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则 佛中於魔的具特
佛中於魔的具特
《阿含》中的魔波旬
波旬(梵文Papiyas或Papman)在《阿含》中常作魔(mara,即魔),或魔波旬(Mara-Papman)。,他是欲界第六天主,故又“自在天主”或“天子魔”,其所,在於取或除人的生命、善根,而妨善事、破正教。有意思的是,波旬的在世,恰恰迦牟尼佛同代。

需要明的是,魔之“出”於佛,不限於《阿含》,其他如《愣》、《佛本行集》、《大品般若》等典中皆魔或波旬之名相、意,及其娆害佛陀或修行者、破善法的事。本文主要是《阿含》中波旬的行、化出去揭示其性格之特征――即魔性的。
波旬常常追佛及其弟子,行娆、留。其行所到之,遍及王城、毗城、波柰、郁聚落、娑婆聚落、氏石主氏聚落、婆利梵志女林、婆奇瘦鼍山怖林等各,可以,凡是佛及其弟子所在的地方,波旬皆可能出。波旬既出於佛成道後入前的重要刻,又出於佛陀行、息、禅坐、乞食,以及比丘或四法之,常常出於佛弟子跟前。通其他典,我可知,佛在成道之前亦曾波旬生“交”。
逆佛僧,波旬借用多化手段。如化身年少、大、少婆像、大牛、士大身,或施以碎石、蒙蔽阿等魔法;在《中阿含》的降魔中,波旬是化形而入大目犍尊者腹中的;有波旬直接以魔力梵志心意。在《阿含》卷三十九中,波旬的三女欲、念和也到佛面前行娆。策略上,波旬佛及其弟子可硬兼施,威利、诓之能事。如《阿含》卷三十九波旬“大石,手弄,到於佛前,碎成微”(1087),及“化作大,佛身七匝,佛上,身如大船,眼如,舌如曳,出息入息若雷雹”(1089)等,是使用威的策略。再如波旬佛“大修苦行,能令得清,而今反,於此何所求?欲於此求,亦由得”(1094),是以端苦行正修行。而有波旬看似佛,是威逼不成,而改打“糖衣炮”:“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今可作王,不生,不教人,一向行法,不行非法。世尊!今可作王,必得如意。”(1098)佛要作的是三界的法王,而不是人的王,所以,波旬的和恿,上也是一。正如印所,我不但要降服自己心中的惰、懈怠、放逸等的魔,於友的慰,也要多加留意;凡是引鼓我向上步的,才是善知,而我退一步的,其形式如何,都是知,也就是魔。另外,在阿含中,波旬直接修行者,使其往生魔界,例如,他波遮比丘尼所偈:“三十三天上,炎魔兜率陀,化他自在,得往生。”(含卷四十五1026)
由以上方面可知,魔波旬佛及其弟子的系在是很“密切”的。波旬施展化和伎,只不是魔法的外在形式,魔法的容是以放逸、欲、、退、愚蠢的苦行以及片面的著等或蒙惑人心。可以,正是些成了魔性的“”。如果可以把由一己身心所生之障魔(),把自外界之障外魔,那,究竟而言,此二魔一魔,心魔――心魔是人天索。因,魔性以什的面表出,最都要通我的心起作用。一方面,我要向善,要修佛法出三界;同,面客境和人的障,以及自身的病苦,我人性中的弱,即我心中懦弱、自私、愚蠢的方面,就容易趁生起、出,而使我退失道心。就是著了心魔,前面所的人的有限性,其正是指心魔。
《阿含》魔侵佛及其弟子身心的有描述,可、生。而中波旬的心理以及性格的描――如何作意娆或留佛及弟子,乃至於被破後之沮、戚、愧、懊,以及佛告以即度之喜等,尤其人忘。些文性的效果外乎一人性化或人格化的魔,而又深刻地反映出,在人性之外有,在人性之外有善。所以,魔性不人性。
此外,在《阿含》有波旬的文本中包含了富的佛法思想,如其集中於《阿含》卷三十九中的,大致上就有:四谛(1101);益苦行而修正、戒定慧(1094);佛食的度――欣食,不依有身(1095);以哀愍生故而行教化(1097);非而就世――然,不待,能自通,於此察,自知(1099);修平等(1099);正念系心修禅定三昧(1093、1100);不住色著法(1102、11030);欲(1086、1087、1091、1092、109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