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大小排名是什么?
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大小排名是什么?
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大小排名是什么?
我国目前已经发现了171个矿种,探明储量的已经达到了159种,其中20多种矿的探明储量位居世界前列,如钨矿、锡矿、锑矿、稀土矿等大约12种位居世界第一。探明的储量占到了全球12% ,从探明的总储量来看,我国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
我国矿产名称,储量大小(排名)。对我国矿产资源的看法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4种。其中,
铁矿资源已探明储量的矿区有1834处,总保有储量矿石463亿吨,居世界第五位;
锰矿资源有213处,总保有储量矿石5.66亿吨,居世界第三位;
铬矿资源比较贫乏,总保有储量矿石1078万吨;
钛矿资源中,钛铁矿的钛保有储量为3.57亿吨,居世界首位;
钒矿资源总保有储量为2596万吨,居世界第三位;
铜矿资源有910处,总保有储量为6243万吨,居世界第七位;
铅锌矿资源有700余处,保有铅储量3572万吨,锌储量9384万吨,居世界第四位;
铝土矿资源有310处,总保有储量22.7亿吨,居世界第七位;
镍矿资源较少,共有产地近100处,总保有储量镍784万吨,居世界第九位;
钴矿资源有150处,总保有储量钴47万吨;
钨矿资源有252处,总保有储量钨252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锡矿资源有293处,总保有储量锡407万吨,居世界第二位;
钼矿资源有222处,总保有储量钼84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
汞矿资源有103处,总保有储量汞8.14万吨,居世界第三位;
锑矿资源有111处,总保有储量锑278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铂族金属矿产资源有35处,总保有储量铂族金属310吨。
金矿资源有1265处,总保有储量金4265吨,居世界第七位;
银矿资源有569处,总保有储量银11.65万吨,居世界第六位;
锶矿资源有13处,总保有储量锶329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
稀土资源有60余处,总保有储量约9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矿产资源储量备案是什么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出具的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应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评审备案工作按采矿权发证管理权限分工:是国土资源部门颁发采矿许可证的必要程序。
依据:国土资源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五部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1999年7月15日)第六条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资源储量怎么分类??
如何估算矿产资源储量
以最佳结构地质变量为基础,以断面构形替代空间构形为核心,以spline函数及分维几何学为工具的估算方法,立足于传统的断面法。它适用于不同矿床类型、矿体规模、产状、不同矿产勘查阶段,还可对估算的成果作精度预测。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估算方法,是指矿产资源埋藏量估算过程中,各种参数及其资源储量的计算方法和相应软件的统称。由于矿产资源赋存方式千差万别,开发利用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要研究适合不同矿种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矿产资源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固体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煤;第二类是石油、天然气、煤层气资源;第三类是地下水资源。
据计算单元划分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断面法(亦称剖面法)和块段法两种。
断面法进一步分为平行断面法、不平行断面法。
平行断面法又分为:水平断面法和垂直断面法。
垂直断面法,又分为勘探线剖面法和线储量计算法。
矿产资源储量的表示方法是什么
用矿产资源储量表示。
矿产资源储量,是指经过矿产资源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作所获得的矿产资源蕴藏量的总称。我国新的 《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 国家标准,采取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程度和地质可靠程度三维分类模式.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三大类(储量 、基础储量 、资源量 ) 16 种类型。
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2016什么时候出来
《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9月22日发布。《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煤炭、天然气、锰矿、铝土矿、镍矿、钨矿、钼矿、金矿和磷矿等重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增长明显。自2011年国务院批准页岩气为新矿种以来,已累计探明地质储量5441亿立方米。23种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结果表明,中国找矿潜力巨大。
为什么要进行矿产资源储量备案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是矿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矿业权管理的必要环节,是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是一项重要的日常性矿政管理工作,经登记的矿产资源储量,是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依据。
矿产资源储量认定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一、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在地矿行政中的地位 1.矿产资源储量管理职能、职责1998年,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国土资源部内设矿产资源储量司,作为国土资源部管理全国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汇交的职能部门。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制定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办法、标准、规程、规范;管理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的评审、登记、统计;管理全国地质资料的汇交;负责开展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制定矿产资源政策。主要职责是: ①制定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办法; ②组织开展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研究制订国家的矿产资源政策和发展战略; ③组织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的登记、统计和矿产品综合统计,发布统计通报;负责管理全国矿产资源储量信息系统;组织开展国内外矿产资源储量信息交流; ④组织全国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工作,提出储量管理事业费使用意见,负责建立健全矿产资源评审专家系统,负责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资质的审查和矿产资源储量的认定; ⑤负责管理矿床工业指标,组织研究并推广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新技术和新方法; ⑥负责全国地质战略汇交的统一管理,制定全国地质战略汇交管理办法、地质档案管理办法和有关技术标准;管理全国和省汇交地质战略的馆藏业务。 2.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在地矿行政中的地位和作用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实质上是对地质工作形成的重要成果的管理,是最早实施的地矿行政管理职能。它作为矿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矿产资源储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源、原材料的物质保证。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我国92%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30%以上的生产生活用水来自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储量保障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摸清矿产资源家底,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以充足的的矿产资源保证为前提的,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规划是建立在对资源供给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而摸清全国的矿产资源家底是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说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与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有密切的联系。 ②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是矿政管理的基础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是矿政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矿政管理工作要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益,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保证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容置疑,制定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规划是以矿产资源储量作为基础。实施矿业权管理时,矿业权人获得矿业权益的核心就是拥有矿产资源储量,矿业权评估的实质是矿产资源储量评估,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实际上是对矿产资源储量消耗的监督。由此可见,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在矿政管理中的基础性重要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把矿政管理作为一个体系,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就是这个体系的基础。 ③矿产资源储量管理贯穿于地质工作的整个过程。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是对矿产资源的质和量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都要集中体现在矿产资源储量上。在矿产勘查的各个阶段,随着地质工作程度的提高,获取的矿产资源储量可靠程度也相应提高。通过矿产资源开发,又将矿产资源储量潜在的经济价值,变现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在地质工作的诸多工作环节中,获得矿产资源储量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目的之一。 ④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在矿业面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形势下,负有重要的使命。 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在建国初期起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得到完善,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管理法规体系,在技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本身面临深化改革的任务,以适应其基础性地位,为培养和完善矿业权市场发挥更大作用。通过矿政评审制度和统计制定的改革,进一步摸清矿产资源家底,组织矿政矿产资源形势分析,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提出矿产资源政策建议,向社会提供矿产资源储量信息服务。 二、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的改革思路和基本任务 1999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召开,第一次把资源王陶列为重要议题,在最高层次上明确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把资源王陶提到了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支流高度,并提出了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而又严"的总要求,"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以及"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总方针。在充分理解和深刻认识中央提出的要求、原则和方针,并认真总结前段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即: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要以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登记统计管理为导向,全面实施矿产资源储量审批、登记统计和战略管理制度改革,切实推进并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以直接审批矿产储量为主转变为以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为主;实现以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为主转变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管理并重;实现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以进行矿产储量登记统计为主转变为以矿产储量登记统计为基础,逐步加强矿产资源产业政策研究。 根据这一总体思路,明确了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即:根据部的总体任务和目标,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储量管理新体制;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实现矿产资源信息服务社会化;开展矿产资源政策研究工作,为国家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合理利用,实施宏观调控提供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