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表示词人矛盾心理的诗句 南宋政治家、词人李昴英简介,著有《水调歌头・题登春台》
南宋政治家、词人李昴英简介,著有《水调歌头・题登春台》
人物简介
南宋宝庆二年(1226),上京会试,原已被取定为状元,唯因其治学的《春秋》观点未为皇帝欣赏,故尔改取为第三名,因此而成为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后任福建汀州推官,任内曾因劝阻太守的残民暴行未果而愤然离开汀州,被当地士民沿途拦阻挽留,他又返回州治久时地平息了因太守劣行而引起的兵变维护了地方的安宁。端平三年(1236)后,曾任太学博士,直秘阁知赣州等职。期间随崔与之平定广州军队哗变,并在城墙上用绳索缒下到围城的军营中与乱兵谈判从而平息了兵变。淳v元年(1241)被丞相杜范荐任为吏部郎官。后杜范等3名朝臣突然死去而权臣史嵩有指使谋杀之嫌,李遂三次上奏皇帝请求严惩史嵩卒迫使史告老退出朝廷。期间,又上疏弹劾京兆尹的贪残,宋理宗置之不理拂袖而走,李仍拉扯着皇帝的衣袍继续陈述,因而被认为在皇帝面前“失仪”而被解职调往外地。但理宗也认为:“李昴英,南人无党”(指其正直,不结党营私),因而在淳v二年(1242)又授李为太宗正卿兼国史馆编修,后又升任为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封以番禺开国男爵位。李昴英复职后仍刚直不阿,一再严励抨击丞相贾似道等人的胡作非为。当御史范天锡弹劾佞臣而遭解职时,李扶扬正气,除上奏本声援范天锡外,更自请辞退以示与奸佞决裂。虽然朝廷其后又拟召他任端明殿大学士,佥枢密院事,但他并未就任。宝佑五年(1257),在广州病逝。
著作
著有《文溪集》、《文溪词》等多卷。
“野趣在城市,崛起此台高。谁移蓬岛,冯夷夜半策灵鳌……”这是南宋末期著名政治家、词人李昴英创作的一首词。李昴英的名字被许多文人墨客所熟识,现今许多诗词典籍中都有他的记载,他的词作也流传广泛。而这位在宋代文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词人就是番禺人。
李忠简祠
在沙湾镇沙东村,为纪念先人南宋探花李昴英而建的祠堂——李忠简祠依然耸立,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李忠简祠位于沙湾镇东村青萝大街38号。据乡中老人回忆说,该祠堂始建年代略比留耕堂晚,约为元末明初,据现存碑记记载: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重修。2005年9月,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站在李忠简祠正门,眼前的祠堂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宽广的头门面阔三间长约16米,纵深两间9.20米,建筑占地面积216平方米。前廊有东西包台和石狮子一对。西边有衬祠,面阔约4.40米。头门的砖雕、石雕等,雕工精细,是不可多得的明、清艺术精品。从正面看,整个祠堂大气磅礴,充满沧桑之感,如今虽然多处存在破损,但依稀能看出李忠简祠当初的规模。因时间久远,该祠多处坍塌,成了危房,在大跃进年代拆了仪门、中堂和后堂,现仅存头门。此外,原后堂后面设有小花园并建有“摘星亭”一座,亦已拆毁。

李忠简祠是为纪念南宋探花李昴英而建,李昴英又称忠简公,祠堂名由此而来。李昴英生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宝庆二年(1226年)中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是宋代广东中探花者第一人。他为官洁正,忠直敢谏,曾擢升为大宗正卿、国史编修、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封番禺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李昴英以敢于直言、勇斗权宠而闻名,他敢于当面指责皇帝的过失,甚至越出君臣礼节而犯颜苦谏。因此,在宝v五年八月初逝世后,朝廷赐予了忠简谥号。李昴英不仅是个政治家,他同时是一个著名的词人,著有《文溪集》、词集《文溪词》等,大量词作流传于世。
李忠简祠虽然破旧,但这座纪念大文豪李昴英的祠堂,却有着浓厚的文学气息。我区正在举行的“十全十美看番禺”活动中,李昴英以较高名次入选了“十大历史名人”,同时,在“十大古诗名联”评选中,沙湾东村李忠简祠就有三幅名联列入了候选名单,分别为仪门联:父子一男两学士祖孙四部二天官,作者湛若水;降星楼联:心小可涵天地大眼精堪彻古今微;表贤祠联:菊坡门下传心印淳佑朝中展壮猷,作者冯绍京。古人虽已逝,诗句长存流芳。
相关文章
-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 李好古《水调歌头(和金焦)》原文及翻译赏析
- 《水调歌头》全诗朗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赏析
-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 水調歌頭(上饒送程伯禹尚書)
-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 水调歌头·凤舞龙蟠处原文
- 水调歌头赏析 水調歌頭(和巽吾觀荷)
-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 水调歌头·庚子寿制阃别尚书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 魏了翁《水调歌头(范靖州良辅生日十月二十□日)》原文及翻译赏析
-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 水调歌头·胜友欣倾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 水调歌头·解印有期戏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水调歌头》全诗朗诵 水调歌头 用崔子由韵原文_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