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到华容 鄂州華容丁橋呂
鄂州華容丁橋呂

在武黃高速公路建成之前,從鄂州至武昌走316國道,必經華容丁橋。丁橋是公路邊一個以姓呂為主體的大土彎子。華容區姓呂的土彎子很多,如江莊呂、何莊呂、老屋呂、新屋呂、高上呂、花林呂、施呂、宋呂、呂家畈等等,大部分都是從丁橋分出的。甚至梁子湖區沙嘴村呂土彎和鄂城區小橋村呂咀,都是丁橋呂氏的後裔。
說起丁橋呂,歷史可不簡單。據說丁橋呂的一世祖雲凌公(又名五十),原籍河南新安,南宋時在吉安府為官,遂落籍於江西吉水縣。五十公三傳至成一公,正值元末亂世,為躲避戰爭,成一公經由鄱陽縣瓦屑壩轉運站,遷居湖廣武昌縣永福鄉華容驛旁邊的丁橋鋪青桂裡(即今華容鎮丁橋村),一度以砍柴為生。成一公自著的詩句“何物樵者翁,雲是遷徙子”,“豫章歷數傳,無端乾戈起”,“脫卻虎狼城,輒睹平明市”,“丁橋任所基,築室若故址”,是這段經歷的真實記錄。劫後餘生,呂氏在丁橋相延數傳,戶丁零落,人文漸墜。一直到明朝初年,四傳至鬱宣公,這種局面才得以改觀。
呂鬱宣是丁橋呂氏家族中興的功臣。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及十四年(公元1381年),他承辦軍差有功,朝廷授予其中憲大夫(正四品)的榮銜。呂鬱宣生有6個兒子,分別叫做旺、春、英、隆、森、美,這就是今天丁橋呂氏六分的由來。呂氏六兄弟繼承父業,都給明朝官府當差,此後,“各田爾田,各宅爾宅,星羅棋置”,開枝散葉,人丁漸旺。《呂氏宗譜》上說,從此“家業勃興,人文蔚起”,並不算過譽。
明朝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秋天,雲南按察使、武昌縣(即今鄂州)人孟廷柯路過丁橋鋪,呂氏六兄弟熱情款待了他。孟撰文寫道:“登其堂,三墳五典,四壁琳琅;見其後,六轡馳騁,鸞和協奏。”雖然有溢美的成分,但也可以從中想到呂家當時的繁盛。《(光緒)武昌縣志·人物卷》“文苑”部收錄呂大建、呂大夔、呂師端、呂希誨、呂大章、呂敬傳、呂鳳宣,“仕跡”部收錄呂璜,“義行”部收錄呂基有,“耆壽”部收錄呂蕘,一共10人,都是丁橋呂氏後裔。另“列女”部還收錄呂氏婦女數人。可見明清時代丁橋呂的確是文風鼎盛,人才輩出。
新中國成立尤其改革開放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丁橋呂欣逢盛世,駛上了日新月異、健康發展的快車道,很多村民都過上了殷實富裕的生活,土彎裡的樓房鱗次櫛比,小汽車也開始駛入農家。村民的文化素質普遍提高,大高職生比比皆是,碩士、博士大有人在,出國留學者偶亦有之。
小資料:丁橋呂,屬華容區華容鎮丁橋村。除外遷人口外,現仍有3300戶、120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