妇好佳出,疒?”大意是妇好鼻子长出肉,是疾病吗?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见载的鼻息肉病例。特别有意思的是殷墟甲文中的“疒疫”,是反映我国传染病流行的最早记载;卜辞中“疒年”应是疾病流行之年。这些零星的甲骨文卜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商殷人对传染病、流行病的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

6.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必要制定一部国家的根本大法。

但由于种种原因,还不具备完善的制定法的条件,因此,1949年9月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并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成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根本大法。在建国初期,它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颁布的宪法,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并公布实施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适应了当时具体条件,适应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需要制定的。

它是“共同纲领”的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对于当时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1954年宪法所规定的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到1956年已基本完成,相应地有些条文也失去了作用。然而以后并没有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修改。

1975年宪法,是在“文革”中由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左”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宪法之中,这部宪法实际很难实行。

1978年宪法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由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由于当时党的指导思想处于徘徊时期,这部宪法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肯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总任务,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扩大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从总体看,1978年宪法并不完善。

由于1978年宪法不能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决定,对1978年宪法进行全面修改。

1982年11月23日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改草案,提请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决定。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四部宪法,是我国建立以来最好的一部分宪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宪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针对第十二条、十三条、十四条、十五条、十六条、十七条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宪法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更切实际,更加符合当今的中国国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