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朝东林党是好是坏 明朝东林党人的异类汪文言:汪文言是怎么样的人?

火烧 2021-06-20 03:58:38 1076
明朝东林党人的异类汪文言:汪文言是怎么样的人? 东林党人成百上千,大名鼎鼎者也有几十位,为什么给我影响最深的人物中,他仅次于顾宪成、杨涟能排到第三位?事实上《明朝那些事儿》里关于汪兄的记述并不多,而在

明朝东林党人的异类汪文言:汪文言是怎么样的人?  

东林党人成百上千,大名鼎鼎者也有几十位,为什么给我影响最深的人物中,他仅次于顾宪成、杨涟能排到第三位?

事实上《明朝那些事儿》里关于汪兄的记述并不多,而在正史里则更少,拿当年明月先生的话说:史书里关于这位仁兄的描述都只是只言片语,为了查这位仁兄的生平,着实让我吃了苦头。

然而,就是这些只言片语的记载,却透露出汪文言是东林党里的干将,一个在残酷党争中,击败其他党派的关键人物。

但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物,为什么史书如此轻视他的存在?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有点儿异类。

几百年来,东林党人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帮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性格执拗,同恶势力斗争绝不妥协,为了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读书人或士大夫。

一句话,读书人是东林党的标致形象。

然而汪兄却没读过几年书,他即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甚至连秀才都不是,因为他从没进过考场,更没当过官儿。

这在八股取士的明朝,他只能是个百姓。

但这位汪兄显然不是百姓中的良民,他是个混混儿,而且是相当能混的混混。

他的职业是:吏。

说准确些,就是监狱里的看守。

明朝官员的编制是很少的,按规定,一个县吃皇粮的官员不过几人,靠这几人管理一个县,累死他们也管理不了,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特殊人群——吏。

他们这些人不属于国家公务员,没有官职,工资由地方解决,职务就是帮官员跑腿办事儿。

没官职、没固定工资,只办事儿,有人愿意干吗?

你要这么想就说明你没在社会混过。

从古到今,就是说只到现在,仍有一些没任何官职却能量极大的人存在,比如说黄金荣、杜月笙。他们能办许多官员都办不了的事儿——拿不到桌面上说儿的事儿。

对,明朝许多地方的吏都非常厉害,厉害到县太爷那些朝廷派下的命官都拿他们没着儿。

我没说错,因为县太爷等官员都是上级派来的,没有根基,也没班底。而这些吏都是地头蛇,熟悉业务,擅长贪污受贿、结党营私、黑吃黑、阳奉阴违。

如果你对吏这个职业的能量还不了解,我说一个人你一定知道,他便是及时雨宋江。一个小吏,却名满天下,天下英雄无不以结识宋江而自豪,终于坐上了梁山泊头把交椅。

宋江有什么能耐?他文不如吴用,武不如武松,出身不如柴进,他凭什么坐上头把交椅?

就一个字:混。

靠仗义疏财混得好名声,结交无数朋友。

其实,宋江的名声是施耐庵老先生捧的。

论混的本领和在历史上的影响,宋江要比汪文言这位老兄差的远。

汪兄不被世人所知,只是差了一个公平宣扬他的文人。

对,汪兄就是一个超级混混儿,一个最狡猾、最会来事儿、能力相当强的小吏。

他绝不是个正直的人,小吏那些不光彩的勾当也没少干。但他跟一般混混不同的地方是:他经常仗义疏财,接济朋友。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只要是走投无路,他能帮都帮人一把。于是江湖朋友纷纷前来蹭饭,一时间宾客盈门,办事能力越来越强,强到一些知县办不了的事儿都要倚仗他。

但无论他名声多大,他始终是县衙一个小人物,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一个叫于玉立的人。

于玉立,时任刑部员外郎,一个职位不高却想法挺多的官员。他经常串门拉关系,却成效不大,朝廷毕竟和江湖不一样,还是要讲道统的,那些沽名钓誉的勾当没有那么大市场。

于玉立听说汪文言以擅长拉关系而闻名时,便将他招致麾下,为他打探消息,疏通关系。

汪先生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准备在京城大展拳脚。

明朝东林党是好是坏 明朝东林党人的异类汪文言:汪文言是怎么样的人?

几个月下来,汪兄发现凭自己在县里的那套,在京城根本混不开。

尽管朝中党争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各党派——包括东林党都没人答理这位汪兄。原因很简单,我们斗的再狠,但好歹都是读书人,你汪兄算干什么的?一个小混混!

谁会自降身份结交你这样社会底层的人?

当然,除了出身比他更低的人才会看得起他。

什么人比汪兄的出身更低?

朝中是肯定没有了,但皇宫内有。

聪明的读者一看到这儿就知道什么样人的会结纳汪兄这样的小吏。

没错,你们猜的没错,是太监。

但欣赏他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太监,是一个相当有实力的太监——王安。

对于王安,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东林党人的支持者,在光宗和熹宗两位皇帝继位斗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曾是魏忠贤的领导。

应该说能结识王安这样的实权派人物,完全是汪兄锲而不舍的努力结果。

在朝廷内受尽白眼的汪兄毫不气馁,可见他还是具备东林党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韧劲儿。他先是花钱捐了个监生,又四处行贿,上下打点混进太学,跟六部官员都混了个脸熟。

当汪兄认识王安时,万历同志的身体还很好,我们的王公公还是没人搭理的小角色,但汪先生不这么看,鞍前马后地为他办事,还经常贿赂他。

事实证明:汪兄有眼光。

当杨涟密找王安,通报万历将驾崩的消息时,还有第三人在场,这人就是——汪文言。

汪文言用自己混江湖几十年的经验劝王安:听杨涟的话,立即入宫。

王安这才下定决心,带朱常洛进宫,演出了明史上最惊心动魄的皇帝继位场景。

经过这件事,不仅加深了王安对汪兄的信任,也使东林党人认识到这个混混儿的实力。于是杨涟、周嘉谟、左光斗等人都和汪文言拉上了关系。

傻子都能看出东林党人即将发达,何况老江湖汪文言?

所以双方一拍即合,汪文言正式加入东林党阵营。

正是因为汪文言的加入,使东林党实力大增,改变了党争激烈却胶着不下的局面。

事实上,汪文言一踏入政治中枢时,才发现局势远不像他想的那么乐观,东林党人并没有取得党争的绝对优势。

虽说光宗是东林党人力挺上去的,但当时的首辅是浙党方从哲,浙党党羽遍布朝野。而且齐党和楚党也不简单,看着东林党势力渐强,三党不自觉形成联盟,分工合作,极不好惹。

东林党明争暗斗了几次,都没把三党搞定。

一帮知识分子之间的内斗,只会打嘴仗,是专业的吵架选手。他们斗的虽然激烈,但大家都是读书人,性格耿直,文人相轻,但全是嘴皮子功夫,顶多把某某人吵回家而且认一个死理儿: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哪里有政治家的手腕。

汪文言是个有手腕的人物,他的出场改变了这种相对的均衡。

在汪文言没上场之前,党争是知识分子之间的争斗。他们斗的虽然激烈,但大家都是读书人,性格耿直,文人相轻,见面就是一顿吵架,认着一个死理儿: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实际上他们除了派系不同,都是一类人,因此斗的不相上下。

显然汪文言跟他们不是一路人,他一登场,东林党人的策略就改变了。

在汪兄的眼里,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朋友和敌人在利益面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很有意思,汪兄的世界观在今天,都可以拿到国际政坛来说事儿。

当今很多在世界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也都奉行这样的政策。

可惜的是这位汪兄不是东林党人的领袖,不能左右东林党的方向,否则哪里轮到魏忠贤飞扬跋扈。

汪文言充其量只是东林党一名骨干而已,一名只能在幕后策划而走不到前台的骨干,原因便是他的出身。

他的策略是遇到敌人,先让他们自己绊一跤。他很快找到这块绊脚石,便是东林党人——梅之焕。

梅之焕是东林党人,是因为他的德行和东林党人对路,是个正直、强硬的知识分子。东厂坑人,他骂东厂;首辅沈一贯结党,他就骂沈一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点情面不留,标准的东林党人。

梅之焕的一个身份是东林党人,但他还有一个身份。他是湖北麻城人,跟楚党渊源颇深,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正是汪文言需要的。

机会来自于一个非常无聊的事件。

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已经死去多年,但朝中仍有人提议要把这位大人的骨头拉出来修理一顿,由此事可以看出朝中的一些官员气度是多么的狭小,而且无聊之透顶。但这却是一些知识分子的通病。

不巧的是提议之人是浙党。

无论浙党提什么建议,东林党人肯定反对。一直以来,三党的提议是什么并不重要,但只要是三党提的,东林党人就坚决反对。

以梅之焕的性格,当然不甘落后,而且出言就挑衅:如果张大人还活着,你们这些无耻之徒敢这样吗?

话音刚落,就有人上书支持,但出乎意料的是,支持梅之焕的非东林党人,而是楚党领袖官应震。

之所以支持梅之焕,除了他们是老乡,关系不错,还有一个原因是:张居正也是湖广人。

还有一个史书上无法考证的原因:官应震也被汪文言拉拢了。

至此铁板一块的三党被搞垮,内斗开始,这一切都是汪文言老兄策划的。

所以东林党前台那些辉煌的人物如杨涟、赵南星、左光斗等人背后,是一个沉默的男人,一个沉默却有力量的男人。

虽然汪文言的做法拿不到台面上,可能有些道学家还会斥责他行径无耻,但他的做法却是最有效的。

政治和道德大多数时候是貌合神离的,很多无耻的行径都披着道德的外衣,真实动机却是无比的肮脏和血腥。

比如使中国陷入无底深渊的鸦片战争,英国却是打着保障自由贸易的口号;比如说绞死萨达姆的伊拉克战争,美国的口号是要清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比如日本的侵华战争,却是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比如说利比亚战争……

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政治斗争从来就是肮脏和残酷的,只有那些口头仁义手段毒辣的人物才能有所气候。像杨涟这样的直肠子,不知变通,不知笼络人心,不知使用手腕的耿直性格,大多以悲剧收场。

东林党人就不提了,岳飞结局好吗?徐达结局好吗?ph结局好吗?这样的例子太多,因为政治讲的就是桌上振振有辞,桌下利益至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