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叙述自然界中的八大自然灾害 什么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急求,有的话分全给你。急!
叙述自然界中的八大自然灾害 什么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急求,有的话分全给你。急!
叙述自然界中的八大自然灾害 什么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急求,有的话分全给你。急!
1、虽然冷冰冰的埃特纳火山是活火山,但2002年10月爆发了一场十分危险的地震,导致当地政府紧急关闭学校,并改变交通路线。这是此次地震爆发的场面,是由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
2、此吞噬美国南加州的森林大火的快照是由美国宇航局的阿卡(Aqua)卫星于2003年10月27日拍摄的,只见一股股灰褐色的浓烟从洛杉矶西南部的山脉腾空而起并蔓延到太平洋沿岸。大火从桑塔巴巴拉蔓延至美国与墨西哥的边境,烧毁了沿路上的草丛、灌木和树林,迫使成百上千的居民离开家园,还夺走了7名保护家园的消防队员的生命。图片中的红点是不同的火焰。
3、此亚洲海啸灾难的卫星影象是在2004年12月26日拍摄的,大约是在第一个波浪冲击斯里兰卡海岸后1小时拍摄的。此下方的图片是在此灾难性海啸发生之前的这片海岸的景致,显得十分宁静。而上图则是一片咆哮的海啸场面。
4、2005年1月的几天雨雪天导致流经美国印地安那州、伊利诺斯州和肯塔基州的河流泛滥成灾,淹没了周边地区。之后温和天气融化的雪水导致这一灾情进一步恶化。
5、2005年4月,欧洲宇航局的照相机拍下了难得一见的精彩瞬间:位于大西洋南面的一座巨大冰山正在破裂。较早的卫星影象已经揭示此冰山出现了深度裂缝。
6、这一飓风“迪安”景致是由太空梭“奋进”号上的机组成员拍摄的,当时飓风“迪安”正在横扫加勒比海。在拍摄时,“迪安”被定为4级飓风,速度为每小时240公里。
7、克留切夫斯克火山是俄罗斯东半岛上最大最活跃的火山,自从1769年首次记载爆发火山以来,它就一直不断地周期性爆发火山。但在2005年2月15日,其爆发突然加剧,导致当地政府将此火山警戒提升到最高警戒。来自此火山爆发的熔岩导致艾尔曼(Ehrman)冰川融化,进而在火山基部形成了雪河。
8、盯住世界最大水库之一的密德(Mead)湖观看,此卫星影象揭示其水平面在2000-2004年的4年里出现急剧下降。此地区的严重干旱导致一些专家预测此湖将会在2021年前干涸。
波粒二象性是一种物理理论,它讲的是对于微观粒子而言既具有波动性也具有粒子性。粒子性的表现是粒子具有动量守恒性质。波动性的表现是对粒子的(位置、动量)或(时间、能量)的描述不可能同时准确,即对微观粒子的描述只服从统计规律,而不能像描述经典物理中的物体那样。波动性和粒子性都是经过实验验证的,是我们认识微观世界的方式。
光的波粒二象性如何证明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和牛顿三棱镜实验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物理意义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是指一切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经典力学中,研究物件总是被明确区分为两类:波和粒子。前者的典型例子是光,后者则组成了我们常说的“物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所遵从的运动规律不同于巨集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也就不同于描述巨集观物体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
具有波粒二象性,怎么用光的波粒二象性来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呢?
既然是波粒二象性,光的反射和折射主要体现了粒子性,光的衍射和干涉主要体现了波动性。
可是如果你用一个上下两个表面可以反射光并且有一定夹角的玻璃,反射出来的光,就会产生干涉,这既体现了粒子性,有体现了波动性,波粒二象性的完美体现。
光的波粒二象性有物理模型吗?是什么?
没有,只有数学概型
有关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分析,怎样去理解?
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适合粒子的特性,也适合波的特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都是什么 要哪些具体现象是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经典力学中,研究物件总是被明确区分为两类:波和粒子。前者的典型例子是光,后者则组成了我们常说的“物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
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不到物体的波动性,是因为他们的质量太大,导致特征波长比可观察的限度要小很多,因此可能发生波动性质的尺度在日常生活经验范围之外。这也是为什么经典力学能够令人满意地解释“自然现象”。反之,对于基本粒子来说,它们的质量和尺度决定了它们的行为主要是由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因而与我们所习惯的图景相差甚远。
在光电效应中,人们观察到将一束光线照射在某些金属上会在电路中产生一定的电流。可以推断是光将金属中的电子打出,使得它们流动。然而,人们同时观察到,对于某些材料,即使一束微弱的蓝光也能产生电流,但是无论多么强的红光都无法在其中引出电流。根据波动理论,光强对应于它所携带的能量,因而强光一定能提供更强的能量将电子击出。然而事实与预期的恰巧相反。
帮忙推荐一本详细阐述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书籍。
《上帝掷骰子吗》
不仅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这是量子物理的史话
什么是世界波粒二象性
光与粒子具有波和粒子的两种性质。
证明光像波那样传播的“双缝”实验。在这样的实验中,光通过萤幕上的一个小孔,射到有两个小孔的第二萤幕上。从第二萤幕上两个孔的任何一个来的光继续向第三萤幕前进,并在那里形成由明暗相间斑纹组成的图样。对这种斑纹图样的传统解释是,从两孔中的每一个来的波抵达了最后那个萤幕的所有各处。在两束波步伐一致的地方,它们相加而成亮斑;在两束波的步调错乱的地方,它们相互抵消饿留下暗斑。与此完全相同的现象也发生在同时把两块小石头投进池塘所引起的涟漪之中——有些地方涟漪增强,另一些地方涟漪消失。所以这个双孔实验证明了光像波那样传播。
1980年代末日本科学家进行的现代实验中,光源被一支能每次发射一个电子的电子“枪”取代,两个孔的角色由磁场扮演,最后的萤幕则是类似电视机荧屏的探测器。通过实验装置的每个电子必须经由两条路线中的一条(两个“孔”中的一个)到达探测器的荧屏。果然,当一个一个的电子射进实验装置,每个电子在荧屏上引发一个对应着单个粒子到达事件的确切光点。但是,当一个一个射入实验装置的电子达到很大数量时,荧屏上引发的大量光点却形成了明暗分明的图样,它和同时通过两孔到达萤幕的波显示的干涉图样完全一样。
怎样证明光的波粒二象性、牛顿第二定律
解:光的干涉、衍射说明光俱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说明光俱有料子性,近代物理认为光有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动性:光的衍射。
光的粒子性:光电效应
牛顿第二定律有两种表达形式:1. 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率(就是加速度)与所受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质量的大小成反比。数学表示式a=kf/m(当全部用国际单位制的时候,k=1)2. 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动量的改变数等于其所受外力的冲量。数学表示式ft=mv-mvo。这两个表示式之间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他们等价。但是牛顿第二定律本身只能用实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