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八爷的福晋是谁 老八为什么没斗过雍正,雍正和八爷党双方矛盾为何在雍正即位后四年
老八为什么没斗过雍正,雍正和八爷党双方矛盾为何在雍正即位后四年
雍正和八爷党双方矛盾为何在雍正即位后四年爆发?
雍正四年,雍正皇帝下令剥夺老八允?、老九允?的皇族身份,将他们囚禁起来。允?、允?相继在监狱中去世,人们猜测是雍正皇帝将其毒死,事实果真如此吗?虽然允?曾经是继位呼声最高的皇子,但是雍正已经在皇位争夺中胜出,双方矛盾为何在雍正即位后四年爆发,是雍正皇帝刻薄寡恩,还是另有隐情。这场手足相残的悲剧是如何酿成的?
八阿哥胤?事实上在康熙生前就已经被排除出皇位继承人之外了,为了缓和与老八等人的关系,雍正还没有举行登基大典,就重用老八胤?,并对胤?加官晋爵,已经作出了希望缓和关系的姿态。但是面对雍正抛来的橄榄枝,胤?却并不领情。“八爷党”在雍正即位之初就一直拆台。囤积粮食、哄抬粮价,想要激起民变,还造谣说雍正成了年羹尧的傀儡。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就发现老八有很多人支持,老八又不支持他的很多新政策,和老八处处共事不如意。而此时雍正已经继承帝位了,为什么老八还是有那么多的党羽呢?政治斗争是一个很复杂的棋局,康熙晚年有相当一部分宗室,都明确表示支持老八继位,他们都没有想到雍正会继位。如今雍正当了皇帝,他们觉得再背叛老八投靠雍正,也不可能得到信任,所以其中一些地位比较高的就会继续观望。希望出现点什么变故,甚至希望雍正这皇帝当不久。《雍正朝起居注册》记载,雍正二年四月,雍正皇帝在朝堂上,向诸王和满汉大臣说了这样一番话:尔诸大臣内,但有一人,或明奏或密奏,谓允?贤于朕躬,为人足重,能有益于社稷国家,朕即让以此位,不少迟疑。从这话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当时感到十分无奈,甚至有些绝望。
青史学者史松指出:雍正三年上半年,社会上流传各种谣言和谶语。人心惶惶,社会动荡不安,雍正皇帝在民间的形象已经被妖魔化了,民间也流传他的皇帝做不久了。而和他对立的老八、老九、老十四都是十分正面的形象,他们才是应该统治国家的。这些谣言都是允?集团编造和散布出去的。古代社会没有发达的通信,谣言往往是通过口耳相传的。乡间小民受过教育的人很少,能了解国家大事,明白其中道理的人更少。但是很多人都迷信,政治谣言也往往借助迷信的形式,让和尚、道士之类的人帮助散布,这样就更能蛊惑人心。康熙朝晚期直到雍正统治初期,经常有人通过朝廷的邸报传播谣言。
邸报,是中国古代王朝发布政治信息的唯一形式。中央朝廷每天重要的谕旨、皇帝批阅过的本章,由专门官员抄录、汇总、印刷发给各地各级官员阅读。邸报是官方文件,是地方了解中央政令的权威渠道,是奉旨抄录和发布的。
但从康熙晚年以来,经常有人把虚假的信息,抄在邸报中散布到地方。雍正即位之初就表示,要严惩捏造邸报的人,但是还是屡禁不止。雍正初年的政治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谣言四起,中央政令不通畅,朝廷里结党营私,故意拆台的人很多。冯尔康先生指出,雍正在位十三年,从来没有出京巡视。主要是因为政权不稳固,他担心出去了就会出大乱子,这种局面始终没有得到缓解。
矛盾终于在雍正三年年底,总爆发了。允?主管内务府,曾经上书,表示内务府养着很多披甲人,耗费巨大,请裁剪内务府披甲人数。雍正皇帝答复,让内务府的官员和允?商量清楚说明理由。这本来是正常的事情,希望认真对待这件事情。结果允?回复要给每个佐领增加90人,跟他先前的请求截然相反。雍正皇帝觉得这不可理喻,阴险叵测。下旨决定,每个佐领留50个披甲人,多出的人数不马上裁减,以后空缺了,就不再补了。消息传出,内务府的披甲人,大批来到允?府第门前哄。允?就解释,这是皇帝的意思。从这个情形来看,无从确定,这允?是出尔反尔故意搞阴谋,激起军人闹事还是他跟雍正皇帝闹情绪存心别扭。总之两个人已经势同水火,根本就没有办法沟通了。雍正皇帝因为此事严厉斥责了允?,但还是没有发作。
到月底,宗人府又参奏:允?因为一名军官不听他的指示,就让三个太监,把这个军官用杖刑打死了。宗人府请求革去允?的亲王爵位。从情理上讲,亲王是不能用私刑打死八旗军官的。允?这样的行为已经不太正常了,感觉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太考虑后果,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雍正皇帝没有批准宗人府的奏章,但是当即决定派兵到允?门前把守,又派侍卫每天跟着他出入,等于完全把他监控起来了。
与此同时,允?的死党老九允?在青海也不消停。他带了一个葡萄牙的传教士穆敬远同去。这个穆敬远,康熙年间就来中国了,给康熙皇帝做过翻译。他是一个不太本分的传教士,因为和允?走的比较近,他曾经向康熙皇帝建议,立允?为皇太子,遭到了康熙皇帝的严厉斥责。一个外国传教士,却敢对立皇太子这样的国家大事指指点点。可见这个穆敬远,不是什么纯粹的传教士,他到了青海还到处传教。
雍正四年正月,京城捕快搜到了允?在京的亲信写给他的私信。这里面写的字谁也不认识,类似西洋文字。雍正皇帝询问允?的儿子,才知道这是允?自己造的密码文字。这些事,引起了雍正皇帝的警觉。他下谕痛责允?:从来造作隐语,防人察觉,惟敌国为然,允?在西宁,未尝禁其书札来往,何至别造字体,暗藏密递,不可令人共见耶。意思就是只有敌国跟间谍通信才会用密码,我有没有禁止你跟人通信,你却暗造密码跟人通密信,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呢?接着到允?的家中搜查,就查出来,允?曾经跟十皇子允?2?通信,其中有“事机已失”这样的话,雍正皇帝更加觉得这是老八、老九、老十在暗中想要推翻他。现在允?和传教士混在一起,让宗室贵族入教,又使用类似西洋文字的密码。雍正皇帝怀疑,允?可能勾结外国势力,来反对自己。当即决定,把允?逮捕回京候审。
雍正四年正月初五,雍正皇帝下令将允?、允?及苏努革除宗籍,由宗人府除名。二月,将允?囚禁于宗人府;三月,命允?、允?改名。允?改名为“阿其那”;允?改名为“塞思黑”。给犯罪的人改名,可能是满族人的一种习俗。六月,雍正皇帝让大臣议定允?、允?的罪名,大臣们最后议定了允?罪状40条,允?罪状28条,并奏请将二人正法。雍正皇帝表示,这两个人罪大恶极,确实应该正法,但是姑且饶他们性命。随后将两人罪状公布全国。
这一年八月、九月,允?、允?相继在监所死去。不少人都猜测,是雍正皇帝让人把他们毒死了。青史学者杨启樵分析;雍正皇帝应该是没有直接下令杀掉他的弟弟们,但是他当时正在气头上,上谕里也表示了,这两个人是可以杀掉,但是姑且留他们性命。可能负责看守的臣下,揣摩雍正皇帝的意图,就先后把两人毒死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更多更有趣的历史分享,请您关注“苍笙踏歌”。
老八为什么没斗过雍正
这是一个悖论,因为谁赢了谁就是“雍正”皇帝。
历史上,老八输了,你才会提出这个问题; 如果是老四输了,你会问“老四为什么没斗过雍正”?雍正干掉了老八和老九,为何放过了他们的小弟老十?
康熙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事件最长的皇帝,一共养育了24个儿子,然而皇位只有一个,注定了这些皇子之间要有一场明争暗斗。一部分有自知之明的退出皇位争夺,最终剩下9位皇子争夺那权力宝座,这也就是“九龙夺嫡”的由来。
最终老四胤?笑到了最后,登基为帝,年号雍正。权力交替时总会出现不文,雍正刚继位时,其他兄弟还很不服。于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雍正进行了一番清洗,当初和他一起争夺皇位的八爷、九爷、十四爷尽皆被革去身份,最终悲惨死去,然而作为八爷党小弟的老十却活了下来,仅造到禁足惩罚,而且乾隆时还恢复了他的王爷身份。
为何雍正会放过老十胤?2?呢?其实与胤?2?深厚背景不无关系。胤?2?的母亲温僖贵妃,她的父亲是太师(正一品)遏必隆,顺治钦点的辅政大臣;她的姐姐是孝昭仁皇后,康熙的第二任皇后。除去太子胤?的身份和他差不多(胤?的母亲是康熙原配孝诚仁皇后),他比其他皇子的出身要高太多。
老四雍正和老十四胤?的母亲都是乌雅氏,在康熙一朝为德妃,直到雍正继位才被尊为皇太后;八阿哥胤?的外公仅是一个五品文官,出身上更无法与其他兄弟相比,可见老十胤?2?的背景。
高出身就代表着高影响力,雍正固然想要清洗皇子、重整朝廷,但胤?2?母系一方的影响力太过庞大,动胤?2?很容易引发更大的动荡,雍正的目的是稳固自己的政权,自然不愿意多生事端。
除此之外,雍正从没把老十胤?2?放在眼里也是最后没干掉他的原因。
老十虽然是八爷党的成员,但其实八爷党真正有话语权的是八爷胤?和九爷胤?,十爷胤?只是占一个位置,表明站位而已。
民间对八爷党另外两位皇子是这么评价的:“毒蛇老九、草包老十”,老九经常给老十出谋划策,自然遭到雍正记恨,于是最终老八、老九的下场都很凄惨,皇室身份被削,名字被改成了“塞思黑”“阿其那”(满语中的猪狗、讨厌鬼),最终死于狱中。
而老十则因为这“草包”之名躲过一劫,因为雍正从没把他放在眼里,所以只是被雍正革爵位、圈禁,但皇室身份仍然保留。而且乾隆刚继位第二年就为自己的叔叔平反,老十获得辅国公爵位(清朝爵位,贝子之下、镇国将军之上),比老八和老九的结局好太多。
雍正帝看完老八临终时写的信,为何会突然吐血而亡?
回过头来细数清朝的十二个皇帝中,可以说雍正皇帝是最为操劳的,因为这也和他自身的性格有关,他自身非常的刻薄猜忌,所以凡事都讲究亲力亲为,不愿意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那么当他看完老八临终时给他写的信后,为什么会吐血而亡呢?
第一,前期的积累。
对于雍正这样一个疑心比较重的人,凡事都讲究亲力亲为,一定会损耗自己的身体的。毕竟一天之中国家有那么多事情在发生,他需要处理的事情可以说是多不胜数,然而一个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这样一来他的身体自然是吃不消的。第二,信的内容。
在老八临终之前写给雍正的这封信中,主要的内容就是:四哥你累了吧,应该歇歇了,争了四十多多年,到了这个时候你还不愿意撒手吗?我这一生谁都不佩服,但是到了现在我才发现自己心里最佩服的人还是你。四哥,我输了。可是你呢,也并没有赢,你所得到的也只有身前身后的骂名而已。第三,最后一根稻草。
可以说这封信是十分狠毒的,这是压死雍正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在这四十多年中,雍正一直生活在明争暗斗中,所以他失去了朋友、家人,只剩下一个孤家寡人。再加上前有老三的死,后有弘时的死,可以说这两个人都是因他而死,当时的他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
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为什么不让老八当皇帝?
清朝的历史是一部说不清楚的历史,满清政权本着对历史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修订了《明史》,一切为了本朝利益的史官也仅仅出现在清朝。在这样的历史观大环境下,清朝本朝的历史纪录也是极其缺乏说服力的。雍正无论是篡改遗诏还是康熙真的中意于他,在他当政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反对事件,这说明,雍正能做皇帝,是牢牢把握住当时的政权力量的。

具体的说,首先,康熙对其他参与争夺王位的几个王子是比较失望的,否则也不会放任雍正建立自己的班底。其次,满清初年最大的势力家族佟家是支持雍正的,代表人物是隆科多。最后,军队,尤其是北京附近的军队在雍正掌握在雍正手里。 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得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他得权后,有没有康熙的遗诏已经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另外,在他得权时候有没有篡改历史纪录,或者说有没有篡改遗诏,可以说是一个不解之谜。 有的说康熙死时欲传位给十四子,便在遗诏中写道:“传位十四子。”雍正收买了隆科多,将圣旨改为“传位于四子。”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清朝的时候,象传位这样的大事,除了用汉字写,旁边还有满文,汉字好改,满文可没法改.而且,清朝的时候,在称呼皇帝的儿子时,一般都带个皇字,比如第4个儿子,就叫皇四子,第14个儿子叫皇十四子. 即使遗照真的是传位给第14个儿子,也应该这样写;传位皇十四子.这样的话,雍正根本没法改遗照. 雍正虽然勤政,但为人很刻薄,得罪了许多人.其他的说法都是民间和野史编的.
69岁的康熙,为何没有传位给老八,而是传给了老四雍正?
公元1722年,已经做了61年皇帝的康熙去世。康熙去世以后,按照他的遗诏,皇四子胤?继承了皇位。胤?的年号为雍正,这就是清朝历史上被黑的最惨的雍正皇帝。雍正上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老八胤祀是他最大的政敌。胤祀在朝中以贤明著称,被称为八贤王。那么,康熙为何最终选择了老四,而不是贤明的老八?
一、在出身方面老八相当的吃亏
在古代王朝中,子凭母贵和母凭子贵是两个不同的模式。皇子出生以后,自己母亲的地位决定了自己的起点。如果自己的母亲不受宠,那这个皇子很有可能被边缘化。在这方面,太子胤?具有天然的优势,他的母亲是皇后赫舍里,胤?是嫡子。老八胤祀的母亲则确实不受宠,所以老八的童年岁月很一般。在这方面,老四、老九等皇子都比老八强。但老八属于那种厚积薄发的人,成年以后,老八十分精明。他逐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老九、老十、老十四都是其成员。从影响力来说,老八的势力远远超过了太子胤?。老八处处模仿康熙皇帝,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康熙的青睐,事情那有这么简单。太子胤?被废之后,老八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太子胤?由于一系列的问题,最终被康熙圈进。随后,康熙皇帝要求官员们举荐新太子人选。这个时候,老八集团发挥了自己巨大的影响力,朝中绝大多数官员都举荐老八胤祀做太子。从当时的情形来看,老八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无奈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出现了意外,因为老八还是不懂帝王心术。作为一个皇帝,绝对不希望自己的继承人势力太大,否则自己的位子就会不稳。当年,宋太宗赵光义册封太子赵恒,百姓们对赵恒高呼万岁。赵光义十分不高兴,酸溜溜的对宰相寇准说“人心都属太子,将我置于何地?”其实,康熙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老八的势力很大,而且跃跃欲试。作为政治老手,康熙皇帝势必进行打压。果不其然,康熙紧接着对老八集团进行了力度很大的清洗。
二、从实际政治能力来说,老八也不一定比老四强
老八在朝中一直以贤明著称,因此被称为八贤王。其实老八所谓的贤明,就是对官员们宽松而已。并不是说宽松不好,而是要有一个度。老八为何能够组建那么庞大的政治集团,如果没有利益,恐怕官员们不会跟着老八。归根结底,无外乎封官许愿而已。就是自己登基之后,对官员们进行怎么样的回报。即使在电视剧里,也透露出了这一点。老八负责管理户部,官员们从国库里借走了2000多万两银子,这就是老八的贤明。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晚期,清朝的实际国情是这样的。首先是官员们腐败严重,其次是国库严重亏空。这些问题虽说不影响清朝的统治,但是都很难办。必须是那种手腕强硬的人才能应付,康熙做了那么长时间的皇帝,知道老八没有这个能力。
与之相反,老四雍正反而很合适。雍正还是雍亲王的时候,就被官员们称为冷面王。因为雍正办事情不讲情面,总能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康熙相信雍正能干好,所以最终才会选择了老四继位。公元1722年,老四继位之后,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时代。雍正首先开始整顿吏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已经严重腐败的吏治有了一定的改观。接下来就是重头戏,如果治理税赋问题。雍正开始了摊丁入亩、乡绅交税纳粮等政策,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清朝的国库逐步充实起来。在康熙去世那年,清朝国库里只有700多万两银子。可到了雍正去世那年,也就是13年之后,清朝国库储银已经超过了5000万两。在13年时间里增长了7倍多。雍正用自己13年的努力,为儿子乾隆攒下了丰厚的败家资本。
雍正王朝中,老八的信中到底写了什么,雍正看完后为何会吐血而亡?
老八的信中写道:“虽然我输了,但是四哥你争到最后,又能得到什么?”雍正本来身体就难受,被他这一句话气得热血上涌,吐血而亡。
雍正(96)四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