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陽明心學經典《傳習錄》精要分享

火烧 2023-04-10 03:22:15 1056
王陽明心學經典《傳習錄》精要分享 【《傳習錄》基本觀點】:1、大道至簡,儒學爲人生終極學問經龍場悟道後,陽明先生自嘆“聖人之道坦如大路”(見《朱子晚年定論》),對自己的儒學思想在格竹遇困後轉而探求佛老

王陽明心學經典《傳習錄》精要分享  

【《傳習錄》基本觀點】:

1、大道至簡,儒學爲人生終極學問

經龍場悟道後,陽明先生自嘆“聖人之道坦如大路”(見《朱子晚年定論》),對自己的儒學思想在格竹遇困後轉而探求佛老的經歷後悔,“始自嘆悔錯用了三十年氣力”(見《傳習錄》蕭惠問仙佛一事)。認爲儒學是人生第一學問,輕易不言及佛老。

2、知行合一

陽明先生強調對真理的探求必須以自身誠意,切實篤行,要知行並進。強調“知行合一”,“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見《傳習錄》徐愛)”

3、“致良知”

以儒家名篇《大學》的核心思想“明明德”,闡明“天理即是‘明德’,窮理即是‘明明德’(見《傳習錄》徐愛)”。強調“致良知”是儒家第一學問,“故“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一義。(見《傳習錄》歐陽崇一)”。對人的心靈、意識、認知與事物之間的關係作出了描述:“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這就是著名的陽明四句教。(見《記要——儒者頓悟的叮嚀》)

【演繹陽明】

改名守仁

王守仁之父王華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北平(北京)。《明史》載,王守仁出生時取名爲王雲,但五歲不能說話,告訴他人,改名爲王守仁,他才說話。

靜坐忘歸

十七歲時,王陽明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進了道教的鐵柱宮,遇見一道士在那裏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通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

學高遭嫉

王陽明22歲時考進士不中,當時相當於宰相的內閣首輔李東陽讓他試作來科狀元賦,王陽明懸筆立就,朝中諸老驚爲天才。嫉妒者認爲他若中上第,必目中無人。25歲再考時被嫉者所壓,又未考中。28歲禮部會試時,他考試出色,名列前茅,中了進士,授兵部主事。

射技驚人

王陽明於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爲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衆射箭,想以此出醜。不料守仁提起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三中,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

廷杖謫貶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驛丞。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卿。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爲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

守仁格竹

王陽明心學經典《傳習錄》精要分享

王陽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學,爲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龍場悟道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王陽明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當驛丞。居偏遠使他對《大學》有了新領悟,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

花開花落

王陽明衆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裏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辭官講學

王陽明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覆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諡文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