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曹彦生民俗博物馆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火烧 2022-06-19 09:46:19 1048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位于南京市中山南路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46号,即甘熙宅第,总占地面积14060平方米。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曹彦生民俗博物馆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位于南京市中山南路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46号,即甘熙宅第,总占地面积14060平方米。

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

发展历史

1982年,南京市文物部门在全市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了“甘熙故居”,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甘家大院”这片古建筑群,并定为市级文保单位。

1986年,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南京传统民居,文物部门开始在甘熙故居内筹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1986年,筹建市民俗博物馆,将南捕厅19号前后三进及西偏院(一主一辅)的居民搬迁并修缮。

1992年,南捕厅19号部分建筑得以修复, 11月18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1995年,江苏省政府列甘熙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被市委、市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2年,南捕厅三组建筑经过一年的闭馆维修后,重新开放甘熙故居,“甘家大院”的俗称开始在民间口耳相传。

2006年,甘熙故居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名为“甘熙宅第”。

同年,甘熙宅第后期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正式启动。

2007年,除原来的南捕厅建筑,文物部门又修复了大板巷42、46号古建筑,复建了津逮楼和“小园”,增建了“小园”的长廊和水榭,并在保护范围内保留、修复了一栋优秀的民国建筑——听秋阁。

2007年,6月18日,甘熙宅第完整重现了历史原貌。

2010年1月,为了全方位地展示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市文广新局决定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增设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立全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