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邢台市宁晋县名人介绍 宁晋有什么历史

火烧 2022-11-29 06:39:05 1393
宁晋有什么历史 一、宁晋县的历史 概况 宁晋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滏阳河中游。总面积1107平方千米。总人口73万人(2004年)。 xzqh 县政府驻凤凰镇。邮编:055550。代码:130528。区

宁晋有什么历史  

一、宁晋县的历史

概况 宁晋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滏阳河中游。

总面积1107平方千米。总人口73万人(2004年)。

xzqh 县政府驻凤凰镇。邮编:055550。

代码:130528。区号:0319。

拼音:Ningjin Xian。 xzqh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网· xzqh 宁晋县辖10个镇、6个乡:凤凰镇、河渠镇、北河庄镇、耿庄桥镇、东汪镇、贾家口镇、四芝兰镇、大陆村镇、苏家庄镇、换马店镇、侯口乡、纪昌庄乡、唐邱乡、北鱼乡、徐家河乡、大曹庄乡;大曹庄农场。

xzqh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网·XZQH··打造最好的中文行政区划网站 宁晋县历史上曾称杨氏县,廮(音ying)陶县、廮遥县、大陆县等名称。据《河北省县名考源》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宁晋县,以此为古晋地并取安宁之义为名。

2000年,宁晋县辖8个镇、8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1269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凤凰镇 117786 河渠镇 60470 北河庄镇 48132 耿庄桥镇 56574 东汪镇 33664 贾家口镇 47735 四芝兰镇 54108 大陆村镇 44024 侯口乡 23428 苏家庄乡 59124 纪昌庄乡 27153 唐邱乡 43119 换马店乡 49195 北鱼乡 8574 徐家河乡 20435 大曹庄乡 15739 大曹庄农场虚拟乡 3432 xzqh 2002年底,宁晋县面积1107平方千米,人口71.14万。

辖8个镇、8个乡、1个农场,364个村委会。县政府驻凤凰镇。

凤凰镇 镇政府驻城区。面积110.6平方千米,人口8.49万。

辖59个村委会:小王庄、大王庄、永兴庄、南塔庄、北塔庄、东南汪、西南汪、前张孟、后张孟、魏家庄、孙家庄、北沙良、曹家庄、谷家庄、阎家庄、张化庄、八里庄、焦家庄、西王里、东王里、杨家庄、漫柳庄、大柳庄、小柳庄、李史庄、亭子头、郭家寨、王家场、南鱼台、北鱼台、敏村、孙村、中曹、解放、新宁、北留、南留、王村、民主、团结、书院、北董、南曹、石柱、幸福、繁荣、小及、大及、小枣、孟村、路前、果村、南关、光复、薛庄、赵庄、得胜。 耿庄桥镇 镇政府驻耿庄桥村。

面积130.4平方千米,人口5.39万。辖38个村委会:耿庄桥、杨家台、刘家台、马家台、史家台、赵家台、曹家台、冯家台、孙家尧、孟家庄、南官庄、北官庄、耿史庄、史家嘴、西庞庄、东庞庄、杨丰头、刘丰头、新丰头、李单庄、孟庄桥、毕家庄、崔官庄、杜贾庄、赵家庄、孙家口、大疙瘩、西官庄、长路、孙庄、阎庄、南庄、贾庄。

东汪镇 镇政府驻东汪村。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3.22万。

辖16个村委会:东汪一、东汪二、东汪三、东汪四、东汪五、东汪六、小河口、北丁曹、南丁曹一、南丁曹二、南丁曹三、艾新庄一、艾新庄二、艾新庄三、洨口、铺头。 四芝兰镇 镇政府驻四芝兰村。

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5.15万。辖29个村委会:四芝兰、三芝兰、北辛庄、前辛庄、东曹固、西曹固、北白豆、南白豆、南迁善、北迁善、北圈里、南圈里、李家庄、邸亮庄、侯家佐、佃户营、韩家庄、段家庄、屈家庄、大杨庄、南侯庄、北孟庄、荆邱、北候庄一、北候庄二、北候庄三、南齐家庄、北齐家庄、北赵家庄。

大陆村镇 镇政府驻大陆村。面积26.7平方千米,人口2.09万。

辖13个村委会:大陆一、大陆二、大陆三、大陆四、周家庄、武家庄、雷家庄、陈家庄、金家庄、东王庄、雷李庄、北梁家庄、南梁家庄、赵平邱中、赵平邱南、赵平邱北、东张家庄、东阎家庄、东魏家庄、常家庄一、常家庄二、常家庄三、镇邱、草厂。 北河庄镇 镇政府驻北河庄。

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4.70万。辖29个村委会:北河庄一、北河庄二、北河庄三、北河庄四、北河庄五、素邱一、素邱二、素邱三、东陈一、东陈二、东陈三、东陈四、东沙良、西沙良、东河庄、西河庄、南河庄、候家庄、范家庄、小曹庄、高庄、东孟、西孟、北孟、塔底、西赵、柏房、翟村、中兴。

河渠镇 镇政府驻河渠村。面积65.25平方千米,人口5.99万。

辖33个村委会:河渠、赵村、北陈、漳北、堤里、马房、白侯、东里、西里、中近、南近、北近、油房、大召、张召、南苏、固下、内章。 贾家口镇 镇政府驻贾家口村。

面积94.3平方千米,人口4.56万。辖21个村委会:贾家口、朱家庄、蔡家庄、冯家庄、小河庄、大营上、尧台一、尧台二、尧台三、曹家楼、西侯高、东侯高、小刘、白木、神堂、历城、延白、连邱。

唐邱乡 乡政府驻唐邱村。面积59.8平方千米,人口0.42万。

辖15个村委会:唐邱一、唐邱二、唐邱三、唐邱四、岳家庄、裴家庄、南马庄、孔小营一、孔小营二、孔小营三、孔小营四、兼场、胡岳、郝庄、双井。 侯口乡 乡政府驻侯口村。

面积58.34平方千米,人口2.38万。辖12个村委会:侯口一、侯口二、侯口三、东曹庄、曹伍庄、邢朱庄、城北、营台、高口、香亭、邱头、陶礼。

纪昌庄乡 乡政府驻纪昌庄村。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2.59万。

辖15个村委会:纪昌庄一、纪昌庄二、纪昌庄三、百尺口、郑家窑、桥河东、桥河西、西和睦、东和睦、西林子、东林子、清善头、清善桥、讲理、砖河。 换马店乡 乡政府驻换马店村。

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4.76万。辖27个村委会:换马店、黄退一、黄退二、黄退三、北及桥、南及桥。

二、宁晋县的历史

远古时期,宁晋境域称杨地,又称杨纡。

唐尧时,属九州中的冀州。舜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冀州分为幽、并二州,杨地属并州。

夏商二代,幽州、并州合并,杨地属冀州。周代属邢国。

春秋末期归晋国。战国属赵国。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国,置巨鹿郡,杨氏邑属巨鹿郡。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杨氏县(治所杨氏城邑位于今城关)、廮陶县(治所位于杨氏城南14.5公里处),于杨氏县东北部封置禾成侯国,均属巨鹿郡。

文帝九年(前171年),废禾成侯国;神爵四年(前58年),置历乡侯国(故城在今县城东12.5公里处历城),属巨鹿郡;西汉末期,废历乡侯国。新莽始建国二年(公元9年),杨氏县改称功陆县。

东汉,复将杨氏县、廮陶县归属冀州刺史部巨鹿郡,郡治由巨鹿(今平乡县)迁至廮陶。建安十七年(212年),廮陶县改属冀州魏郡,不久复属巨鹿郡。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廮陶县还属巨鹿郡;黄初七年(226年),巨鹿郡改为巨鹿国;太和六年(232年),国徙为郡,郡治廮陶(今宁晋南)。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废杨氏县,并入廮陶县,属冀州巨鹿国。

北魏,巨鹿郡分设为北巨鹿郡和南巨鹿郡,廮陶县属北巨鹿郡,郡治廮陶县(今宁晋南),属殷州。永安二年(529年),置廮遥县,县治杨氏旧城(今城关),属殷州南巨鹿郡。

北齐,废廮陶县,并入廮遥县,属赵郡。隋开皇六年(586年),廮遥县更名为廮陶县,属赵州赵郡。

开皇十六年(596年),析广阿县境(今宁晋、隆尧县部分辖区)置大陆县,属赵州,县治位于今南、北鱼台村;析赵州置栾州,廮陶县属栾州。大业二年(606年),废栾州,并入赵州,廮陶县复属赵州。

废大陆县,并入象城县(原广阿县),象城县更名为大陆县。大业三年(607年),赵州改为赵郡,廮陶县属赵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赵郡改为赵州,廮陶县属之。武德四年,赵州治所迁平棘,廮陶仍属之。

天宝元年(742年),因“廮陶”谐音“应逃”不吉利,以“安宁晋福”之意更名为宁晋县,隶属赵郡(赵州)未变。 五代,置河北路,宁晋县属河北路赵州。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河北路分为东、西两路,赵州属河北西路,宁晋县随属之。宣和元年(1119年),赵州改为庆源府,宁晋县属之。

金天会七年(1129年),庆源府改为赵州;天德三年(1151年),赵州改称沃州,宁晋县属之。蒙古初年,沃州复名赵州,属真定路;太宗六年(1234年),废赵州,置永安州,宁晋县属之;太宗七年(1235年),废永安州,复名赵州,宁晋县属之。

元末明初,宁晋县曾一度改称宁昌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宁晋县属直隶中书省赵州。

后改中书省为京师,改路为府,宁晋属京师赵州。清初,仍属赵州。

雍正二年(1742年),赵州升为赵州直隶州,宁晋县属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避宣宗名讳“旻宁”,改“宁晋”为“甯晋”。

民国二年(1913年),复名“宁晋”,为中等县,属直隶省冀南道,县衙改称县公署。民国三年(1914年),属大名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除“道”行政建制,宁晋县直属河北省,县公署改称县政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宁晋县属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国民党县政府南逃,宁晋县处于无政府状态;日军占领县城,扶植地方士绅组建维持会(日军急于南下,未驻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八路军东进总队占领县城,解散维持会,地方士绅推举出县长;9月,中共领导的宁晋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驻县城东关,宁晋县属冀南区四专署;10月,县抗日政府撤离县城,活动在孟村、薛庄、梁家庄一带,后转移到北圈里一带。

11月,日军侵占县城,伪县公署成立;12月,国民党宁晋县政府(俗称流亡县政府或二政府)重新设立,府无定址,多活动在农村。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析宁晋县南部置宁南县,成立宁南县抗日民主政府。

宁晋县属冀中区七专区(为晋察冀边区辖境),宁南县属冀南区十一专区(为晋冀鲁豫边区辖境)。民国三十年(1941年),宁晋县与赵县、元氏县连壤区组成赵元宁联合县,和宁晋县同隶冀中区七专区;宁南县仍属冀南区十一专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撤销赵元宁联合县;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六专区,宁南县改属冀南区四专区;8月,宁晋县、宁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称民主政府;9月,宁晋县城解放,宁晋县民主政府迁驻县城;10月,国民党宁晋县流亡政府成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十一专区;宁南县仍属冀南区四专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边区即行撤销,宁晋县、宁南县分别随冀中十一专区和冀南四专区划归华北行政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10月,宁南县与宁晋县合并为宁晋县,属河北省邢台专区。

1958年4月,撤销邢台专区,宁晋县划归石家庄专区;12月,撤销新河县、赵县,并入宁晋县。1960年5月,撤销石家庄专区,宁晋县属石家庄市。

1961年5月,恢复邢台专区,宁晋县划归邢台专区;7月,析宁晋县复置赵县、新河。

三、宁晋县的历史

[历史传说]寻史溯源,宁晋历史上有“凤凰城”之说。

相传公元前二十五世纪,在宁晋古大陆泽之滨有一棵高千丈的桑树,叶红椹紫,一万年才结一次果实。凤凰吃到成熟的果实后,引颈高歌,声音悠远,招得百鸟前去朝拜。

看到如此情景,黄帝后代少昊就在这棵桑树下居住下来,发展生产,后称“穷桑帝”。凤凰飞走后,人们依照凤凰伏卧的形状,修建了一座城邑,取名凤凰城。

即宁晋城的根基。据说,县城南关是凤头,街南口有对圆口井,是凤凰的两只眼,南门口到南关是凤凰的脖子,南门到北门是凤凰的身子,东、西、北三点成品字形,是凤凰的尾巴。

后来又在城东修了一个月城(形如半月),是凤凰展开的左翅。少昊称帝后,迁移到了山东,在曲阜建都。

从此,宁晋凤凰城成为福地,名人贤士纷纷前往,像舜、禹、汤、姜尚、重耳等均在宁晋建业立功,成就大器。因此,《诗经•大雅》中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高歌凤凰啼鸣,灵音招贤引才,秉承佳时兴盛的祥瑞之情。

历史长河悠远,凤凰故事不断。民间传说,凤凰在宁晋每投下一个凤凰蛋,宁晋就会出一个官员。

凤凰投下了九十九个蛋,宁晋也就出了九十九个官。到明朝时,宁晋除了皇帝和狱官外,满朝的官都出全了,上至名相,下至知县一堂。

如今,宁晋人杰地灵,兴天盛地,大业鹏程,不断书写历史宏篇。[历史名人]尧帝,上古五帝之第四位,名放勋,号陶唐,始封于陶,后封于唐,亦称为唐尧。

陶地就在当今宁晋一带。城东六公里,有村名尧台,即当年尧让位于舜之处。

据《宁晋牌坊》一书称:宁晋曾有牌坊150余座。唐代首开科举,宁晋共出68名进士,其中一位状元公。

明清两朝45名。四里村-汉初名将李左车故里。

延白---宋代慈圣光献曹皇后和宋代宰相曹佾的故里。 东南汪-元代工、刑、兵三部尚书董锡故里。

东王里-明代文渊阁大学士、状元曹鼐故里。 百尺口-明代御史、教育家蔡叆故里。

石柱---明代翰林院编修张翀故里。 果村---明代驸马李和故里。

孙家庄-明代督察院左付都御史孙昌龄故里。 南塔庄-民国京畿卫戍司令王怀庆故里。

北周庄-宁晋最早的党支部书记孙增祥故里。 北河庄-原宁南县第一任县委书记何如之烈士故里。

徐家河-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陈佩斯父子故里。 小柳庄-京梆创始人,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李桂云故里。

南马庄-《平原烈火》周铁汉原型郭丑子故里。 北新庄-抗美援朝志愿军战斗英雄张庄和故里。

北侯庄-抗美援朝奇袭白虎团志愿军团长赵仁虎故里。

四、宁晋的悠久历史及未来走向

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宁晋始称杨地,又称杨纡。

《水经注》载:“杨纡,大陆泽地。古有杨城,泽流纡回城下,因曰杨纡”。

唐尧时,分天下为九州。《尚书·尧典》载:尧时,杨地属冀州之域。

舜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冀州分为幽、并二州,杨地属并州。夏商二代,幽州、并州合并,杨地属冀州。

春秋时为晋文侯属邑,《太平寰宇记》有“春秋时晋杨氏邑”记载,属晋国地。战国时,属赵国之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废分封,设郡县”,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杨氏邑属邯郸、钜鹿(治所今平乡县西南)二郡地。 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置杨氏县,杨氏城南14.5公里处置廮陶县,均属钜鹿郡。

杨氏县东北部封置禾成侯国,文帝九年(前171)废。神爵四年(前58),城东25里置历乡候国,属钜鹿郡。

新始建国元年(9),王莽新政,杨氏称功陆。 东汉(25),光武中兴,复将杨氏县、廮陶县归属冀州刺史部,(钜鹿郡并入前汉广平国)郡治廮陶。

建安十七年(212),廮陶县更隶冀州魏郡(治所今临漳县西南)。 三国魏时,杨氏、廮陶两县仍属冀州钜鹿郡。

黄初七年(226),废郡封国。太和六年(232)国徙为郡,郡治廮陶。

晋代,泰始元年(265),晋武帝司马炎“封诸王以郡为国”。咸宁六年(280),西晋统一天下,分全国为十九州,杨氏县、廮陶县属冀州。

太康年间,杨氏并入廮陶县,属冀州钜鹿国治、领。 北魏,永安二年(529)州县“析置合并”,杨氏旧域置廮遥县、县治杨氏旧城,属南钜鹿郡。

北齐,(550—577)设州废郡,廮陶县并入廮遥县,属赵郡(今赵县)。 隋代,隋文帝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

开皇三年(583),廮遥复名廮陶,治杨氏城,(廮遥县名使用54年废)改属栾州。开皇十六年(596)析广阿县(今隆尧县),置大陆县,属栾州。

大业三年(607),隋杨帝复将栾州改赵郡。廮陶属赵郡。

唐代,廮陶县先属赵州。武德五年(622),属栾州。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廮陶县属河北道赵州。天宝元年(742),唐王朝避“廮陶”谐音“应逃”不祥,取“安宁晋福”之意,改称宁晋,属河北道栾州(今栾城县)。

史载,天宝元年,唐王朝直辖州321,边疆羁縻州800,海内晏安富庶,行者万里,不恃兵器,为唐王朝极盛时期。这一年玄宗李隆基因避讳更改州县名17个,宁晋为其中之一。

五代,(1000—1070)宁晋属赵州。 宋代,宁晋属赵州。

大观三年(1109),赵州改称庆源节度,宁晋属之。宣和元年(1119),庆源节度改为河北西路庆源府,宁晋属之。

金代,天会七年(1129),庆源府复称赵州。天德三年(1151),庆源府改称沃州,宁晋属之。

元代,太宗六年(1234),属真定路永安州,太宗七年(1235)废永安州,属真定路赵州。 明代,洪武二年(1369),属直隶中书省真定路赵州。

后改中书省为京师,改路为府,宁晋属京师真定府(今正定)。 清初,仍属赵州。

雍正二年(1724)升赵州为直隶州,宁晋属之。嘉庆二十五年(1820)为避宣宗名讳旻宁,改宁为“寗”(音同)。

民国二年(1913),废州设道,属直隶省冀南道,“寗”字复宁。 民国3年(1914)属大名道。

民国17年废道,宁晋直属河北省。民国25年属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7月,日军入侵,处无政府状态。 民国27年(1938)9月,宁晋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冀南区四专署。

民国29年(1940)4月,宁晋县南部(县城南关以南)析出,置宁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十一专署。宁晋县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七专署。

民国30年(1941)7月,宁晋西部与赵县接壤区同赵县、元氏县部分村庄,组建赵元宁联合县,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七专署。民国34年(1945)6月,废赵元宁县,复原辖区划。

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六专署。宁南县改属冀南区四专署。

民国35年(1946)7月,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十一专署。民国37年(1948)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宁晋、宁南属之。

民国38年(1949)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宁南县并入宁晋县,属河北省邢台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宁晋县属邢台专区。

1958年4月,改属石家庄专区,11月,新河、赵县并入宁晋县。1960年5月,改属石家庄市。

1961年5月,新河、赵县析出,复属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宁晋属之。

1993年7月,邢台地区并入邢台市,宁晋县改属邢台市。 历史传说 寻史溯源,宁晋历史上有“凤凰城”之说。

相传公元前二十五世纪,在宁晋古大陆泽之滨有一棵高千丈的桑树,叶红椹紫,一万年才结一次果实。凤凰吃到成熟的果实后,引颈高歌,声音悠远,招得百鸟前去朝拜。

看到如此情景,黄帝后代少昊就在这棵桑树下居住下来,发展生产,后称“穷桑帝”。凤凰飞走后,人们依照凤凰伏卧的形状,修建了一座城邑,取名凤凰城。

即宁晋城的根基。据传,县城南关是凤头,街南口有对圆口井,是凤凰的两只眼,南门口到南关是凤凰的脖子,南门到北门是凤凰的身子,东、西、北三点成品字形,是凤凰的尾巴。

后来又在城东修了一个月城(形如半月),是凤凰展开的左翅。少昊称帝后,。

五、宁晋县故事

宁晋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滏阳河中游。东邻束鹿、冀县,西连柏乡县,北靠赵县、晋县,南接隆尧、巨鹿、新河三县。面积1107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城关,距省会石家庄60公里。

宁晋县历史上曾有杨氏县、廮陶县、廮遥县、大陆县等名称。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宁晋县,以此为古晋地。并取安宁之义为名(见《河北省县名考原》)。

今县境,春秋时期为晋国地,并有杨氏城邑(《太平寰宇记》有“春秋时晋杨氏邑”的记载,并称“杨骏坟在县北十里”)。战国时期为赵国之域。秦代属钜鹿郡。西汉时置杨氏县(治在今城关)和廮陶县(故城在县南),还先后封置禾成侯国(故城在县东北,文帝九年废)和历乡侯国(故城在今县城东历城,西汉末即废),均属冀州钜鹿郡。东汉时,杨氏、廮陶两县属冀州钜鹿郡,郡治廮陶县;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廮陶县更隶冀州魏郡。三国、魏时、杨氏、廮陶两县仍为冀州钜鹿郡(黄初七年废郡封国,大和六年国徙为郡),郡治廮陶县。晋代,废杨氏县并入廮陶县,为冀州钜鹿国治、领。北魏时,廮陶县属定州北钜鹿郡。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析廮陶县置廮遥县,治在原杨氏县城(即今城关),属殷州南钜鹿郡。北齐时省廮陶县并入廮遥县。隋代,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廮遥县复名廮陶县,属赵州。十六年(公元596年),析广阿县(今隆尧县地)置大陆县,故城在今县城东南之鱼台村(南、北鱼台),大业二年省入象城县(今隆尧县地)。廮陶、大陆两县先属栾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廮陶县改隶赵郡。唐代,廮陶县属赵州(武德五年改名栾州,贞观元年复名赵州,属河北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廮陶县改名宁晋县,仍治今县城,继属河北道赵州(先称赵郡,至德二年复为赵州)。五代时,宁晋县属赵州。宋代,宁晋县属河北西路庆源府。入金后改为河北西路沃州(天会七年改庆源府为赵州,天德三年改赵州为沃州)。元代,宁晋县先属真定路永安州(太宗六年置),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废永安州改隶真定路赵州。明代,宁晋县属真定府赵州。清代,宁晋县于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为避宣宗名讳(旻宁)改“宁”为“甯”,属直隶省赵州。

民国时期,甯晋县之“甯”字逐渐改为“宁”字,初属直隶省冀南道(三年改为大名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划属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9月冀南区创立,辖宁晋县。1940 年夏秋,宁晋县主要地区划属冀中区七专区(为晋察冀边区辖境);宁晋县南部地区(当时称“宁南县”)则属冀南区十一专区(为晋冀鲁豫边区辖境)。1941年,宁晋与赵县、元氏县连壤区组成赵元宁联合县,和宁晋县同隶冀中区七专区;此时,宁南县仍为冀南区十一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赵元宁联合县即行撤销,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六专区;此时,宁南县属冀南区四专区。1946年7月,宁晋县又改属冀中区十一专区;宁南县仍为冀南区四专区。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边区即行撤销,宁晋、宁南两县分别随冀中十一专区和冀南四专区划归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销宁南县,宁晋县复原制,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晋县仍为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宁晋县划归石家庄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新河、赵县并入宁晋县。1960年5月3日撤销石家庄专区,宁晋县即归石家庄市辖。1961年5月23日,宁晋县还隶邢台专区。同年7月9日析宁晋县和石家庄市(今栾城县地)复设赵县,宁晋县仍属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继辖宁晋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称邢台市管辖.

六、宁晋县故事

宁晋县历史悠久,沐尧舜古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尧禅位于舜在今尧台村,遗迹尚存。

县城古称杨地,自春秋时建杨氏邑始,历经2800余年,唐天宝元年,取“安宁晋福”之意,改称宁晋至今。县城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1.6万,城镇化率46.5%。

古老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蕴藏着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故事,古往今来,宁晋几多德才兼备的仁人志士,谱写了宁晋一段又一段辉煌的时代壮歌,流传在当地的几句民谣,彰显了宁晋深厚的文化底蕴:神农尝百草,渔耕大陆泽;唐尧禅位舜,典礼尧台村;纪昌学射激励后人,之栋放粮恩惠乡里。状元曹鼐为官清正名闻乡里;御史蔡瑷创办书院育栋才;将军左车智谋超人成汉业;宰相德隆至孝至善声震九洲。

纪昌学射的故事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寓言故事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以为学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见飞卫。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

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纪昌赶紧跑到飞卫那里,报告了这个好消息。

飞卫高兴地拍拍他的肩头,说:你就要成功了!”于是,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纪昌学射的地方后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村庄,即宁晋县纪昌庄村,同时也将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的精神流传给了宁晋人民。 李左车是秦汉时大谋略家。

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县西南20余里小南里村即广武君封地)赵亡以后,韩信曾向他求计,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才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

李左车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他还著有《广武君》兵书一部。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高祖刘邦派大将韩信、张耳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

李左车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李左车认为,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

只要严守,就可以万无一失。于是,他向赵国主帅陈余陈述其利害,并自请带兵3万,从间道出其后,断绝汉军粮草。

陈余不以为然,不严守井陉,坚决主战。 韩信迅速挑选2000轻骑,半夜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隐伏待击。

次晨,韩信和张耳率主力出井陉口,并在绵河东岸摆下“背水阵”,引诱赵军出击。果然,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

汉军伏兵乘虚抢占了赵军营寨。赵军见此大乱。

汉军乘势前后夹击,大败赵军。韩信斩陈余,擒赵王,灭亡了赵国。

赵亡后韩信悬赏千金捉拿李左车。不久,即有人将李左车绑送到韩信帐前。

韩信立刻为他松绑,让他面朝东而坐,以师礼相待,并向他请教攻灭齐、燕方略。李左车认为,现在汉军士卒疲惫,战斗力大减,如果和齐、燕军队硬拼,胜负很难预料。

不如按甲休兵,镇赵安民,派人以兵威说降,齐燕可定。韩信采用李左车计,燕果然不伐而降。

李左车在民间很有声望,被尊为雹神。如今在小南里村还有一座小小的雹神庙,里面供奉着的就是雹神李左车,说也奇怪,自从这里有了雹神庙,周围一带就没有遭受过雹灾。

曹鼐 (1402-1449年)字万钟,号恒山,宁晋县东王里村人是我县唯一的一位状元公,而且是全国唯一一位牺牲疆场的文状元,他少年时就以孝道闻名乡里。两次中举,明宣德八年,考中状元,明正统五年入阁参政,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

正统十四年(1449年)殉难于“土木之变”。朝廷感其功勋,于1449年在其故乡东王里为他建了衣冠冢。

如今东王里村的曹鼐墓是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他的一生集中体现了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并因考中状元而开宁晋风气之先,使得明清时期我县人才辈出。

明代蔡叆御史感佩曹鼐精神,为曹鼐置祭田,重修墓地,并建洨滨书院等,宁晋的教育也由此名扬四方。 宁晋牌坊也是宁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

因曹鼐高中状元后,宁晋人民崇尚教育,使得宁晋县明清两代人才辈出,先后考中80余名进士,200多名举人,功德性建筑就成为宁晋一景,。

七、宁晋县故事

宁晋县历史悠久,沐尧舜古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尧禅位于舜在今尧台村,遗迹尚存。

县城古称杨地,自春秋时建杨氏邑始,历经2800余年,唐天宝元年,取“安宁晋福”之意,改称宁晋至今。县城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1.6万,城镇化率46.5%。

古老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蕴藏着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故事,古往今来,宁晋几多德才兼备的仁人志士,谱写了宁晋一段又一段辉煌的时代壮歌,流传在当地的几句民谣,彰显了宁晋深厚的文化底蕴:神农尝百草,渔耕大陆泽;唐尧禅位舜,典礼尧台村;纪昌学射激励后人,之栋放粮恩惠乡里。状元曹鼐为官清正名闻乡里;御史蔡瑷创办书院育栋才;将军左车智谋超人成汉业;宰相德隆至孝至善声震九洲。

纪昌学射的故事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寓言故事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以为学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见飞卫。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

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纪昌赶紧跑到飞卫那里,报告了这个好消息。

飞卫高兴地拍拍他的肩头,说:你就要成功了!”于是,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纪昌学射的地方后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村庄,即宁晋县纪昌庄村,同时也将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的精神流传给了宁晋人民。 李左车是秦汉时大谋略家。

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县西南20余里小南里村即广武君封地)赵亡以后,韩信曾向他求计,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才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

李左车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他还著有《广武君》兵书一部。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高祖刘邦派大将韩信、张耳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

李左车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李左车认为,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

只要严守,就可以万无一失。于是,他向赵国主帅陈余陈述其利害,并自请带兵3万,从间道出其后,断绝汉军粮草。

陈余不以为然,不严守井陉,坚决主战。 韩信迅速挑选2000轻骑,半夜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隐伏待击。

次晨,韩信和张耳率主力出井陉口,并在绵河东岸摆下“背水阵”,引诱赵军出击。果然,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

汉军伏兵乘虚抢占了赵军营寨。赵军见此大乱。

汉军乘势前后夹击,大败赵军。韩信斩陈余,擒赵王,灭亡了赵国。

赵亡后韩信悬赏千金捉拿李左车。不久,即有人将李左车绑送到韩信帐前。

韩信立刻为他松绑,让他面朝东而坐,以师礼相待,并向他请教攻灭齐、燕方略。李左车认为,现在汉军士卒疲惫,战斗力大减,如果和齐、燕军队硬拼,胜负很难预料。

不如按甲休兵,镇赵安民,派人以兵威说降,齐燕可定。韩信采用李左车计,燕果然不伐而降。

李左车在民间很有声望,被尊为雹神。如今在小南里村还有一座小小的雹神庙,里面供奉着的就是雹神李左车,说也奇怪,自从这里有了雹神庙,周围一带就没有遭受过雹灾。

曹鼐 (1402-1449年)字万钟,号恒山,宁晋县东王里村人是我县唯一的一位状元公,而且是全国唯一一位牺牲疆场的文状元,他少年时就以孝道闻名乡里。两次中举,明宣德八年,考中状元,明正统五年入阁参政,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

正统十四年(1449年)殉难于“土木之变”。朝廷感其功勋,于1449年在其故乡东王里为他建了衣冠冢。

如今东王里村的曹鼐墓是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他的一生集中体现了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并因考中状元而开宁晋风气之先,使得明清时期我县人才辈出。

明代蔡叆御史感佩曹鼐精神,为曹鼐置祭田,重修墓地,并建洨滨书院等,宁晋的教育也由此名扬四方。 宁晋牌坊也是宁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

因曹鼐高中状元后,宁晋人民崇尚教育,使得宁晋县明清两代人才辈出,先后考中80余名进士,200多名举人,功德性建筑就成为宁晋一景,旧城中在面积不。

八、宁晋耿赵庄的历史

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耿赵庄,远古时期,宁晋始称杨地,又称杨纡。《水经注》载:“杨纡,大陆泽地。古有杨城,泽流纡回城下,因曰杨纡”。唐尧时,分天下为九州。《尚书·尧典》载:尧时,杨地属冀州之域。舜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冀州分为幽、并二州,杨地属并州。夏商二代,幽州、并州合并,杨地属冀州。春秋时为晋文侯属邑,《太平寰宇记》有“春秋时晋杨氏邑”记载,属晋国地。战国时,属赵国之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废分封,设郡县”,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杨氏邑属邯郸、钜鹿(治所今平乡县西南)二郡地。

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置杨氏县,杨氏城南14.5公里处置廮陶县,均属钜鹿郡。杨氏县东北部封置禾成侯国,文帝九年(前171)废。神爵四年(前58),城东25里置历乡候国,属钜鹿郡。新始建国元年(9),王莽新政,杨氏称功陆。

邢台市宁晋县名人介绍 宁晋有什么历史

东汉(25),光武中兴,复将杨氏县、廮陶县归属冀州刺史部,(钜鹿郡并入前汉广平国)郡治廮陶。建安十七年(212),廮陶县更隶冀州魏郡(治所今临漳县西南)。

三国魏时,杨氏、廮陶两县仍属冀州钜鹿郡。黄初七年(226),废郡封国。太和六年(232)国徙为郡,郡治廮陶。

晋代,泰始元年(265),晋武帝司马炎“封诸王以郡为国”。咸宁六年(280),西晋统一天下,分全国为十九州,杨氏县、廮陶县属冀州。太康年间,杨氏并入廮陶县,属冀州钜鹿国治、领。

北魏,永安二年(529)州县“析置合并”,杨氏旧域置廮遥县、县治杨氏旧城,属南钜鹿郡。

北齐,(550—577)设州废郡,廮陶县并入廮遥县,属赵郡(今赵县)。

隋代,隋文帝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开皇三年(583),廮遥复名廮陶,治杨氏城,(廮遥县名使用54年废)改属栾州。开皇十六年(596)析广阿县(今隆尧县),置大陆县,属栾州。大业三年(607),隋杨帝复将栾州改赵郡。廮陶属赵郡。

唐代,廮陶县先属赵州。武德五年(622),属栾州。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廮陶县属河北道赵州。天宝元年(742),唐王朝避“廮陶”谐音“应逃”不祥,取“安宁晋福”之意,改称宁晋,属河北道栾州(今栾城县)。史载,天宝元年,唐王朝直辖州321,边疆羁縻州800,海内晏安富庶,行者万里,不恃兵器,为唐王朝极盛时期。这一年玄宗李隆基因避讳更改州县名17个,宁晋为其中之一。

五代,(1000—1070)宁晋属赵州。

宋代,宁晋属赵州。大观三年(1109),赵州改称庆源节度,宁晋属之。宣和元年(1119),庆源节度改为河北西路庆源府,宁晋属之。

金代,天会七年(1129),庆源府复称赵州。天德三年(1151),庆源府改称沃州,宁晋属之。

元代,太宗六年(1234),属真定路永安州,太宗七年(1235)废永安州,属真定路赵州。

明代,洪武二年(1369),属直隶中书省真定路赵州。后改中书省为京师,改路为府,宁晋属京师真定府(今正定)。

清初,仍属赵州。雍正二年(1724)升赵州为直隶州,宁晋属之。嘉庆二十五年(1820)为避宣宗名讳旻宁,改宁为“寗”(音同)。

民国二年(1913),废州设道,属直隶省冀南道,“寗”字复宁。

民国3年(1914)属大名道。民国17年废道,宁晋直属河北省。民国25年属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民国26年(1937)7月,日军入侵,处无政府状态。

民国27年(1938)9月,宁晋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冀南区四专署。民国29年(1940)4月,宁晋县南部(县城南关以南)析出,置宁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十一专署。宁晋县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七专署。民国30年(1941)7月,宁晋西部与赵县接壤区同赵县、元氏县部分村庄,组建赵元宁联合县,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七专署。民国34年(1945)6月,废赵元宁县,复原辖区划。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六专署。宁南县改属冀南区四专署。民国35年(1946)7月,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十一专署。民国37年(1948)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宁晋、宁南属之。民国38年(1949)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宁南县并入宁晋县,属河北省邢台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宁晋县属邢台专区。1958年4月,改属石家庄专区,11月,新河、赵县并入宁晋县。1960年5月,改属石家庄市。1961年5月,新河、赵县析出,复属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宁晋属之。1993年7月,邢台地区并入邢台市,宁晋县改属邢台市。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