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没有于谦明朝会怎样 明代秘史:百姓救于谦
明代秘史:百姓救于谦 1398年 ,幼稚年刻苦读书,十五岁就考取了秀才。永乐十九年 1421年 中进士,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两年之后奉朝之命到湖广地方考察官军功过,兼

明代秘史:百姓救于谦
(1398年),幼稚年刻苦读书,十五岁就考取了秀才。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两年之后奉朝之命到湖广地方考察官军功过,兼“安抚”川贵等地的瑶民和僮民。在深入到少数民族居住地方查访的过程中,得知明官军对少数民族人民滥施杀掠。回京后立即上奏弹劾,促使朝廷下令严禁官军邀功妄杀。>> 宣德二年(1427年),于谦奉命巡按江西,到任后,廉明公正,严厉执行法律规章,不徇私情。在审理刑狱时,发现有一个人被诬为反叛的首领案件久悬未决。于谦翻阅案卷,判明此系冤案,应予撤销,反给那诬告者应得的惩罚;另外,他还平反被枉判死刑的数百人,都将他们释放。>> 宣德五年,明宣宗特任于谦做兵部侍郎兼都御史,巡抚山西、河南前后达十九年。巡抚是明朝地方行政最高长官,他上任后,亲到各州县乡里,访问父老,得知应兴革事项,立刻向朝廷建议。当时内阁学士杨荣、杨溥、杨士奇等也都支持于谦,因而他的意见多被采纳,办了很多好事,政绩特别“优异”。例如:计划贷粮给贫民,每年三月令府州县呈报缺粮民户,计口分配贷粮,到秋天收获时如数还官仓;如年老、疾病和实在贫苦的得免偿还。设置各州县的“平准仓”“惠民药局”,调节粮价,赈救贫苦。平准仓也称义仓,就是地方“贤良”捐资输谷的贮藏处所,丰收年贱价买进,遇到凶年照昔日贱价平卖。仓前立碑勒名,书明某人捐资若干,某人输粟若干,捐二百金以上的给予冠带。于谦自己也屡次捐纳自己的薪俸,赈济灾民。于谦勤政爱民,始终如一,他年年奔波于太行山区和黄河南北岸,他风餐露宿,不辞劳苦。由于于谦具有这样的品德和作风,所以民间称赞他为“于龙图”,将他比作的,有些地方还为他建立了生祠。>> 正统初年,明朝政治渐趋黑暗,官僚中分为邪正两派,发生斗争。当时皇帝英宗年幼稚荒嬉。正统七年以后,宦官王振专政,擅权纳贿,骄横日甚。于谦在行政上遇到了阻挠。他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赠送权贵。不少人劝他多带点著名土产,而于谦“独不持土物贿当路”。他对阉宦的滥作威福本来就是极其痛恨的,因此他笑着举起衣袖说:“带有清风!”并且还作了一首《入京诗》来讽刺这些劝他的人: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在当时广泛流传,成为一时佳话。于谦的声望很高,作风又清廉刚直,虽然得到人民的赞许,但却引起朝廷宠贵的不满,太监王振更是嫉恨于谦,总想寻找机会来打击他。>> 王振此时是大权独揽。他不仅控制了不少朝臣,同时也操纵了皇帝,跋扈专断,登峰造极。他又勾结奸臣,树立党羽,手下爪牙遍布各地,到处欺压人民,谁要惹了他,就会遭他的毒手。一般昏庸腐败的大臣,不仅不敢触犯他,反而对他邀媚奉迎,有的称他“翁父”,向他跪拜,其权势真是灸手可热。正统十一年,于谦到京师奏事,便举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他当晋豫巡抚,王振就嗾使他的走狗通政使李锡弹劾于谦,诬蔑他“因长期不升官心怀怨望,随意荐举私人自代,不合大臣的体统。”于是把于谦关进监狱,由三法司锦衣鞠讯,受尽折磨,并判了死刑。这是王振向于谦下毒手的开端。当时山西、河南的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下狱的消息,都纷纷到京师,上书申请释放于谦。王振虽然专横,也知道群情愤激,,只好将坐牢三个月的于谦释放,并降官为大理寺少卿。可是山西、河南的百姓仍然不满意,又集合了一万多人,伏阙上书,请求命于谦再巡抚河南、山西。同时,明朝皇族河南、山西的藩王周王、晋王也请求还让于谦做河南、山西巡抚。明朝政府只得命令于谦仍回原任。> 很赞哦! (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