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旗袍文化 旗袍的历史文化

火烧 2022-05-28 21:54:39 1061
旗袍的历史文化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194

旗袍的历史文化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

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

旗袍有两部同名电视剧,一部由邱心志,田海蓉主演,一部由周迅,柳云龙主演。

作家雪静出版过名为《旗袍》的历史小说。

中华民族传统女性服饰之一,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女性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具象。

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象征意 甘婷婷旗袍照义。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

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

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

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

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

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

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盘滚设计。

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

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

清代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

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

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旗袍文化 旗袍的历史文化

刘亦菲旗袍照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

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

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

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

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

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