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分别是 从传播学角度理解“媒介印象”在受众媒介选择中的作用
从传播学角度理解“媒介印象”在受众媒介选择中的作用
当今社会,受众通过媒介来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以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这便有了一个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过程:1) 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
2) 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 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即身边必须要有电视机或报纸一类的物质条件。
其二是媒介印象;即人们对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
3) 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 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5) 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的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面对不同的情况,受众当然也就知道作出相应的转变。
受众的角色转变,对其选择怎样的媒介至关重要的作用。
戴维.莫利在《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一书中指出: “„„一个人在不同语境下以不同的方式解读同样的素材,也可能就不同的主题做出不同的解读„„。”其实不仅是这样,语境的不同对于受众选择媒介的类型、对于受众对媒介内容的反应也会有所影响。
我们可以把这里的不同语境理解为角色的转变,在受众研究的历史上,在受众对媒介的接触行为的研究中,已经强调了对受众角色的研究,我想把受众角色分为两类: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
家庭角色指个人面对家庭环境及人的时候的角色定位;社会角色指个人所要面对的是家庭以外的环境及人的时候的角色定位。
以电视为例,不同的角色扮演导致不同的角色目的,会影响观众要不要看、看什么、如何看及看到了什么。
从角色转换的观点看,个人的角色转变,也就是个人所面对的人和语境的变化会改变其选择媒介的行为。
除了角色,影响因素还有很多。
例如,当代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支出花在购买信息上。
再如,不同的受传者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不同选择。
受教育程度、性别,爱好,年龄和经济状况是影响受传者选择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更为重要而且最为普遍的方面,那就是——受众的心理。
(1)求近心理:是指观众在接受新闻传播时,对于那些与自身现实状态比较接近的节目内容所表现出的“认同”的心理趋向。
受众在接受信息时,通常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受众对于发生在空间距离较近的新闻事件反应敏感,有明显的兴趣。
第二,受众对新闻报道中的观点产生认同或有相近的看法时,就会产生共鸣,容易接受。
第三,传播者在传播新闻时与受众从感情上形成一种亲近友好的状态,在心理和谐的状态下,受众很容易接受新闻信息。
因此为了迎合受众的求近心理,于是,新闻就走向了活泼轻松与娱乐。
(2)求新心理:即受众对于有新意的新闻信息的心理指向。
富有新意的东西最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理所致。
受众的求新心理,在传受中体现在两个方面:新闻传播的内容新和新闻报道的手法新。
(3)求真心理:是指受众对真实可信报道的心理指向。
观众之所以看电视,他们就是想从中得到可靠信息,以便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事件报道得越具体,越真实可信,越能获得观众的喜爱。
(4)求趣心理:是指人们对于趣味性事物的心理指向。
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对于有趣的事实,常常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受众的求趣心理及其满足,在于传播者认识趣味,表现趣味,而受众则在于认同趣味,欣赏趣味。
这样,又为了迎合受众的求趣心理,一些媒体不是侧重于分析和通报事态的发展、阐述事件的影响,而是从可读性和好看性上加大对事件“故事性”层面上的报道。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实现硬新闻软着陆发展到极致,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5)求美心理:是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理指向。
人们在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的过程中,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产生愉悦之感。
美的事物往往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传播过程中,它表现为受众对新闻内容真实的美和新闻表现形式美的一种崇尚和主动去接受的心理。
因此,时尚的娱乐新闻节目就颇有市场,节目、栏目中,漂亮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唯美的构图,优美的线条,特别的音响效果,甚至还有时尚靓丽的帅哥美女主播,主持人不一定会讲标准的中国普通话,却一定会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粉丝”!
(6)消遣心理:人们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
受众的需求不再仅仅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之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
新闻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它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关注眼前和个人的境遇和感受,追求欲望满足的快乐,满足自我宣泄与表达的需求,使其忘却愁苦和烦恼。
(7)从众心理:“一张报纸,一个城市”。
经济富足的现代社会,娱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心理上,人们追求一种工作之余的全身辛的放松,青睐“拳头+枕头+噱头”式的程序化文本克隆出的精神鸦片;在行为上,表现出常人怎么享乐,我就怎么享乐;常人怎样判断,我就怎样判断的倾向。
在都市报中,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有趣性、刺激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之后,从众心理将导致更多的人在无意识中去都市报中寻找类似的新闻阅读,从而促进新闻娱乐化的盛行。
(8)惰性心理——受众在接受新闻时不希望引起心理结构的改变。
人是有惰性的,就是说人在接受传播信息时,因为人的惰性心理,往往选择省时省力就能获取的信息。
美国传播学大师威尔伯·施拉姆曾经设计了一个数学公式:可能得到的报偿÷需要付出的努力=选择的概率。
意思是说,预期报偿(满足需要)的可能性越大,而费力的程度越低,选择某种传播渠道讯息的概率越高;相反,预期的报偿很小,而费力程度很大,那么选择的概率就很低。
有了这一理论支持,就不难理解传播者为什么要“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强调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写作中加入人情因素,加强贴近性”、“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了,因为这是受众的接受心理需求决定的。

对于受众来说,新闻信息带给他们的娱乐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娱乐顺应了受众原有的认知体系,娱乐使我们的舒适和愉快的直接感觉兴奋起来时,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它使人获得快感而不需要心理上的改变,不用动脑就可以完成;而其他非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受众付出努力的,需要其加入主观性和能动性的创造,调用受众原有的经验、理解、决定和判断,对新的刺激加以注意、解释和记忆,这常常是人本性中不情愿的。
而且,娱乐化新闻受视觉文化的影响,强调新闻的现场感和描述性,强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这样的新闻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具体,也就容易使受众接受和理解。
新闻娱乐化就是选择和加工出了相对的容易让受众注意和理解的新闻信息,而有意回避了受众潜意识中不愿意接受的或不容易接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