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格拉齐亚诺·佩莱妻子 格拉齐亚·黛莱达简介_格但斯克莱齐亚_卢卡斯·齐亚雷蒂

火烧 2021-11-02 09:35:27 1052
格拉齐亚·黛莱达简介_格但斯克莱齐亚_卢卡斯·齐亚雷蒂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但“精诚”要持续多久,“金石”才能开裂?倘若不能够“现世”乃至“现时”看到“为开”的结

格拉齐亚·黛莱达简介_格但斯克莱齐亚_卢卡斯·齐亚雷蒂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但“精诚”要持续多久,“金石”才能开裂?倘若不能够“现世”乃至“现时”看到“为开”的结果,“精诚”与否如何判别?女排蝉联世界杯,自然精神可嘉,然而,明年奥运会输了怎么办?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女性作家,女性的坚毅与细腻与“精诚”是何关系?应天书院“赐匾”1010年了,其历史地位与范仲淹在该书院的作用如何评价?所有的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苦”与“乐”都可以因当事人的感觉而转化。

朱燕祥 画

感我此声凭动静

发人深省是晨昏

这是四川剑阁县城警钟楼的对联。剑阁就是“剑阁峥嵘而崔嵬”的蜀道上的剑阁,警钟楼建于明代。此联意思是:警钟能不能打动你,你的行为最能够证明。而一早一晚的警钟响起,尤其值得重视。

日前,中国女排蝉联世界杯冠军,郎平指导“只要穿上带国旗的衣服,我们的目标就是,升国旗,奏国歌”的话上了热搜,后来看帖子,才知道郎指导一身伤病,早就该歇息。然而,明年奥运会“谁能横刀立马”?郎指导无可替代。

尤其发人深省的,是郎指导对于“女排精神”的诠释:“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摇摇晃晃,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满坚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若干年来,郎指导不止一次说过这样“晨昏”都让人沉思的话,无奈一些朋友记不得了。“咬到底”并非“胜者为王”,由此观之,日本与韩国乃至垫底的肯尼亚,都是具有我们“女排精神”的,反倒是某些“大起大落”的强队,“精神层面”需要加强。

9月27日,多哈田径世锦赛。首日比赛,男子5000米预赛,赢得最多掌声的是倒数一二名:被“照顾参赛”的来自阿鲁巴的巴斯比,体力透支,脚步踉跄,几近摔倒。而身后的几内亚比绍队员达博则放慢脚步,架着巴斯比走完了最后两百米。赛后,达博憨厚地回答记者:“我发现已经不可能刷新成绩了。这个时候再去超越他完全没有意义了。”“我只是希望能够帮助他一起到达终点。对我来说首次代表祖国参加世锦赛是一个难忘的体验。”

谁能够说达博的举动不是“女排精神”呢!谁能够说达博没有为几内亚比绍增光添彩呢?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所以,“女排精神”毫无疑问地在胜负之上——“忘却胜利与失败,生命属于你”。2013年,陷入低谷的女排邀郎平出山,郎指导说:“我开始压根儿就没同意。”这是令人警醒的实话。即便在郎指导“当政”的这些年,女排也输给过美国、巴西、塞尔维亚等队,但“女排精神”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支队伍。鲁迅曰:“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体坛上没有不老的神话,但是永远有充满警示的“女排精神”。

无忧唯著述

有道即功勋

这是画家张大千先生集清初广东著名诗人屈大均的诗句,祝贺陆丹林五十岁寿辰。“补白大王”郑逸梅评论说:“大气磅礴,见者无不叹为大手笔。”

笔者意欲借此说几句诺贝尔奖与女作家。

2019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1962年出生的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通过她的笔,“那些曾经被压制和沉默的边缘者重新回到历史现场”。与这位女性作家获奖一起引发关注的,还有“中国女作家残雪入围“诺奖”,排在春上之前”。

格拉齐亚诺·佩莱妻子 格拉齐亚·黛莱达简介_格但斯克莱齐亚_卢卡斯·齐亚雷蒂

有评论说:去年,因为有人涉嫌性侵、性骚扰及泄露文学奖获奖者姓名,致使瑞典文学院陷入信任危机而不得不宣布,2018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这次,被一位女作家“补发”是不是有“悔过”意味?当然不能简单画等号,但已有论者通过大量分析与统计而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瑞典文学院也随之缓慢地改变着自己传统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跟着社会的发展前进。”

从第一位获文学奖的女作家、瑞典人塞尔玛·拉格洛夫(1909年获得)——代表作《骑鹅历险记》——到1926年的第二位女作家、意大利的格拉齐亚·黛莱达获奖,经历了17年。而进入21世纪的这19年,先后有六位(其他五位是2004年耶利内克、2007年多丽丝·莱辛、2009年赫塔·米勒、2013年爱丽丝·门罗与2015年阿历克谢耶维奇)女作家获奖。而“这六位作家的作品对于女性的关注超过了以往所有获奖女作家,而诸如耶利内克、莱辛、赫塔·米勒和阿列克谢耶维奇,她们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男性专制的批判,对社会弊病、政治压迫和暴力的关注”。这也说明在评奖之前,评委们“要把视野放在全世界”、注重“优秀的女性作家”的承诺是兑现的。

笔者至今还记得,翻译了伍尔夫《书和画像》的刘炳善老师指导笔者阅读米斯特拉尔的场景,他说,《母亲的诗》的视野与笔触“完全是女性的,充满对于生命的尊重”。也记得看到了阿历克谢耶维奇获奖之际的兴奋:纪实文学终于获得大胜——为什么深度报道记者不能够获得诺奖呢?为什么“虚构”的地位一定要高于“纪实”呢?一百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里面,海明威、贝娄、马尔克斯、加缪、斯坦贝克……都做过记者编辑,莫非一定要去评普利策奖?

“无忧唯著述,有道即功勋”。“我写,故我在”,岂有他哉。残雪说得好:“评不评诺贝尔奖对我没什么影响,还是每天在写作。”

书院合应天文脉千秋凭传续

名城号归德南都一叶听吟哦

这是笔者同窗、范仲淹嫡系后人范剑克导演13日观看应天书院与商丘古城之际的联语。

由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的“范仲淹与应天书院学术研讨会”还有一个内容:“纪念应天书院赐匾1010周年”——1010年前,北宋皇帝真宗嘉许表彰应天府民曹诚的办学赤诚,下诏设立“应天府书院”,并赐匾额。从此格拉齐亚·黛莱达简介,“应天书院”成了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而位于商丘的应天书院之所以能够与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而且居于首位,一是成立最早,二是官办身份——升级为国子监,主讲、助教、说书、讲授官皆由朝廷任命,比之今天的“211”“985”“双一流”毫不逊色,三是培育人才众多,社会影响巨大。

在会议提交的70多篇论文里,笔者看到了一幅“应天书院面面观”的图景。例如,郭文佳教授将书院置于北宋教育史的背景考查,一个“北宋时期应天书院培养代表人才简表”,三十多位进士跃然纸上,梅尧臣、苏舜钦、晏殊、范仲淹、李觏、张载、欧阳修、蔡襄、王安石……大有如今社科院“文学所”“史学所”“哲学所”合一的味道。朱亚非教授等从改革科举考试、大兴地方教育、以办学改变世风民风、开启慈善教育等侧面,论述范仲淹的教育改革实践,给我们当下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一句话,“应天书院”的“匾”挂出来的格拉齐亚·黛莱达简介,不是历史,而是现实。

钱穆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论两宋学术曰:“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彼时的“书院”,兼集今之大学、研究所、政研室、方志办种种身份,堪称关注国是的头脑、上通下达的中枢、服务地方的神经,乃是潜在乃至公开地沟通政统、道统、学统与文统的具有“综合治理”色彩的学府。所以,“赐匾”不可仅仅局限于“皇恩浩荡”或者“已然正名”,那是最高权力机关代表国家对于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的宣布,是对于“尊师重教”“慈善兴学”义举的肯定。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应天书院为北宋书院树立了榜样——“天下庠序,视此而生”,其影响绵绵数代不断。凭借此番盛会,匾额与品牌再次得到万众瞩目,而如何进一步擦亮“书院”这块匾额,如何使书院的“精气神”始终元气淋漓、恩泽后人,则是包括政府、高校、全社会都需要持续关注的课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