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解放戰爭,國軍這四位名將手握重兵卻選擇起義,只因看清了蔣介石
解放戰爭,國軍這四位名將手握重兵卻選擇起義,只因看清了蔣介石 當初野心勃勃的蔣介石還沒有起勢的時候,為了能夠奪得更多的支持力量,他決定採用收攬人心這一套。他有很多位拜把子的兄弟,儘管在當時,大部分人都
解放戰爭,國軍這四位名將手握重兵卻選擇起義,只因看清了蔣介石

當初野心勃勃的蔣介石還沒有起勢的時候,為了能夠奪得更多的支持力量,他決定採用收攬人心這一套。他有很多位拜把子的兄弟,儘管在當時,大部分人都是互相利用而已。不過,也有一些人真的被蔣介石的表象所蒙蔽,將他當作了自己的兄弟。
比如被蔣介石稱為「二哥」的許崇智。當年許崇智能力超群,受到孫中山的重視,蔣介石就對他俯首帖耳,事事順從。許崇智因此真的把老蔣當作了自己的小弟,時時不忘提點他。當孫中山要重用許崇智的時候,他還不忘跟孫中山引薦自己的小弟蔣介石。
後來,老蔣得到了一個創辦黃埔軍校的機會,誰知他很不樂意,覺得自己辛苦半天就落個辦學校的差事?還是許崇智跑回了蔣介石的老家,苦口婆心地勸他,告訴他黃埔軍校在當時中國的意義,創建成功之後他蔣介石是什麼收穫等等,並且許給他自己的參謀長的職務。如此,老蔣才有後來成為國民黨最高領導人的機會。
從後來的種種結果來看,蔣介石是一個軍事才能真的非常一般的人。不過,他最後能夠身居高位,自然也有他的過人之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善於拉攏人心。可惜,在國軍當中,他只把那些出身於黃埔一期、二期的學員,和自己的老鄉們視為知己,委以重任,其他的人往往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稍微有所收穫,所以,這樣一支隊伍,領導者這樣的格局,國民黨如何能不敗呢?
解放戰爭進行到中期時,蔣介石就意識到了自己可能大勢已去,並且開始考慮後路。在幾個可以選擇的地點之間,他最後選擇了台灣。因為當初他早就派心腹陳誠去了台灣,陳誠已經在那裡站穩了腳跟。其次就是台灣海峽的地形特殊,遠離大陸,相對安全。最後就是當時台灣已經有了相對完備的基礎設施,像是飛機場等等都已經修建完成。所以,他選擇了敗走台灣。
老蔣想要將自己的心腹全部帶走,還指望著有一天或許能夠反攻大陸。可惜,他的算盤打得不怎麼精明。因為在他的手下,很多國軍將領同樣看出了局勢,他們在共產黨人的爭取下,有很多都選擇了棄暗投明,和平起義。有的人說,他們這樣選擇是因為實在打不過,其實有時候真的不僅僅是這個原因。正是他們的這一選擇,使得我們的人民免受了再一次戰爭的創傷,一些建築、文物免遭再次損壞,也避免了更多的戰士在這場戰爭中喪生。而這四位名將雖然掌控重兵,卻因看清老蔣選擇了和平起義。
首先就是抗日名將傅作義。在跟隨老蔣的歲月里,傅作義屢建奇功,抗日戰爭中讓日軍聞風喪膽,打出了中國軍人的氣魄。當時老蔣敗走台灣,想要帶著他一起,但是在關鍵時刻傅作義選擇了率部起義。因為他的這一動作,北京城才能免遭再一次的戰火襲擊,這座兩代王朝古都的很多建築才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
第二個是盧漢。盧漢時滇軍中了不起的人物,當初他的表哥龍雲在雲南稱霸一方,盧漢也是一位風雲人物。當時他率部奮力抵抗日軍侵略,可是在抗戰勝利前夕,老蔣卻翻臉不認人,給了他一次嚴重的打擊,命人在雲南發動政變。盧漢深知跟著蔣介石不是長久之計,從當時的態勢看,蔣介石明顯不是共產黨的對手,於是決定為了當地百姓不再承受戰爭之苦,率部投誠。
第三位是馬鴻賓,他最初是跟隨馮玉祥的,後來軍閥混戰,他在亂世中也建立起了自己的一支隊伍。解放戰爭進行到末期,他率部投誠,後來被我黨委以重任。76歲那年,在蘭州去世。
最後是鄧錫侯。這是一位有著傳奇經歷的滇軍將領,他的部隊在抗戰時期讓日軍望風而逃,戰績卓著。率部起義之後,我黨尊重他在抗戰時期做出的傑出貢獻,請他擔任西南軍中要職。75歲時,鄧錫侯病逝在成都。
很赞哦! (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