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秦国名将 白起从秦国战神,到被赐死自刎而亡,如此反差究竟为何?
白起从秦国战神,到被赐死自刎而亡,如此反差究竟为何?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战神白起,大家都知道他这个人在军事方面是个传奇,有着辉煌的前半生, 但谁又能料想到这样一位为秦立下赫赫战功的人,最却会拥有这因被赐

白起从秦国战神,到被赐死自刎而亡,如此反差究竟为何?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战神白起,大家都知道他这个人在军事方面是个传奇,有着辉煌的前半生, 但谁又能料想到这样一位为秦立下赫赫战功的人,最却会拥有这因被赐死而选择自杀而终的 结局呢?不禁让人唏嘘。 我们先顺一下人物关系。 说到白起,我们不能不提魏冉。如果说白起是一匹千里马的话,那么魏冉就是他的伯乐。魏 冉是战国时秦国大臣。秦昭襄王之舅。秦武王 23岁因举鼎而死,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 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王,一生四任宰相,权倾朝野。 白起出生于一个动乱的时代,当时国家四分五裂,各个诸侯国都急于扩张势力,秦国是诸多 诸侯国中最强的一个。因为这样,白起从小就很崇拜军人,十五岁便来到军营参军。他和魏 冉的相遇可以说是偶然也是必然,他沉着冷静的性格,再加上出奇的军事才能,使得他注定 不会泯然众人,这是白起的必然。而白起屡屡立下战功,被当时的魏冉所看中,于是收了白 起,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决定培养白起。也开启了白起辉煌的前半生。 事实证明,白起也确实没有让魏冉失望。那个时候的秦国已经收复了巴蜀之地,接下来要对 付的是东方的各个诸侯国。可是一路攻打下去却发现没有那么容易,他们所环绕的地形尤其 险峻。两面是山,北面是黄河,形成一道狭隘的险塞,如果不能通过这个险塞,秦军就很难 继续进攻。韩国公带领十四万精锐兵力来包围他们,魏国也派了十万部队来支援,谁都知道 输不起,国家兴亡就在这一场战争。 而秦国的军力仅仅是他们的一半,白起把这场仗看的明白,知道不能硬拼,只能使用巧计。 他看出韩国和魏国两家都不愿主动出击,两家都想保留实力,看谁先出手好捡个漏。所以当 白起找韩国麻烦的时候,魏国暗自窃喜,以为自己可以趁他们溃不成军的时候坐收渔翁之利。 可白起早看出了魏国的小心思,他表面是在全面进攻韩国,背地里却让精锐的主力绕到魏军 的后方,趁着魏军防守不严,突然进攻,因为此处地势狭隘,魏军来不及整理队伍,只好逃 跑。此时白起乘胜追击掉头全歼了韩国,并俘获了主将公孙喜。这是战国时代一次著名的以 少胜多的战争,24万敌军化为乌有,将韩,魏两国彻底挤出强国联盟,同时秦国赢得五座 城池。也是这场仗让白起真正出山,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杀神。第二年,听闻白起又要发起进 攻,魏军顿时吓破了胆,61座城池拱手相让。而真正奠定他为历史一代"战神"称号的却是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千古罪证 至此,秦国的宿敌就只剩一个:赵国。在战国七雄中,最可能和秦争夺统一权的,也是赵国。 秦国商鞅变法完成之后,赵国也开始了"胡服骑射"的改革。秦赵两国的势均力敌,从"战国 四大名将"就可见一斑:白起战廉颇、王翦对李牧,他们分属秦赵两国,是彼此毕生的劲敌。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生死大战。赵国派出了王牌将军廉颇。在长平,廉颇坚壁清野,三年 不出,这迫使秦军被动的陷入僵持战。无可奈何的秦国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好办法,也是历史 上最著名的反间计。秦相范雎派人带着千两黄金,进入赵国,这个"间谍"逢人就说,秦军不 怕廉颇,廉颇绣花枕头一个,只会守不会攻,注定要被攻城。但如果秦军对上的是赵括,那 可就难办了,秦军必败。 赵王果然中计,立即把赵括调往前线。可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哪里懂得真刀真枪的兵法呢, 更是不懂临阵应变。秦国反间计得逞后,立即启用白起为主将,王龁调为副将。同时下令: "任何人敢泄露武安君担任主帅的秘密,斩!"至此赵括准备好的一套应对王龁的策略,算是 完全落空了。 长平之战以白起的胜利告终。赵括走投无路,被秦军射死,40万士兵投降。按常理来讲, 这场战役到此就结束了。此时的白起却做了一个任谁都没想到的决定——除了派 240名年幼 的赵国小兵回国报信外,其余的人全部被坑杀。 这让白起在史书上留下的浓重一笔,纵然有一生不败的战功,但坑卒 40万,也成了白起万 世难辩的罪证。同时白起私自所做的决定,也让秦昭王动了怀疑他的念头。 长平之战过后,是秦国灭赵的最好时机,白起当然希望一劳永逸。可却不知枪打出头鸟,他 早已被秦相范雎所恨上。范睢是秦国的相侯,身为文职为秦国出谋划力,一向都是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的地位,可却被白起一点点分去地位。长平之战胜利后,他越来越怕白起如果再灭 掉赵国,便会彻底取代自己的地位。于是范雎对秦昭王说:长平一战,秦军伤亡很大,不能 再战了,不如退兵。 秦昭王此时也怕白起功高震主,于是听了范雎的话,与赵国罢兵休战。在唾手可得赵国的情 况下,白起却被召回,令白起大失所望。 一年后,秦昭王意欲再次攻赵,然而时机已经错过了,这时的赵国已经从重创中喘息过来, 白起的身体也大不如前。 秦昭王先是派了王陵出兵大败。于是去请白起,但白起断然拒绝 "邯郸哪里是那么好打的, 长平一战,赵军虽然死了 40万,但秦军也折损了一半,我们国内空虚,还要远征别国。赵 军以逸待劳,各国援军里应外合,秦军必败。" 昭王却不听,强行派兵。不久,秦军果然遭遇了赵楚魏三国联军的夹击。正印证了白起所说, 秦昭王本来就觉得面子过不去。又听范雎打小报告,白起自鸣得意的说 "不听我的话,如今 怎么样啊?"昭王更是恼羞成怒。命令白起上战场,但白起知道必败,偏不从命。 一个将军,既然不能为王所用,结局就只能为王所弃。公元前 258年,白起被夺官、削爵, 降为士兵,被勒令离开。然而范雎不想就这样轻易的放过白起,白起才刚走,范雎便编出白 起心怀怨诽这种话向秦王告发。秦王大怒决定赐死白起。 刚烈的白起接到赐死的消息时万念俱灰,他悲痛的拔出剑:"我有什么弥天大罪,何至于得 到这个下场?"过了很久,他叹息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 40万人投降,我欺 骗了他们,把他们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 到了被秦国抛弃的时候他才真正明白:自己为了这个昏君犯下了怎样的罪行。说罢,他举起 了那把鲜血浸染过的战剑,刺向了自己。 秦王杀白起,白起实冤;天要杀白起,白起不冤。因此白起坦然的自杀谢罪了。 白起的悲剧,也是源于他的一部分性格,太过骄傲。功高震主又遇到了一个愚蠢的君王。 昭王明知道必败却还强令他出征,已经不是对他军事能力的考验,而是检测他是否听命于 君,偏白起看不到这一点,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这在君主眼里已经是坐实了功高震主不 把君王放在眼里。可白起又着实无辜,从开始到终了,哪怕战无不胜,功劳盖世,他从没 有一丝背叛秦国的想法。 若是白起能聪明点,改变自己骄傲的性格,或许就不会是被赐死的结局啦!但历史没有假 设,我们遵从事实。 武将的天职是保家卫国,当武将用保家卫国的旗号成为了野心家的屠刀时,武将也终成为 野心家的牺牲品。这也应该是中国古代那些武将的悲情代表吧!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我是讲历史的仓鼠洋,谢谢阅读喜欢点个关注呗! 很赞哦! (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