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罗素哪一版好 羅素《西方哲學史》卷一第二十九章:羅馬帝國與文化的關系
羅素《西方哲學史》卷一第二十九章:羅馬帝國與文化的關系
羅素在一開頭就論斷,羅馬帝國在各種不同的路徑影響了歷史和文化。羅素又以下四點總結:
首先:是羅馬對於希臘化思想的直接影響。這一方面不太重要,也並不深遠。
其次:是希臘與東方對於羅馬帝國西半部的影響。這一方面則是深遠而持久的,因為其中包括有基督教在內。
第三:是羅馬悠久的和平對於傳播文化以及對於使人習慣於與一個單一的政府相聯系着的單一的文明這一觀念,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四:是希臘化文明傳布到回教徒的手里,又從回教徒的手里最後傳至西歐。
隨後羅素又在說:羅馬帝國的政治史,亞歷山大的征服並沒有觸及西地中海;公元前三世紀之初,西地中海為兩個強大的城邦,即迦太基與敘拉古,所控制。在第一次與第二次布匿戰爭時(公元前264-261與218-201年),羅馬征服了敘拉古並使迦太基淪於無足輕重的地位。公元前二世紀,羅馬征服了馬其頓王朝的各個國家,——埃及則作為一個附屬國確乎是不絕如縷地一直存在到克婁巴特拉死時(公元前30年)為止。西班牙是在對漢尼拔的戰爭中附帶被征服的;法蘭西是公元前一世紀中葉被凱撒征服的,大約一百年之後英格蘭也被征服了。羅馬帝國極盛時期的疆界在歐洲是萊茵河與多瑙河,在亞洲是幼發拉底河,在北非是大沙漠。
可見羅馬帝國的強盛那是覆蓋了亞非歐,可是再強大有啥用,你要保持住啊!
然後羅素評價道:羅馬國家的體制也經歷了重要的發展。起初羅馬是一個很小的城市國家,與希臘的那些城市國家,特別是象斯巴達那樣的城市國家,並沒有什么不同;而且也並不依靠着對外的貿易。國王也象荷馬時期的希臘國王一樣,早已被貴族的共和國所代替了。

羅素分析說:有兩件東西摧毀了希臘的政治體系:第一是每個城邦之要求絕對的主權,第二是絕大多數城邦內部貧富之間殘酷的流血斗爭。在征服了迦太基與希臘化的各國之後,前一個原因就不再攪擾世界了,因為對羅馬已經不可能再進行有效的抵抗。但是第二個原因卻仍然繼續存在着。
在內戰里,某一個將軍可以宣布自己是元老院的戰士,而另一位將軍又宣布自己是人民的戰士。勝利歸於能以最高的代價收買兵士的人。兵士們不只是要金錢和掠奪,而且還要恩賜的土地;因此每一次內戰的結束都是正式地以法令來廢除許多原來在名義上是國家佃戶的土地所有者,以便為勝利者的軍人讓位。進行戰爭的費用,是由處決富人並沒收其財產來支付的。這種災難性的制度是不大容易結束的;但最後出乎每個人的意料之外,奧古斯都的勝利竟是如此之徹底,以致於再也沒有競爭者能向他所要求的權力挑戰了。
而對於這個原因我們公元前二世紀都已經解決了,那時候是秦始皇,淘汰了封建制,開拓了郡縣制,從此中華文明走向了一個新時代,其實中華文明中奴隸制基本沒怎么看到,這就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先進行,然而郡縣制的生產力水平是農耕,那就沒辦法,直到清朝滅亡,我們還是農耕文化,這也見證了我們的落後,落後與以前的力量的強大是息息相關的,畢竟舊勢力要扼殺新勢力。
最後羅素總結:但這種字源學的方法,卻掩蔽了我們所得之於阿拉伯人的有關希臘哲學知識方面的東西;因為當歐洲重新研究哲學的時候,所需的術語都是采自希臘文或拉丁文的。阿拉伯人在哲學上作為注疏家,要比作為創造性的思想家更優越。對我們來說,他們的重要性就在於:唯有他們(而不是基督徒)才是只有在東羅馬帝國被保存下來了的那些希臘傳統的直接繼承人。
阿拉伯神燈來自希臘嗎
在西班牙,以及在較小的程度上也在西西里,與回教徒的接觸才使得西方知道了亞里士多德;此外還有阿拉伯的數字、代數學與化學。正是由於這一接觸才開始了十一世紀的學藝復興,並引導到經院哲學。要到更晚得多的時候,從十三世紀以後,對希臘文的研究才使人能夠直接去翻閱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或者其他的古代希臘作家們的著作。但是假如阿拉伯人不曾保留下來這種傳統的話,那么文藝復興時代的人也許就不會感覺到復興古典學術的獲益會是那樣地巨大了。
羅素覺得好像只有伊斯蘭的人繼承了希臘的文化,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有什么是永恆的,也沒有什么是長盛不衰的,這就是規律,希臘文明被羅馬取代,那是必然的,必然就是必然沒有原因。然而中華文明從來沒有斷代,那我們是不是應該驕傲?
我們不能驕傲,我們能夠一直保持,那是因為我們能夠吸收外界的東西,持續更新,才能永葆青春,那現在的我們要繼續。羅素總認為希臘的就是好的,羅馬的就是次要的,然而一代新人替舊人這是歷史的規律,也是哲學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