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历史简介 于姓的历史发展
于姓的历史发展
起源源流 于(Yú)姓主要源出: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
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
春秋战国混乱,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为山东于氏。
2、出自古炎帝姜姓齐国公子、文学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改单姓于氏。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
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
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
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前期中原于氏避三国之乱于平城而改姓的万忸于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
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俗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
实际上,他们是汉朝于公的后代,在三国战乱时,随拓跋邻部离开中原,并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
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复姓为于而已。
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乃至播迁全国的于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于氏。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邘叔,又名姬诞 ,乃周武王次子。
武王灭商后,其被封于邘,建立邘国。
此后,姬诞号称邘叔,成为于姓的始祖。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
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往北迁的去了山西、河北,往东迁的到了安徽、山东 ,往西迁的则去了陕西、甘肃。
在此期间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
其中,东迁进入山东的于姓最为兴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
由于军阀长期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很多于姓族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南迁到东南广大地区。
“五胡乱华”期间,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让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
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
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多省人口锐减,山西位置优越,所受影响不大,人丁繁盛。
明王朝建立后,朝廷施行了人口迁移政策,而山西于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别迁到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

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