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西伯利亚德军劳改营 高尔基的苏联劳改营之旅
高尔基的苏联劳改营之旅 上个世纪20年代末期,斯大林成功清除了党内反对派,登上了苏联政府的权力顶峰。 不过,虽然他成功地控制了政治领域,但在文化领域,国家权力的触手却伸的还不够长。在当时的苏联文艺界中
高尔基的苏联劳改营之旅

上个世纪20年代末期,斯大林成功清除了党内反对派,登上了苏联政府的权力顶峰。 不过,虽然他成功地控制了政治领域,但在文化领域,国家权力的触手却伸的还不够长。在当时的苏联文艺界中,知识分子仍然没有因残酷的政治斗争灭绝,他们自行组织了各种文学团体,其中最著名的要数「 ”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此社团由各流派的左翼作家组成,其成员并不反对苏维埃政权,但他们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喜欢党内民主,与布尔什维克党的严格纪律迥然不同。 斯大林对这些知识分子相当不满。知识分子群体向来有思想自由、热爱质疑之类的「 ”恶劣”传统,他们会对一切官方叙事和言辞进行思考,指出其中的问题,寻找「 ”真相”。对于那时的苏联来说,有一批有自主意识、热爱思想自由、脑子没有被政府权威控制的人存在,没有比这更有威胁的了。 如前所述,苏联的知识分子并不反对苏维埃政权,因为反对者早在苏俄内战期间就被驱逐到西方世界了,剩下的人不会反对整个体制,只会针对细节进行质疑。但是,对于斯大林这样一位铁血领袖来说,质疑之声绝对不能被容许,一丁点议论之声,也能对他的权威造成伤害;一丁点自由思考的空间,也会摧毁「 ”领袖绝对正确”的观念。 整顿知识分子势在必行,为了更好的控制文化界,斯大林需要先梳理一个「 ”榜样”,这个榜样不但要忠于苏维埃政权,还需要是个重量级人物。但是,此时的苏联国内很难找出一位足以统摄文化界的人物,于是,斯大林只得望向海外,最终敲定了作为榜样的人物——那位写出《海燕》、《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经典文学作品的世界级文豪——高尔基。 高尔基的现状 1921年,俄国内战还没有停止,为了增强凝聚力,苏维埃政府选择对一切内部敌人进行残酷镇压。由于战事异常紧张,在镇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 ”肃反扩大化”的情况,本不该判刑的人被判刑,本应判轻刑的人被判重刑。高尔基的一些文艺界同仁不巧进入了肃反名单,受到与其所作所为不符的审判。高尔基一怒之下与苏维埃政府决裂,以出国疗养为名,前往意大利长居。 年轻的高尔基 当他在国外居住的时候,他仍密切关注祖国的动向。在苏维埃政府基本稳固之后,高尔基发现,他的梦想——一个民主与自由的苏维埃理想国基本已经成为不可能之物,不过这并没有打击高尔基对祖国的热爱,反而让他产生了退而求其次的想法——理想无法实现,那么只要祖国不再受沙皇的压迫,这也可以了。 而且,高尔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无法忍受其他俄罗斯流亡者对社会主义的攻击。高尔基的社会主义热情在国外的移民圈内部不被理解,这更让他觉得自己不如回到苏联,即使自己需要向当政者斯大林表示服从。 高尔基 高尔基的想法与斯大林一拍即合。1927年,苏联先抛出橄榄枝,在《消息报》上刊登名为「 ”向高尔基致敬”的文章,清楚高尔基创作活动35周年和诞辰60周年。此次纪念活动表面上只与文艺界有关,但是,其参与者几乎包括了除斯大林以外的所有党内高层。 高尔基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政治意味,于是,在这之后,高尔基与苏维埃政府和斯大林本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1928年,高尔基开始频繁回到苏联进行旅游,并写作《苏联游记》,赞扬一切自己看到的东西;同时,他也开始与斯大林本人进行书信交流。全世界知识分子都被震惊了:这位曾与苏联决裂的社会主义者,怎么又开始向苏联献媚了? 即使高尔基没有明说,人们也明白,高尔基距离成为苏联的御用文人已经不远了。 高尔基的古拉格之旅 1929年,一位从索洛维茨劳改营逃亡到英国的苏联人出版了名为《地狱岛》的书,揭露了古拉格(即劳改营)中的残酷生活。苏联为了挽回声誉,特地安排高尔基去索洛维茨劳改营进行访问。 6月20日,头戴工人式便帽、身穿大衣的高尔基乘着「 ”格列布·博基”号轮船来到了索洛维茨劳改营。犯人们从未见到如此有一批没有被判刑的普通人来这里访问,他们断定,今天一定有什么大事发生。 在古拉格中工作的人们 劳改营中的其他变化也让他们相信,前来访问的家伙一定不是一般人。在这一天,犯人被允许与家人见面;本来很荒凉的工作区,最近竟有人在四周被种上了树木;很多犯人被要求搬离营房,这样营房看起来会很宽敞。 有些犯人在事后回忆,高尔基早就已经看穿,劳改所负责人为了这次访问,做了很多面子工程,因此,高尔基对于工作人员的态度相当一般。官方人员想给他展示劳改营的工作区,但他却只在那里待了十分钟。 唯一的例外是高尔基在访问儿童教养院时的行程,他说他想听一听真实的情况,于是高尔基和一位少年一起,单独聊了一个小时。出来后,他泪流满面。很容易想象,这位少年给他讲述了很多残酷的故事,才让这位见多识广的大文豪感到悲伤。高尔基走后,这位少年被枪毙了。 古拉格中的少年们 但在高尔基离开后,他却在作品中大肆赞扬索洛维茨劳改营。高尔基在各种报纸上发布文章,称自己亲眼看到,劳改营中的犯人生活的很好,改造的也非常成功。在参观后的德米特罗沃集会上,高尔基将苏联称为世界上最民主,最自由的国家,他如此赞扬劳改营:「 ”我感到幸福、激动、这里所讲述的一切不能不使人激动万分。我从1928年起就注意到国家政治保卫局是怎样对人进行再改造工作的,是你们成就了一项伟大的事业。” 结语 高尔基的索洛维茨劳改营之旅,令他在知识份子心中的形象崩塌了,他们明白,高尔基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为受迫害者振臂疾呼、愤然离国的理想主义者,而已经蜕化为苏联和斯大林的御用文人了,正如《黎明报》对他的评价:「 ”高尔基在精神上已经死亡了。” 1931年,高尔基正式定居于苏联,直至1936年去世。不知在这期间,他有没有回忆过以前那个天不怕地不怕、面对着沙皇的专制政府和秘密警察,仍能写出「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这样慷慨激昂的诗句的自己? 本号长期推送历史相关原创文章,喜欢就点个赞、加个关注吧! 参考文献:《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
很赞哦! (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