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案 明朝一桩案件,没人敢将其拍成作品更没人敢出演,它有何特别?

火烧 2022-11-04 06:26:56 1072
明朝一桩案件,没人敢将其拍成作品更没人敢出演,它有何特别? 现如今很多作品当中所涉及到的事件也确实是真正的历史上所发生过而后经过改编播出的。不过有一宗案件,发生于明朝,却是没有一位导演敢将其影视化或者

明朝一桩案件,没人敢将其拍成作品更没人敢出演,它有何特别?  

现如今很多作品当中所涉及到的事件也确实是真正的历史上所发生过而后经过改编播出的。不过有一宗案件,发生于明朝,却是没有一位导演敢将其影视化或者是演员出演相关的作品。那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妖书案”。不知道多少的亡灵随着这桩案件沉淀在历史当中,牵连到的人十分广泛。那么它究竟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呢?

事情发生在明神宗统治天下江山的时候。当时明神宗去向自己的母后也就是慈圣太后请安,结果偶然碰到一个有几分姿色的宫女王氏,接着就宠幸了该女子。结果没想到王氏因为这一次有了身孕。而且在皇上还不知情的情况下,太后先得知了这件事。众所周知,慈圣太后当初也是从一个小小的宫女一路走过来的,因此感同身受,十分照顾王氏,并将此事告诉了明神宗。

没成想皇帝竟然表示自己从来没有临幸过该宫女。原因可想而知。他顾及王氏低贱的身份,觉得此项举动有失皇家颜面。只不过古时候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是专门有人负责记录的,太后稍加询问便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并以自己年纪大却还没有孙子为由劝告皇上,倘若王氏能诞下皇子,那么她的身份自然跟着高贵起来。皇帝无力反驳,最终封王氏为“王恭妃”。王氏最后也真的生下了皇子,就是历史上的朱常洛。

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案 明朝一桩案件,没人敢将其拍成作品更没人敢出演,它有何特别?

虽说母凭子贵,但是王氏也并没有因为生下皇子就得到了皇上的宠爱,也没有因此被晋封为贵妃。而当时最受明神宗喜欢的是郑妃。郑妃也给明神宗生了一个儿子,就是三儿子朱常洵。明神宗对郑妃可以说是纵容,什么都听她的,到最后甚至连朝堂之事也让她插手。皇上被迷了心窍,朝廷当中的大臣自然会看不下去,也担心皇上会立朱常洵为太子,到时候郑妃更为嚣张,于是主张立大皇子为太子。

明神宗面对大臣和郑妃的两面夹击,选择了不断延后立太子的时间这样折中的办法。而恰好在局势混乱的情况下,又发生了一件怪异之事。当时有一个名为吕坤的人写了一本关于赞扬评论等贞烈女子的故事总和。没想到偶然之下被郑妃看到了这本书,于是她让人重写编写了这本书,里面增添了十二个女子,最后一个是她本人,另外还附加了几幅图画。于是当初的书就有了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版本。不过在民间流传之后,大家均认为这两版都是有吕坤所著。

之后吕坤上奏请求减少赋税,结果被当时拥护朱常洛为太子的吏官戴士衡弹劾,表示他曾经写书讨好郑贵妃,勾结官吏。而吕坤自然为自己澄清,说第二个版本并非他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后又有一个名号为“燕山朱东吉”写了一篇文章《忧危竑议》,内容大概是吕坤的奏书内容表面之意是关心百姓,但他实际上是在暗示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指正他结党营私,祸乱朝纲。

明神宗知晓后因为涉及到立太子,便对外宣称那本书的第二个版本是自己赐给郑贵妃的。皇帝发话,大臣们也不好说些什么。只不过郑贵妃的伯父郑承恩猜测当初《忧危竑议》这篇文章是由想要大皇子当太子,并且上书对郑贵妃表示不满的戴士衡和全椒的地方官樊玉衡所著。并且当时的大学士张位也对他们郑家势力的发展早造成了阻碍,郑承恩想要借这个机会将其除掉。

于是郑承恩向皇上举报当初弹劾吕坤的文章的主谋是戴士衡,樊玉衡和张位主使的。明神宗听了以后盛怒之下以结党营私,干涉立太子之事,扰乱超纲等罪名将戴士衡和樊玉衡流放,而张位因此成为了普通百姓。而吕坤早早便告老还乡,躲过一劫。戴士衡晚年却一直在等皇上赦免他,最终遗憾死去。

本来是明神宗不经意间宠幸了一位宫女的小事,结果到最后演变成了朝堂纷争,还有立储君的大事,牵扯甚广,而且还白白葬送了好几条无辜的生命,伴随着献血,最终化为了尘埃,令人惋惜。可见古时候的皇权地位的争夺有多么的残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