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目的 八国联军侵华时,日本的主要目的其实不是侵华,它到底想要什么?

火烧 2023-01-22 09:10:29 1045
八国联军侵华时,日本的主要目的其实不是侵华,它到底想要什么? 1900年,日本和七个欧美国家组成了八国联军,浩浩荡荡地杀到了中国的土地上。彼时的七个欧洲列强齐聚渤海与大沽口,意在清剿义和团,并试图再度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目的 八国联军侵华时,日本的主要目的其实不是侵华,它到底想要什么?

八国联军侵华时,日本的主要目的其实不是侵华,它到底想要什么?  

1900年,日本和七个欧美国家组成了八国联军,浩浩荡荡地杀到了中国的土地上。彼时的七个欧洲列强齐聚渤海与大沽口,意在清剿义和团,并试图再度瓜分中国。那么,刚刚打完甲午战争、身在东洋的日本为何又要卷土重来?难道真的是其贪得无厌吗? 当我们回首当年的这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我们其实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这侵华的八国中,反而是日军的军纪相对较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实,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行动的初衷实则「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若要道明其中缘由,还需得从中日两国间的近代摩擦开始说起。 一、岛国逞凶 1874年,维新小有成就但羽翼尚未丰满的日本发动了其近代史上的第一场外征之战,剑锋所指为中国台湾。对台湾省的这次出兵战果虽然不佳,但日本确确实实地尝到了敢于「 ”冒险”的甜头。在此后的20年里,日本又将其扩张的触手伸向朝鲜半岛、琉球群岛,试图挑战中国在前述两地作为宗主国的权威、离间它们与中国存在着的宗藩关系。 日本的这些行为不可避免地要惹怒中国,在调和无望的情况下,战争就成为了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1894年朝鲜爆发的东学党起义,成为了中、日两国兵锋指向一处的契机,然而,日本却利用这个场合谋划启衅,最终引发了甲午战争。战争从1894年的7月持续至1895年的4月,最终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 ▲邓世昌影视形象 中国的惨败,使其虚弱之态向世界暴露无遗,若干扩张欲望强烈的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纷纷拾起「 ”磨得蹭亮的尖刀”,试图从中国的身上割肉分脂。甲午战后的短短几年内,中国海岸线上的胶州(今山东青岛)、旅大(今辽宁的旅顺和大连)、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先后被插上了德、俄、英、法四国的旗帜,在这样的情势下,日本也向中国提出不得将福建租予他国的要求。 二、义和团「 ”拳”打列强 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其中,反抗运动爆发得最为频繁的,要属德国控制下的山东。早在德国势力渗透山东前,就有外国传教士到山东进行传教活动,期间,他们吸纳当地的恶势力入教,而这些恶势力却倚仗外国教会势力及在其背后对其实施保护的所属国政府对当地平民进行欺压。 华民与洋教势力间的冲突,导致教案层出不穷,为了更进一步地抵御洋教对本土文化、习俗的冲击,当地民众决定组建拥有武装的会党团体。1898年,一个名为赵三多的人在山东冠县举义并创立「 ”义和拳”,不久后,更名为「 ”义和团”。义和团团员在很短的时间里人数迅速膨胀,及至1899年中,它已在山东多地拥有分支。 面对这股突如其来的反洋风潮,以德国为首的多个国家感到恐慌,它们纷纷致函中国负责外交事务的总理衙门,勒令中国当局从速对义和团实施剿办。山东巡抚袁世凯奉承朝廷指令,出兵剿办,这使得义和团不得不转移阵地,向邻近的直隶、北京、天津等进发。 意识到义和团的人心所向,也出于对列强诸国在华割土分疆行为的愤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中国朝廷决定对义和团改剿为抚,借助他们旺盛的战斗力,实现将列强势力从中国连根铲除之愿。 三、日本的算盘 眼见中国政府无心控制事态,列强各国决定自行出兵开剿,自1900年5月,各国先后以保护使馆为名遣兵赴华。日本相对于德、英、法等西方国家来说,不是义和团斗争矛头针对的主要对象,但作为在华拥有权益的国家之一,它注定不会对眼下的中国情势不闻不问。在列强部队纷至踏上中国国土的1900年春夏之交,日本就密切关注义和团及列强诸国的外交、军事动向,以求在分析好形势的基础上,与列国实现行动上的协调。 日本在将要对华进行的这场战争中如此重视多边协调,与其5年前遭受的一场外交挫折不无关系。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得知日本欲占辽东半岛的俄国、德国、法国组成联合阵线,勒令日本放弃这一土地索求。一度,日本想寻求英国、美国的帮助,但由于英、美与日本皆不存在切肤的利害关系,因而它们皆以中立为由拒绝了日本的求助。无奈之下,日本只得顺从俄、德、法三国的旨意,这使它刚通过战争建立起来的「 ”光辉形象”瞬间又被打压得粉碎。 意识到「 ”没朋友难办事”这一道理,日本在此后的数年间致力于物色一位强大而有力的盟友,经过反复考量,它决定将英国作为它争取结盟的对象。英国在19世纪的中后期,曾长期奉行「 ”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力图在确保强权间均势的基础上,尽可能少地承受对其他强国须尽的义务。俾斯麦掌政德国的时期,欧洲大陆上的情势尚让英国感觉满意,因而,英国抛弃「 ”光荣孤立”外交的意愿不大。 进入1890年代以后,随着俾斯麦的去职,欧洲大陆上的关系情势变得不再平静。德国在威廉二世皇帝的治下,日益变得具有侵略性,散发着令人畏惧的气息;为应对德国的强势外交,均与英国有过过节的法、俄开始接近,这让英国担心法、俄即将组建起的同盟「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为了防止情势的变化导致出现英国不想看到的局面,英国也开始物色能对其战略起配合作用的盟友。鉴于德、法、俄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不存在关系有大改善的前景,英国只能从日本、美国、意大利等有限的几个国家里择出最有诚意和潜质的伙伴。 四、新的「 ”列强” 1900年6月,慈禧太后怒而下诏,决议对各国宣战。彼时,英国的战略重心在南非,因为当时它正同那里的布尔人角逐对南非的控制权。英国抽不出更多的兵力投入中国战场,同时也不希望怂恿德、法、俄出面替英国保护在华权益,因为那不仅有损英国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威望,还有可能助长它们在华势力的进一步膨胀。 美、意两国离中国太远,调兵需要时日,就地理距离来看,日本似乎最符合英国当下的需求。6月25日、7月3日、7月6日,英国数度致函日本,询问其出兵意向,日本对此均予以不带反感的回答。为了打消日本对其他列强反对其出兵的疑虑,英国又于7月20日致函所有在华具有利害关系的国家,促请它们对日本大规模出兵参战持欢迎态度。鉴于英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又鉴于各自由于地理距离上的劣势,各国犹豫、讨论了一番后,相继表示默许。就这样,日本获得了「 ”大展拳脚”的机会。 日军抵达中国战场后,战斗表现果然没有辜负列强对它的期望,这为它改善自己在西方人眼里的形象获得了很有分量的加分项。攻夺北京的战斗在日军的主导下获得了成功,英时任首相索尔兹伯里在给英国驻日使节的电报中表示:「 ”见到日本外相时,你可以向他表达大英帝国对其祖国致以的真切敬意,因为正是日军在最近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英勇和效率,对此次远征的成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此役中英国人在对日认知态度上发生的变化,成为了日本在「 ”寻获强有力盟友”这一外交事业上取得成果的「 ”润滑剂”,日、英两国在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便缔结了盟约。盟约缔结后,日本在国际舞台上不再孤立,自此,它便以此为后盾,开始找数年前让其蒙羞的北方强邻重算旧账。 如今,当我们回首往昔的列强殖民时代,我们不免从自身是为国人的角度认为列强均为串通一气,而疏忽了对当年国际政势的分析,从而忽略了列强侵犯中国背后的种种细节。其实,国际上的交锋时刻风起云涌,若有一国打起坏主意而有他国响应,势必意味着另一国家的又一场「 ”腥风血雨”。我们只有时刻保持友好但却警惕的心态,才不至于居安忘危。而只有我们一起努力,让祖国更加强大,历史的覆辙才不至于重蹈。 参考资料: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英日同盟缘起的关系》(朱海燕) 2.《北清事变初期日本态度分析——兼论日本加入八国联军的背景》(杨茜 ) 3.《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Great Powers(1814-1919)》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