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工头吧 包工头挖出9块金牌,拿去铁厂炼铜,专家200元征走,如今价值千万
包工头挖出9块金牌,拿去铁厂炼铜,专家200元征走,如今价值千万
一段宝物的历史,一个经典的传奇。
1988年10月,天上飘着毛毛细雨。一大清早,民工刘某便扛着锄头、打着手电来到了位于杭州长命寺巷的工地上。长命寺巷工地于年前开工,工程是将一处废弃湖的水排干并铺设淤泥管道。
老刘是这个工程的小包工头,他是第一个来到工地的。老刘沿着湖堤走了一圈,仔细地察看着工地上的一切,深怕昨夜放在工地上的工具被人盗走。老刘看了一圈后,发现没有什么异常于是转身往回走去。
挖渠道
“这是啥玩意儿,一闪一闪的?”就在老刘沿着工地边缘走到一半路程时,突然手电的光在埋水管的一处泥沟上照射时,反射来了一阵亮光。这亮光显得微弱,但犹如萤火虫般一闪一闪,清晰可见。
老刘觉得实在稀奇,于是他湖岸来到沟渠所在的地方,想看看这到底是什么东西。老刘将手电咬在嘴里,两手握着锄头一点点往发光的地方挖去。很快,他就从发光的地方挖出了一块沾满了淤泥的“铜片”。
出河工
“这是铜片吧?不值钱!”这东西埋入淤泥时日太久,身上又沾了不少铜锈,因而老刘认为这是铜片,没什么稀罕。老刘继续往沟渠深处挖去,在沟渠的一个直径30多厘米的小坑里,他接连挖出了9块长短不一,上面刻着字的“铜片”。
天渐渐亮了,老刘将这些“铜片”拿到湖里洗干净后揣进衣兜里。当天中午休息时,老刘将这些“铜片”带回了家,他随手将这些“铜片”丢进了家里放废铜烂铁的一处墙壁洞里,再也没有去搭理。
老汉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三年过去。一天下午,村里来了一位收破烂的人,老刘想起了当年捡到的那些铜片,于是连同平日里收集的一些废铜拉出来卖。老刘是小包工头,平日里工地上的废铜线、废铜皮没少捡,这几年积下了一大堆废铜。
但是收破烂的人只出10块钱收购,老刘觉得卖得太便宜,这一大堆废铜少说也值个几十块钱。思来想去,老刘还是觉得拿去当地的炼铁厂融个铜盆、铜碗来用划算。
炼铁厂
1991年的一天,老刘起了个大早用一条大口袋背着这些烂铜来到了炼铁厂。老刘将这些废铜上一称,总共40来斤,重量还不错。老刘深怕炼铁厂克扣他的材料,于是守在现场一定要看到铜器被熔化。而就在此时,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来到了老刘的身边。
来人是当地县文化馆的一位年轻专家,今天恰好放假回家休息。专家的小舅子在炼铁厂上班,于是过来看望走访一下,于是正好撞见了蹲在厂门外的刘某。一阵寒暄之后,专家抬脚走进了厂里。
铜盆
“这东西熔不得!这是黄金,也是文物!”突然,专家拿起老刘还未放入铁炉的“铜片”惊叫起来。老刘赶紧丢下还未抽完的烟跑过去一看,只见专家在那一堆废铜里寻找着“铜片”。
老刘赶紧帮忙,很快就将9块长短大小不一的“铜片”全部找齐全。找到这些“铜片”后,专家这才松了一口气紧紧握住老刘的手说:“你可立了大功了!”
王二郎金牌
原来这些根本就不是什么“铜片”,而是货真价值的黄金。这些“铜片”是南宋的金牌,“铜片”上的字刻着主人的名字,刻着“韩四郎”、“王二郎”、“陈二郎”等等名字。这样的金牌1987年在安徽、湖北蕲春等地都有少量发现。这些金牌价值连城,属于珍贵文物。
当天中午,专家将这9块金牌全部带回了县里,并承诺用200块钱和3个铜盆将这9块金牌征收进文化馆。老刘见这东西是文物,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当日,专家离开时交给老刘20块钱定金,作为凭证。
陈二郎金牌
几天之后,专家带人前来给老刘补齐了200元征收款,并送上了3个铜盆和一张奖状。这9块金牌就这样被收入了当地文化馆,几年后博物馆建成又转入了博物馆珍藏。
这9块金牌,成为了研究南宋历史的重要文物。参照今天的市场价值,这9块南宋金牌价值当在千万左右。由此,一段宝物的历史传奇画下句点。
参考文献:《南宋金牌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