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翔宇小学可以插班吗 天津插班历史
天津插班历史
天津复读插班
插班也不是一件好事。
和我同年级的一个复读生,分班考试时进的理科实验班,但后来考了年级四五百名,可以说白浪费一年时间。理科实验班里都是拔尖的学生,你插班进去必然有压力,再加上人生地不熟,老师们都一门心思培养他们的得意弟子进北大清华,会重视复读生吗?这些都会让你产生失落感。
与其低人一等,还不如进入一个大家都平等的环境。据我们那个基本不说实话的班主任描述,复读班的都是特别差的学生。
但可以肯定的是教复读班的都是教我们的老师。哎,我都说完了才发现你没有悬赏分,就当做回雷锋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天津为什么叫‘天津’呢?有什么历史典故,好像听过和朱隶,过天津
天津的由来 清代乾隆初年,从渐江来天津的诗人汪沆,写出描写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词(通俗诗),诗中说:“天津名自长陵赐”。
长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乐二年,公元1404)给起的名字。
当时不是作为地名,而是作为军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卫。 朱棣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
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为了巩固朱家的势力,把中国的土地按块分封给他的下一代人,叫做“分藩”,中国的每一块土地,都有他朱家的人“称王称霸”管辖。本来,他怕外姓人起来造朱家的反,夺走朱家的皇帝帝位,没想到朱家亲属内部却起来争权夺势。
朱棣当地封在北平(今北京),称为燕王。他在暗中扩充自己的开装,加强自己的势力。
朱元璋死的时候,并没有把皇帝位传给儿子这一辈,而把皇帝帝位传给子孙子朱充?桑ńㄎ牡郏Q嗤踔扉σ靶暮艽螅宦庾约赫壑蹲拥被实郏拖氪虻怪斐?勺约旱被实邸V煸?珊退拇蟪济且灿兴枷胱急福吹秸庑┩跻桓龈鲆靶暮艽螅拖氚旆ㄏ骷跛堑谋腿ㄊ疲ء跋鞣ء薄Q嗤蹰痛贩炊缘笔钡慕ㄎ牡郏梦淞υ旆矗约捍蚱鹌旌琶ء熬改选薄? 朱棣从北京出兵,曾在直沽顺利地渡过河攻下沧州(直沽是天津的老名字,传说渡河点选在今北大关),然后统领大军攻下南京(明代初年的首都在南京),平定了当时所有的反抗者,燕王朱棣自己当了皇帝。 燕王把首都定在现在的北京,北京的故宫就是他逐步建成的。
燕王朱棣当了永乐皇帝,想到天津(当时还叫直沽)是一个既通海又通内河的军事要地,就想派他的军队到直沽一边种地一边防守。回忆到自己在直沽顺利渡河,就建立起天津卫。
卫是一外警备小区的意思,每卫5600人。 “津”是渡口的意思,永乐皇帝认为这里是“天子的津梁”,即皇帝的渡口,通过这个渡口,眼前就是康庄大道。
现在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里还收藏一通《修建三官庙碑》,碑文中说“由此济渡沧州”,就是指朱棣这一段经历,也说明天津命名的来由。 。
天津吕祖堂历史
吕祖堂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原是供奉仙人吕洞宾的道观,后辟为天津义和团纪念馆。著名的紫竹林、老龙头战斗以及整个天津保卫战的战斗计划都是在此拟定的。历史渊源极高。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岁次庚子,义和团运动兴起,各地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著名的乾字团首领曹福田率领盐山、庆云、静海等县数千名义和团战士到达天津,将总坛口设在吕祖堂内,并将拳场设在五仙堂。团员们日夜在月台上练掌习武。因吕祖堂濒临南运河,津西各县义和团来津时大多在此落脚。义和团著名首领张德成、林黑儿、刘呈祥等经常在此聚义拜坛,与曹福田共商对敌斗争大计。火烧紫竹林租界、攻打老龙头火车站和天津城保卫战的一些重大决策都是在这里决定的。义和团运动史上重要的文献,向帝国主义宣布的“战书”等,都是在这里发出的。迄今为止,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是全国唯一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坛口遗址。1976年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1985年修复后辟为天津义和团纪念馆。
新中国成立后,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受到各级人民政府的保护。1962年被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天津市政府批准,于1985年在吕祖堂内建“天津义和团纪念馆”,1986年1月1日对外接待观众。
现馆内陈列分三部分:(一)复原陈列:重塑了吕洞宾及他的两个弟子塑像,恢复了历史原貌。(二)《全国义和团运动史陈列》:主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向直隶发展并进入天津和北京,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英勇斗争。(三)五仙堂复原陈列:塑有曹福田、张德成、林黑儿和刘呈祥四位首领的像,再现了当年四位首领议事的场景。
另外,院内陈列了从红桥区界内搜集的几十方碑刻和匾额,形成一个小小的碑林。
2005年一尊重约4吨,通体高6.4米的再现当年义和团英勇杀敌的群雕铜塑像矗立在义和团纪念馆门前广场的西侧。
天津的屈辱历史有哪些
滨海新区由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大区组成,其中还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保税区和天津新港三个小的功能区。显然地域之大超出我的想像,那么半天多时间想要了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能做到的只是走马观花的看几个点,以点带面。
以前对于滨海新区没什么了解,对于这片土地,更多在心中荡起的是民族主义的屈辱感。近代闻名的大沽炮台就坐落于此,显然这是中国人所不愿提起的一块伤心地。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便是由海上先攻破大沽炮台,然后进入天津,最终北上杀入北京,四爷咸丰皇帝逃跑,联军火烧圆明园。随后四十年之后,由于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大清政府纵容义和团。大沽到北京-同样的路线,欧亚联军再一次按这个路线杀入北京,辛丑条约签订。中国人又一次被钉在耻辱柱上。近代提到大沽,除了被祖先们英勇抗击外敌所震撼之外,更多的是对祖先们“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无奈和战争失败所带的屈辱。所以此次执行很想去旧地怀古,但是很遗憾主办方没有这个安排,梦想只好作罢。
去滨海新区是经过津滨高速路的,沿途见到最多的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建筑物,由此切实感受了经济的发展。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目的地。主办方首先安排的是参观有关滨海新区的博物馆,地上关于新区规划的巨大沙盘地图,显示了这个地区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
随后我们去了一下天津中新制药集团参观,途中一路都是笔直的大道,道路两边是整齐的厂房,这似乎与其它一些地区的经济开发区并无差别。中新集团是家医药国企,经过上市进行了改制,听企业人员介绍,其发展还不错,而且这家企业前身是达仁堂等一些传统中药铺。这家工厂的中药博物馆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各种动植物的标本和其对人体疾病的功效,显示中华传统文明的延续、传承。
下一站是保税区的汽车城,那里无非是亲眼体验一些国外的进口豪华车,从它们七位数的价格感受其奢华!倒是,沿途很多物流中心令我感受到天津新港的繁荣,以及以新港为中心的相关物流产业的集聚效应。这正应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
天津多少年历史
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现在天津处于的位置原来是海洋,黄河改道前由泥沙冲积形成,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县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
隋朝
隋朝修建京杭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朝
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
宋朝
归辽国管辖,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
金朝
金朝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在今天后宫附近已形成街道。是为天津最早的名称。
元朝
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
明朝
明建文二年(1400年),镇守北京的藩王朱棣为了同他的侄子明惠帝争夺皇位,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后来朱棣作了永乐皇帝,为了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历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之渡口之意,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设卫筑城,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因在此筑城设天津卫。卫是军事建制,而不属于地方行政区划。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清朝
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分别是天津县、静海县、青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沧州。
晚清时,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
1900年0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沦陷。
1901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中华帝国等政权
(1912年至1937年)
民国初年,天津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数以百计的下野官僚政客以及清朝遗老进入天津租界避难,并图谋复辟。其中包括民国总统黎元洪和前清废帝溥仪。
南京国民政府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
1930年
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的天津市。
11月,因河北省省会由北平迁至天津,天津直辖市改为省辖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
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1937年至1945年)
天津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百姓苦不堪言。日本对天津基本上实行的是武力统治。日本军人对天津肆意烧杀抢掠,加上当时天津水灾,使天津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被抓走的“劳工”达5万人。

由于天津曾于清朝大量开辟租界,所以日本侵略军占领初期,租界内还算比较安全。但是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强行占领其他国家租借地之后,天津再无宁日。
民国(1945年至1949年)
天津挂甲寺的历史是什么
挂甲寺的传说与历史变迁
挂甲寺在今河西区东部,村落范围大致在今小围堤道以北,湘江道、重华大街以南,海河之西。
挂甲寺村这块地方从有人烟起,至今有近一千五百年历史了。相传隋炀帝开凿运河并在杨柳青栽种杨柳之后,逐沿海河顺流而下,看到一片花明柳暗之地,在杨柳之间有几户人家,炊烟萦绕其间,很有一派太平盛世的桃园气派。在高兴之中,炀帝便命人建造一座太平古刹,并赐名庆国寺,后来才改名挂甲寺。
怎么改名挂甲寺的呢?原来唐太宗李世民第二次征辽打朝鲜,得胜回朝,其中一支部队由大将尉迟敬德率领,由营口乘木筏渡海进人海河,溯流而上,到了庆国寺这里。时值三伏天气,走了一程不觉大汗淋漓,尉迟敬德便把盔甲脱下来挂在庆国寺旁一棵古树杈上。等返回时,竟然忘掉了,后来来取盔甲的士兵从乡民那里找到。当地人便把这件事神话起来,从此庆国寺在当地人们口中便多了两个名称:一叫将军庙,一叫挂甲寺。没过多久,那里便成了人烟密聚的村庄了。
至于挂甲寺村,原名叫大孙庄,是以村中的首户孙大官人的姓为村名的,而挂甲寺(庙)也坐落庄内。后因寺名声望越来越高,超过了村名,久之,大孙庄之名没人称呼了,习以寺名称村名。寺名逐渐取代了村名,故得名挂甲寺村。
史书对挂甲寺地方有记载,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的《重建挂甲寺碑记》就记有:“大直沽迤南三里许,有古刹曰庆国寺,后名挂甲寺。其由来远矣,图经无考,得于父老传闻云:当大唐征辽奏捷,驻师此寺,因更名焉。世远倾颓,遗址尚在”,可谓古老。当年挂甲寺“栋宇嵯峨,象设赫濯,遐迩士女,瞻谒云集”。香火十分鼎盛。挂甲寺重新修建共三次,第 二次在清朝末年,1944年又第三次重修山门,到解放前,由于战火,庙已倾记,现为挂甲寺文化站。
读者从上面的记述中会发现两点疑问:其一,大直沽以南‘三里许,是挂甲寺,这不是指河东区吗?其二,挂甲寺原名大孙庄,而和大孙庄相对的小孙庄也是在河东,是不是挂甲寺应该在河东才对呢?正是如此。
挂甲寺村原在海河之东,1902年海河裁弯取直,今日解放南路中学和冶金实验厂之间的那段解放南路曾是海河旧道,在海河没有裁弯取直之前,挂甲寺及桂甲寺村自然是海河以东的村庄了。起初,旧称大孙庄的挂甲寺村与今河东区的小孙庄是相毗邻的两个自然村。按《天津府志》对海河“河流至大直沽为一大曲道”及有关大孙庄的记载,可知其原河道即流经杨庄子的老海河,至冶金实验厂转向光华桥,河湾在今解放南路西侧。当年的大孙庄(挂甲寺村)恰处在三面环水的地带,西与海河西岸的贺家口隔水相望,东与小孙庄接壤,为一个小村庄。到清道光年间 (1821—1850年),大孙庄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村落,与小田庄、小孙庄为一连环保,共有 293户,1384人。
这段海河裁弯取直的经过是这样:1901年,八国联军人侵天津以后,为兵舰行驶方便,开挖新河道,把这段海河裁直,于1902年竣工。这样就把大孙庄和小孙庄分离于海河两岸,形成现今地貌和海河现状,这时大孙庄则成为海河西岸的村落了。挂中寺村居民世代以务农为生,居住多为土坯房,街道胡同弯曲狭窄,商业店铺稀少。二十世纪初期,挂甲寺村附近工业有所发展,北洋(今第六棉纺厂)、裕元(今棉纺二厂)两大纱厂相继建成,村中农民逐渐转成产业工人。
挂甲寺村有着光荣的反帝斗争历史。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时,挂甲寺村长孙国瑞带领村民会同义和团首领邢家亨、阎震共同抗敌,保卫家乡。义和团和村民利用海河弯曲水浅,敌军行船缓慢的弱点,埋伏在芦苇丛中,用大刀、长矛、土枪、猎枪狙击侵略军,使最先闯人海河弯道的德国士兵伤亡惨重。从5月到6月上旬,共击毙敌军100多人。6月14日,侵略军炮击沿河两岸,义和团和村民们奋起抗敌,坚持多时,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义和团首领邢家亨、阎震等战死沙场。6月18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德军又向挂甲寺一带进行报复。21日,数百名德军搜捕孙国瑞等人,孙国瑞为了保护乡亲百姓,挺身而出,英勇就义。
挂甲寺历尽沧桑,昔日的古刹、村庄,早已不存,其名沿袭。如今这里已是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市区。早在1958年,解放南路就向南延伸,纵贯挂甲寺村,使这一带交通大为便利。1977年又填平了废墙子河的东端河道,兴建了宽阔平坦的湘江道。湘江道东新式拱型的光华桥横跨海河两岸,它是天津城区南部沟通海河两岸的重要交通大道。小围堤道南侧有河西区较大的文娱场所—河西区工人俱乐部。南北大街现已成为这一带商业繁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