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东关中 陕西华山耸峙关中,照临西土

火烧 2022-12-17 19:11:59 1062
陕西华山耸峙关中,照临西土 华山,崛起于黄河、渭水之滨,北临平原,南接重峦,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意识中,也是崇高无极、坚毅昂扬的精神象征,因而有“民族之魂”的美誉。早在原始社会,华山就是原始先民祭祀的

陕西华山耸峙关中,照临西土  

关东关中 陕西华山耸峙关中,照临西土

华山,崛起于黄河、渭水之滨,北临平原,南接重峦,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意识中,也是崇高无极、坚毅昂扬的精神象征,因而有“民族之魂”的美誉。早在原始社会,华山就是原始先民祭祀的神山,华山脚下的“横阵”“龙窝”等地迄今仍存留着仰韶时期原始先民活动的遗迹,传说中华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尧舜都曾祭祀华山。夏商周三代对华山“一岁三祷”。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秦晋诸侯国为争夺华山的祭祀权,常诉诸武力。华山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可想而知。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把华山列为国家级祭祀的名山。从此,华山便成了集神权与皇权于一身的象征物。汉武帝时,华山又成了闻名遐尔的仙山。汉宣帝时确立了五岳祭祀制度。这项制度,为历代王朝所尊奉,延续了2000多年,一直到清末。其中,汉武帝、北周武帝、唐高祖、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光绪皇帝等,曾以帝王之尊驾临华山,祭祀膜拜。明太祖朱元璋虽未亲临,但连做梦也想登览华山,写有《梦游西岳文》。而今,华山虽然失去了国家祭祀的殊荣,但是每年三月三的民间朝山活动,依然热烈火爆。

华山挑山工千百年来存在的华山挑山工,永远是华山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他们是一群以背货物上山来谋生的本地农民,年龄从20岁到60岁不等,他们身上的物资多半是山上商店的商品或者施工所用的建材。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说:“五岳如五经,华则《春秋》也。”的确,在华山存留着大量的体现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珍贵文物。华山脚下,已经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唐等文化遗址24处,庄园别墅遗址14处,墓葬22处。其中横阵、西关村等地地原始社会遗址,与举世闻名的西安半坡遗址有同等重要的历史价值。魏长城遗址及遗址上保存完好的春秋战国遗址,比秦长城早145年。从华山山麓到封顶,遍布宋元以来的摩崖石刻,共计570余处,并有东汉以来的碑刻遗存300余方,其中东汉延熹八年(165)刊石的《西岳华山庙碑》,有“汉隶第一品”的美誉。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竖立的《西岳太华山碑铭》,高50尺,是全国最高大的石碑。华山是久负盛名的道教圣地,有名列道家十大洞天的第四洞天“太极总仙洞天”,有全国闻名的道观玉泉院、镇岳宫、东岳庙等。从文化意识方面来说,华山是中国道教的萌生地之一,早在东汉末年,就有方士在华山隐居学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山教团为推进北方道教的发展发挥了纽带作用。而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新老“华山派”和“龙门派”相继涌现,钟离权、吕洞宾、陈抟等人在华山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全真派的王重阳、马丹阳、丘处机等高道及其门徒都对华山道教的发展付出过辛劳。

华山西岳庙“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的道路更是中国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据文献记载,在秦昭王时期,古人就已经开始了攀登华山顶峰的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开辟了从华山峪登华山绝顶的道路。隋唐时期,主要险道有了部分石窝的开凿和石梯磴道的修砌,宋、金、元、明、清屡有修建。这条登山道长约20千米,穿行于山体峭直如削的悬崖绝壁上。其中的千尺幢、百尺峡、苍龙岭、上天梯,古时登山者必须身贴悬崖,脚踩石窝,下临万丈深渊。长空栈道、鹞子翻身三面临空,一面绝壁,凿孔插木架磴,宽约尺余,惊险异常。华山古道与华山山体珠联璧合,雄浑一体,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不畏艰险的伟大创造力。

道教(14)祭祀(2)华山(4)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