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名医类案自序明江应宿原文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原文_翻译及赏析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原文_翻译及赏析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唐代·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原文_翻译及赏析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唐代·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写景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山上的烟雾即将散去,淡色的天空上,星星稀疏且小。将落的月儿照在我们脸上,流着离别的泪水,天已经接近黎明。
话已经说了很多,情意却没有尽头。回过头来仍说道:记得绿罗裙,无论走到何处都要怜惜芳草。
赏析
上片“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远处连绵起伏的春山上,白茫茫的雾气开始收退,依稀现出黑黝黝的如画剪影;东方渐明,露出鱼肚白色,寥落的几颗晨星也慢慢黯淡下去。天很快就要大亮,一个美好的春日即将开始,然而无情的离别时刻也逼近了。词以“欲收”、“淡”、“稀小”等含有动态的语词,写出天色由朦胧逐渐明朗的过程,暗示恋人抬望天色而渐渐收紧的心情。“春山”二句,在勾勒晨景中,挑明了季节、时间、环境、恋人早起等内容,为伤别垫下了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想像空间。
接下,文笔从天色落到人物身上:清晓的晨光下,女主人公脸上一串串伤别的泪珠不断地流落,西斜的残月,照亮她的脸庞,好似暗喻女子的眉黛;涟涟的别泪,在这清幽的晨光中显得格外晶莹前一句对女主人公的脸部来了一个特写,将人物也摄进了春晓画面。“别泪”二字,点醒题旨,与上片其他内容相结合,隐含他们从夜里室内话别对泣,直到天明路边难舍难分的内容。
下片“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执手歧路,细细叮咛。别泪拭不乾,别语嘱不尽,有情人送别,情深意长。“语已多,情未了。”纵说了千言万语,也难尽几多情意。花前月下的欢快日子已成陈迹,此后是闺房孤灯、梧桐细雨,梦里相思,“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创作背景
表现男欢女爱、离愁别绪是唐五代词中最常见的题材。爱情是人生中的春天,春天是爱情的伴侣。但是,唐五代词在表现爱情这类题材时,多是写得浮靡被艳,辞彩华丽。词人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词。五代词人。生卒年不详。陇西(今甘肃)人。词人牛峤之侄。早年即有文名,遇丧乱,流寓于蜀,依峤而居。后为前蜀主王建所赏识,任起居郎。前蜀后主王衍时,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随前蜀主降于后唐,明宗时拜雍州节度副使。牛希济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 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握手西风泪不乾,年来多在别离间。 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很赞哦! (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