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民大医院 恩施明历史
恩施明历史
一、恩施市历史文化名人
恩施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名城。
古代,恩施是廪君的领地。春秋,恩施地属巴国。战国,属楚巫郡。封建社会,中原王朝称此为蛮夷之地,先后在此实行稽麻州郡制和土司制。其间,恩施市境在秦时属南郡;三国及晋属建平郡,名沙渠县;南北朝、后周置施州及清江郡;隋改庸州;唐为施州,后改清江郡、清华郡,又复为施州;宋、元均为施州;明为施州卫;清初因之。雍正六年(1728年)设恩施县,雍正十三年(1736年)改土归流,为施州府附廓县。中华民国初年,废府留县,直隶湖北省;旋先后隶湖北荆南道、荆宜道、施鹤道和鄂西行政区。1932年至1949年10月,是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后改第七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战期间,1938年至1945年,又为湖北省临时省会。
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翌日成立恩施县人民政府。1982年4月30日,原县城及郊区168平方公里的地方成立恩施市,实行县市分治。1984年1月,撤销恩施县,将其行政区域全部并入恩施市。
50多年以来,恩施市(县)一直是恩施专署、恩施地区行署驻地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二、恩施土家族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恩施州州域曾多次变动,固定形成于1936年。
春秋为巴子国地;战国为楚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武陵郡;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梁、北周属建平郡、天门郡、武陵郡、信陵郡、秭归郡、业州军屯郡、清江郡;
隋属巴东郡巴东县,清江郡清江县、开夷县、建始县;唐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五代先后为前、后蜀所据;
宋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许多小羁糜州;
元属归州巴东县、施州建始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先后置散毛、唐崖、金峒、龙潭、忠建、毛岭、施南等土司;
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本区为其所控制;
明属夔州建始县、归州巴东县、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南部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设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个宣抚司,9个安抚司,13个长官司,5个蛮夷长官司;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设恩施县,辖区未变,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置施南府,辖恩施县、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利川县,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县划归施州,巴东县、鹤峰州属宜昌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道存县,民国四年设荆南道,治所恩施县,辖恩施、建始、宣恩、来凤、咸丰、利川6县,民国十五年改荆南道为施鹤道,鹤峰州改县划入施鹤道,民国十七年改设鄂西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改为第十行政督察区,巴东县划入,州域始为8县之治。
民国二十五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辖区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6日恩施县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置专员公署,仍辖原8县,1955年5月12日改称湖北省恩施专员公署。
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夺权,专署陷于瘫痪,3月2日经湖北省军区党委批准,由恩施军分区成立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5月13日改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968年成立湖北省恩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废除革命委员会成立恩施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辖恩施市、巴东、建始、利川、来凤、咸丰、宣恩、鹤峰7县1市。
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县建市。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从2005年开始,州庆日定为8月19日。
三、湖北省恩施市有哪些历史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春秋时属巴国,战国时属楚巫郡。从唐代至宋代,鄂西实行羁縻州县制,从元代至雍正十三年,鄂西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十三年,鄂西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司制为流官制,设立施南府,辖六县。民国成立后,废除施南府,各县直属于省。民国4年,属荆州道。民国15年,改为施鹤道,辖七县。民国17年,改为鄂西行政区。民国21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下辖八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湖北省政府迁入恩施。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恩施专署,辖八县。1983年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4日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49年设恩施专区,专署驻恩施县。辖恩施、建始、巴东、鹤峰、宣恩、来凤、咸丰、利川等8县。 1970年恩施专区改称恩施地区,地区驻恩施县。辖恩施、建始、巴东、鹤峰、宣恩、来凤、咸丰、利川等8县。 1979年撤销来凤县,设立来凤土家族自治县。恩施地区辖7县、1自治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1979)史为乐编)
1981年11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恩施市,以恩施县城关镇为其行政区域。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设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撤销鹤峰土家族自治县,设立鹤峰县。撤销来凤土家族自治县,设立来凤县。撤销恩施县,将恩施县的行政区域并入恩施市。12月1日自治州正式成立。
1986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利川县,设立利川市。
1993年4月4日,国务院(国函[1993]36号)批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001年与我国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及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起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
2001年,全州原设11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撤并25个,现变更为88个;原乡镇管辖的483个管理区,撤销451个,保留34个(其中新设2个管理区)。
2004年底,全州辖5个街道、37个镇、46个乡,个居委会、个村委会。2003年恩施州行政区划表
四、恩施市历史文化名人
恩施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名城。
古代,恩施是廪君的领地。春秋,恩施地属巴国。
战国,属楚巫郡。封建社会,中原王朝称此为蛮夷之地,先后在此实行稽麻州郡制和土司制。
其间,恩施市境在秦时属南郡;三国及晋属建平郡,名沙渠县;南北朝、后周置施州及清江郡;隋改庸州;唐为施州,后改清江郡、清华郡,又复为施州;宋、元均为施州;明为施州卫;清初因之。雍正六年(1728年)设恩施县,雍正十三年(1736年)改土归流,为施州府附廓县。
中华民国初年,废府留县,直隶湖北省;旋先后隶湖北荆南道、荆宜道、施鹤道和鄂西行政区。1932年至1949年10月,是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后改第七区)专员公署驻地。
抗战期间,1938年至1945年,又为湖北省临时省会。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翌日成立恩施县人民政府。
1982年4月30日,原县城及郊区168平方公里的地方成立恩施市,实行县市分治。1984年1月,撤销恩施县,将其行政区域全部并入恩施市。
50多年以来,恩施市(县)一直是恩施专署、恩施地区行署驻地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五、恩施的历史谁知道
古代,恩施是廪君的领地。春秋,恩施地属巴国。战国,属楚巫郡。封建社会,中原王朝称此为蛮夷之地,先后在此实行稽麻州郡制和土司制。其间,恩施市境在秦时属南郡;三国及晋属建平郡,名沙渠县;南北朝、后周置施州及清江郡;隋改庸州;唐为施州,后改清江郡、清华郡,又复为施州;宋、元均为施州;明为施州卫;清初因之。雍正六年(1728年)设恩施县,雍正十三年(1736年)改土归流,为施州府附廓县。中华民国初年,废府留县,直隶湖北省;旋先后隶湖北荆南道、荆宜道、施鹤道和鄂西行政区。1932年至1949年10月,是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后改第七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战期间,1938年至1945年,又为湖北省临时省会。

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翌日成立恩施县人民政府。1982年4月30日,原县城及郊区168平方公里的地方成立恩施市,实行县市分治。1984年1月,撤销恩施县,将其行政区域全部并入恩施市。
50多年以来,恩施市(县)一直是恩施专署、恩施地区行署驻地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六、恩施土家族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是恩施人不?可以去博物馆看看,有详细的讲解,我记不清楚了,就引用另外网友的回答,不过在恩施起源中有两点很重要,一个是当时的领导人物,好像叫廪君?额。似乎是的;另一个就是清江了,母亲河啊~
下为网友 zhxr63的答案:
土家族自称“毕孜长”,意为本地人。历史上土家族称谓不统一。1956年我国国务院批准土家族为单一民族,统称为土家族。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有多种说法。潘光旦教授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提出土家族为古代巴人之后。此外,有古羌人之后说;有古濮人为主体,融合巴人、汉人说;有湘西土著、古代巴人、江西汉人融合说;还有人认为土家人是古代乌蛮的一支、土著、古代巴人融合而形成。إ
巴人活动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殷墟的甲骨文,先秦史籍诸如《春秋左氏传》、《山海经》中也有关于巴人的记载。到西周时期,巴人已经建立了称雄西南的奴隶制政权巴国,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疆域“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盛极一时。后来在秦楚巴蜀诸国的军事角逐中,巴国势力逐渐削弱。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在被楚占据的巴人故地设置郡县。史书中将生活在这里的巴人后裔称为“廪君苗裔”、“板楯蛮”、“武陵蛮”、“五溪蛮”、“西阳蛮”、“建平蛮”等。
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土家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元代土司制度建立起来,土家地区进入封建领主经济社会。这一时期史籍中的“土”、“土兵”、“土人”、“土丁”、“土蛮”都是为区别苗族、汉族而出现的称谓。
清雍正年间(1727—1735)在土家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由中央王朝直接派流官来统治。改土归流加强了封建统治,强化了中央集权,也促使土家族地区的地主经济迅速发展,土汉交流在这之后更加频繁。为与外来汉人即“客家”和毗邻的苗族(苗家)相区别,人们自称土家。
鸦片战争后土家族地区也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土家族在历史上曾多次组织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土家族人民为创建和保卫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
七、恩施土家族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
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
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
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土家族大姓主要有田、向、覃、彭、冉、李、杨、刘、王、陈、赵、黄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了五次调查,于1956年10月,确定了土家族的民族成分。1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电告湖南省委和湖北、四川、贵州省委统战部,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随着土家族的被确认,土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享受到了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根据湘西地区土家族、苗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杂居局面,以及土家、苗族人民的意愿,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经国务院批准,于1957年9月20日把原湘西苗族自治州(1952年建立)改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后,鄂西南、渝东南、黔东北的土家族人民不断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
八、恩施有哪些历史人物
秦家柱
秦家柱(1911―1937)恩施土家族人,字汉生。湖北咸丰人。其父秦国镛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曾任陆军部参事和航空学校校长,组建成我国最早的一支飞行队。九·一八”事变后,正在交通大学念书的秦家柱决心投笔从戎,抗日救国。于是,19岁的秦家柱离开交大,考入南京中央航空学校机械科,毕业后又进入飞行科深造。1935年毕业,留校任教官。1936年调洛阳空军第十七队服役。
雷世兴
武举。十六年出守宜昌卫昌武县就职。十九年荣升千总。道光二十一年(公元 1841年)随靖逆将军奕山至广东。鸦片战争爆发,率部参加林则徐等领导的抗英杀夷斗争,立下赫赫战功,受到朝廷嘉奖,并赐给“宝马刀”一把。
陈连升
陈连升(1775-1841),土家族,湖北鹤峰人,寄居恩施。行伍出身。在近代中国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中, 陈连升是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座落于恩施市硒都广场上的陈连升铜像旁,新树了一块介绍其生平的大理石碑。记者发现,石碑上的介绍竟有两处错误:将陈连升任施南协把总时间1808年错为1880年;逝世时间1841年也错为1840年。
田九霄
在16世纪中叶,日本这一个岛国能够严重威胁明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安全,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的。合乎逻辑的倒是明朝的士兵应该超海进攻日本。因为当时的日本不仅地狭人稀,而且几十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内战频仍,法律和纪纲可谓荡然无存。本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被一个极有组织的文官集团所统治,中央指挥地方如身之使臂,极少发生抗命的事情。同时我们这个帝国在名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人数多达200万。如此庞大的国家让一个日本搞的筋疲力尽,原因何在?
九、土家族历史简介
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
土家族是五胡与武陵山区的原住民百越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以五胡中的羌氐为主导,掺杂阿尔泰、百越文化元素的混血民族,在唐朝后期基本成型。土家族属于藏缅民族,历史上封建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后,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1957年1月3日中央统战部代表中共中央发出文件,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少数偏远聚居地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
本民族无文字,现使用解放后的拉丁土家文;通用汉文。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