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冯玉祥 河套地區號稱「塞上江南」,傅作義在此駐軍,為何頓頓黑豆雜糧

火烧 2021-08-17 17:20:24 1040
河套地區號稱「塞上江南」,傅作義在此駐軍,為何頓頓黑豆雜糧 俗話說「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其中「一套」即河套地區,指的是黃河中游「幾」字彎及附近區域,包括依託狼山、大青山、賀蘭山形成的後套、前套、西套
冯玉祥 河套地區號稱「塞上江南」,傅作義在此駐軍,為何頓頓黑豆雜糧

河套地區號稱「塞上江南」,傅作義在此駐軍,為何頓頓黑豆雜糧  

俗話說「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其中「一套」即河套地區,指的是黃河中游「幾」字彎及附近區域,包括依託狼山、大青山、賀蘭山形成的後套、前套、西套三個平原,以及關中以北的鄂爾多斯高原。
其中,黃河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雖然面積廣闊,但土壤沙化嚴重、水源缺乏,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反倒是黃河以北的後套、前套平原,由於附近的高大山脈阻隔了蒙古高原吹來的風沙,黃河幾千年來又頻繁遷移河道,不斷沖刷淤積,使得這裡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宜農宜牧。
傅作義部隊在後套平原吃了1年半的黑豆
1938年12月,晉綏軍第35軍軍長傅作義被任命為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從此擺脫了閻錫山第二戰區的控制,率部北上綏遠。1939年12月,傅作義部隊從晉西北的保德、河曲、偏關三縣來到了綏遠西部的後套地區。這裡枕狼山、面黃河,地勢廣闊平坦,物產豐富,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
但傅部官兵卻依然長期面臨缺糧窘境,連續1年半的時間裡,官兵幾乎每餐都要搭配雜糧和飼料作主食,飯碗里幾乎從來沒有斷過黑豆。即便如此品質低劣的軍糧,當1939年冬天至次年春天,第35軍在包頭、綏西、五原等地與日偽軍激戰時,依然無法保障供應。甚至傅作義部隊的軍需官們要外出辦事,都自帶乾糧、啃冷餅子,連到路邊麵館吃碗面都不捨得。
當地民眾願意支持抗戰,只是實在太窮
缺糧並不是因為當地民眾不支持,相反,由於第35軍等部隊紀律嚴明、又是聞名全國的抗戰勁旅,因此老百姓甘心節衣縮食來供應軍糧,但問題在於當地民眾人數太少。1939年,綏西6個縣僅有「人口26萬,其中農業人口17萬」,由於人口有限,後套平原的17萬頃可耕地中,開墾的土地僅4萬多頃,只是當地可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
另一方面,當地民眾普遍生活貧苦,基本都在半飢半飽的狀態下勉強求生。清朝末年,由於連續的天災人禍,鄰近的山西、陝西、河北、山東等省區災民,陸續逃亡到後套平原謀生。1902年,清政府在此成立墾務局,向災民們出租土地,當地的大地主、富商王同春、楊錦秀、李干臣等人見有利可圖,立即通過賄賂等手段獲得了大批土地。
傅作義決定對地主豪紳下手,要糧食
此後,由於土地的不斷兼并,後套平原90%的土地集中到了豪紳地主階層手中,其中,僅王、楊、李3家就佔了將近一半,他們「佔有三、四千頃的膏腴之地,把存糧埋藏在地窖里,然後跑到包頭和日佔區,致使傅作義部隊到處都找不到糧食,景況非常窘迫。」
為了扭轉的缺糧局面,從1940年春五原大捷之後,傅作義就積極在後套平原扶植自耕農,組織成立了土地整理機構,並從共產黨陝甘寧邊區的陝北公學和抗日軍政大學請來學員,認真貫徹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以求「地盡其利」。
通過沒收漢奸和豪紳土地,後套軍民實現糧食自給
隨後,傅作義利用自己兼任的綏遠省政府主席職務,頻頻頒布法令,沒收漢奸土地財產,並將地主豪紳手中未依合法手續取得的土地,一律沒收。先後沒收和整理出土地363萬畝,分給13000多戶自耕農耕作;令將81萬畝公田分給1萬5千餘戶貧僱農、退伍官兵及抗戰軍人家屬,使其成為新的自耕農。同時,對於一般地主,將地租限制在每畝收成的37.5%,最大限度保障僱農、佃農的利益。
經過不懈的努力,後套地區民眾的抗日和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不但可以負擔當地10萬駐軍的軍糧和上萬匹戰馬駱駝,還有足夠的餘糧去換取布匹雜貨,確保抗戰的長期持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