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硕士 求古代文学专业的十五位名师
求古代文学专业的十五位名师
1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先祖系蒙古满族叶赫那拉氏。
父叶廷元,字舜庸,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工于书法,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先任职于航空署,从事译介西方航空著作,后进入中国航空公司,任人事科长等职。
母李玉洁,字立方,自幼受良好家庭教育,曾任教于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婚后辞去教职,侍奉翁姑,相夫理家。
父母育有1女2子,叶嘉莹为长女。
主要著述
《迦陵论词丛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
《迦陵论诗丛稿》 中华书局 1984
《从中西诗论的结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评赏》(《求是学刊》1985年第5-6期)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唐宋词十七讲》 岳麓书社出版社 1989.2
《中国词学的现代观》 岳麓书社 1990.7
《诗馨篇》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10
《李义山《海上谣》与桂林山水及当日政局 [敦煌资料] / 叶嘉莹 唐代研究论集 第二辑》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2
《阮籍咏怀诗讲录》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7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古典诗词讲演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汉魏六朝诗讲录》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唐宋词十七讲》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论词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清词丛论》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我的诗词道路》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论诗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唐宋词名家论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文集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叶嘉莹说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迦陵论诗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清词丛论》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 《陶渊明的饮酒诗》 台北:桂冠
《多面折射的光影 叶嘉莹自选集》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南宋名家词讲录》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风景旧曾谙 [海外中文图书] : 叶嘉莹说诗谈词 / (加)叶嘉莹[著] Poetic Reminiscence : Professor Yeh Chia-ying on Poety》 香港 :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4
《迦陵论诗丛稿》 中华书局 2005
《叶嘉莹自选集》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中华书局2008年1月版
《迦陵说词讲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 金开诚 男,1932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汉族。
著名学者,历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中央执行局委员、宣传部部长,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副主席。
专于文艺心理学及楚辞研究。
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艺文丛谈》,编注有《楚辞选注》等。
因病于2008年1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金开诚多年致力于美学心理学的研究,出版了多本专著,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学术理论界备受尊重。
近年来金开诚关注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发表了有其独特见解的书法理论文章。
发表书法方面的学术论文有《中国书法艺术特征》、《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论》、《北京朝碑版的书法艺术――兼论南北朝两大书法艺术潮流》、《以“狂”继“颠”,气成乎技――怀素自叙帖赏析》《论秦汉简帛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书法艺术的动力与情性》,《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等二十余篇。
合作著有《书法艺术美学》,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等。
作品和传略载入多种辞书。
3 周祖谟(1914~1995)
语言学家。
字燕荪,北京人,祖籍浙江杭州。
1932年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曾历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季刊》《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编委,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
他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最为丰硕的当属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
《问学集》(上下,中华书局,1966年)一书是他的代表作。
其中收录了他自1934年至1962年间撰写的各种论文共44篇。
对古音、等韵、《切韵》及以前的训诂书等都提出了不少创见,陈述了他对汉语发展史、汉语研究史及历史方言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独特观点,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可贵的研究线索。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是其研究汉语音韵的又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旨在探讨自周秦音至《切韵》800年间韵部演变的过程。
《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4年)一书是他几十年搜集、整理和考释唐五代韵书的成果,其中集印了唐五代写本和刻本韵书共30种,是总集唐五代韵书的一部大书。
这对于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音义,考察古人释字的方法等都很有价值。
《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一书则列出了《广韵》206韵的各纽反切,用汉语拼音字母注出今音,成为普及汉语音韵学知识、帮助读者掌握运用《广韵》研读音韵或文学作品的工具。
在古籍整理与校勘方面,他著有《广韵校本》(上下,商务印书馆,1937年)、《方言校笺》(科学出版社,1956年)、《洛阳伽蓝记校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尔雅校笺》(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释名校笺》等。
在文字改革运动和汉语规范化方面,他积极提倡普及语文知识,撰写了不少论著阐述自己的观点。
《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一书在汉语词汇通俗读物中影响比较大。
他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在为祖国培养语言文字工作者方面做出了贡献。
4 褚斌杰 1933年6月生,北京市人。
笔名楚子。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
从导师游国恩先生研修先秦文学。
著名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褚斌杰先生不久前在北京不幸去世。
褚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与思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桃李芳菲,成绩斐然。
褚先生一生学术研究的重点,是先秦两汉文学,首先是先秦两汉文学史的研究;先后出版有《中国文学史纲要(先秦秦汉)》、《先秦文学史》、《两汉诗传》等著作。
《中国文学史纲要(先秦秦汉)》内容全面,丰富,而又能提纲挈领,被认为是最适宜教学用的先秦两汉文学史教材;褚先生担任主编的《先秦文学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第一本,是今天最具权威性、内容最全面、完整的关于先秦文学的文学史著作。
褚先生在先秦文学研究方面最有创造性的,应该是《诗经》及《楚辞》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先后发表了《屈原——热爱祖国的诗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等论文。
褚先生的《诗经全注》、《楚辞要论》是他众多《诗经》、《楚辞》研究著作的代表作,《诗经全注》在继承中国古代《诗经》研究史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拨乱反正,对《诗经》305篇作品进行了精到的诠释,获得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楚辞要论》则既包括了对楚辞重要问题的论述,又有对屈原作品的新训解,继承了游国恩、林庚先生的研究特点,体现了汉学与宋学并重的研究境界。
褚先生对于先秦两汉文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都有深入研究,这些论文,也见于褚先生的各种研究著作,特别是晚年出版的《古典新论》,收集最为全面。
褚先生所著《中国古代神话》,是较早对中国古代神话进行全面整理及研究的著作。
5 余冠英(1906~1995)中国古典文学专家。
1906年生于江苏扬州,1995年9月2日卒于北京。
193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任教。
1952 年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后任文学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遗产》杂志主编。
著作书目:
《汉魏六朝诗论丛》上海 棠棣出版社 1952
《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3
《祖国十二诗人》浦江清、余冠英、王瑶等著,中华书局 1954
《汉魏六朝诗论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
《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古典文学研究中的错误倾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诗经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1978重印,作家出版社 1956
《七发》(汉)枚乘著,余冠英译,萧平注,中华书局 1959
《古代文学研究集》余冠英等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
《古代文学杂论》中华书局 1987
《古诗精选》余冠英、韦凤娟编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唐宋八大家全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7
6 唐圭璋
中国当代词学大师、著名的中国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
字季特。
民盟成员。
1901年1月23日出生于南京。
专治词学。
1928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
曾任南京第一女中、钟英中学、安徽中学教师,解放前曾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文系教授。
解放后曾任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
南京市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
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0年11月30日在南京病逝。
编著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等,著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宋词四考》、《元人小令格律》、《词苑丛谈校注》、《宋词纪事》、《词学论丛》等。
7 王继志(1940.11——),男,江苏省铜山县人。
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五年制本科),留校任教至今。
1978年起任讲师,1985年起任副教授,1992年起任教授,曾兼任写作和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
现为南京大学写作学科首席教授,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南京林业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马来西亚槟城韩江学院客座教授。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60、70年代,主要从事留学生的汉语和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工作,发起并参编了大型留学生教材《中华现代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
1980年以后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写作学、文章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编和参编的教材有:《写作学新稿》、《各体写作文鉴》、《公共关系写作学》、《中国当代文学名著提要》、《高等语文》、《中等语文》、《现代实用写作学》、《全国成人高考语文命题目标及试题解析》等。
1962年至今,在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湘西〉》、《论〈边城〉的真实及其思想倾向》、《模式的跨越——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特异性》、《“写我自己的心与梦的历史”——评沈从文的文学观》、《性格与情愫的真实记录——〈沈从文家书〉读后》、《论沈从文美学观念中的“超人”意识》、《论中国文学散文的审美规范》、《漫谈写作教学》、《中学写作漫评》等沈从文研究和写作学研究论文50余篇。
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沈从文论》、《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与陈龙合作)、《现代写作学原理》等3部。
8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65~1975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五○团工作生活,1975~1978在新疆乌鲁木齐钢铁公司子弟中学任教。
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名誉教授,博士生导师、江汉大学名誉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
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2005年起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
最新著作《帝国的惆怅》和《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
2006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一举成名。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标题,而享有了“学术超男”的称号.
2007年11月,在上海出版了新书《帝国的终结》。
2007年被评为武汉大学第五届杰出校友。
2008年,和百家讲坛再度携手合作,录制播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共36集,分成《实话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前因后果》、《继往开来》六个部分,以孔子和儒家思想为重点。
以飨观众朋友、读者和他的粉丝。
9 臧克家 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gcdzg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md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臧克家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10 周汝昌 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
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男,汉族,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
我国著名红学家,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
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
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邓肖达曾称其为|“中国最伟大的红学家。”
学术专著:《范成大诗选》(22万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居易诗选》(20万字),与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万里选集》(28万字),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法艺术问答》(8万字),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诗词赏会》(20万字),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28万字),199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54万字),1999年安格教育出版社出版。
11 俞平伯 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
原名俞铭衡,以字行,字平伯,德清东郊南埭村(今城关镇金星村)人。
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
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曾赴日本考察教育。
曾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执教。
后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顾问,中国文联第一至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

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俞平伯最初以创作新诗为主。
1918年,以白话诗《春水》崭露头角。
次年,与朱自清等人创办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
至抗战前夕,先后结集的有《冬夜》、《西还》、《忆》等。
亦擅词学,曾有《读词偶得》、《古槐书屋词》等。
在散文方面,先后结集出版有《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等。
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曾传诵一时。
12 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
原名俞铭衡,以字行,字平伯,德清东郊南埭村(今城关镇金星村)人。
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
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曾赴日本考察教育。
曾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执教。
后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顾问,中国文联第一至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
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俞平伯最初以创作新诗为主。
1918年,以白话诗《春水》崭露头角。
次年,与朱自清等人创办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
至抗战前夕,先后结集的有《冬夜》、《西还》、《忆》等。
亦擅词学,曾有《读词偶得》、《古槐书屋词》等。
在散文方面,先后结集出版有《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等。
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曾传诵一时。
13 吴组缃
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徽泾县人。
1921年起先后在宣城安徽省立八中、芜湖省立五中和上海求学。
在芜湖五中念书时曾编辑学生会创办的文艺周刊《赭山》,并开始在《皖江日报》副刊发表诗文。
1929年秋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系,一年后转入中文系。
1932年创作小说《官官的补品》,获得成功。
1934年创作《一千八百担》。
作品结集为《西柳集》、《饭余集》。
1935年中断学习,应聘担任了冯玉祥的家庭教师及秘书。
1938年发起并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担任协会理事。
抗战时期创作长篇小说《鸭咀涝》。
1946年至1947年间随冯玉祥访美,此后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潜心于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研究,任《红楼梦》研究会会长。
吴组湘主要著作书目
西柳集(小说集) 1934年7月,上海,生活书店
饭余集(小说散文集) 1935年12月,上海,文化生活书店
鸭嘴涝(长篇小说) 1943年3月,重庆文艺奖助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出版,1946年改名《山洪》,由上海星群出版公司再版
吴组湘小说散文集 1954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说稗集(古典小说论评集) 1987年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宿草集(小说集) 1988年4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拾荒集(散文集) 1988年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苑外集(文艺评论集) 1988年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元文学史稿(与沈天佑合著) 1989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14 黄侃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黄侃,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
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
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
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
在北京大学期间,向刘师培学习,尽通春秋左氏学的家法。
1935年10月8日殁于南京,年仅49岁。
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和《广韵》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
黄侃的古文字学主要见于《音略》(《国学卮林》1920年第1卷第1期)、《声韵略说》(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6年第2卷第2期)、《声韵通例》(《唯是》月刊1920年第1、2册)、《黄季刚先生与友人论治小学书》(《唯是》月刊1920年第3册)等论著中。
他对上古声韵系统的贡献主要有:提出古声十九纽说;提出古韵二十八部说;提出古音只有平入二声说。
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建立了自己的古声韵系统,即古音学体系。
他在古音学上所取得的成就结束了自顾炎武以来的古音研究工作,使他成为清代古音学的殿后大师。
作为其语言文字学著作的一部分,他还有几十种表谱对古代汉语进行分析。
他的《文心雕龙札记》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有过很大的影响。
他的《汉唐玄学论》《礼学略说》《讲尚书通例》等著作对哲学、经学的研究也有许多创见。
由于他治学严谨,不肯轻易著书,若非定论,不以示人,并曾说:“年五十,当著书”,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时,未及撰成宏篇巨著就过早地谢世了,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
14 胡国瑞,教授。
湖北当阳人。
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
1946年后,历任武汉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中古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长,湖北省文学学会第一届会长,中国唐代文学研究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
九三学社社员。
专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及唐宋诗词。
著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撰有论文《试论“风骨”在盛唐诗歌中的体现》、《诗词体兴辨》等。
15 萧涤非
江西临川人,家境贫寒,过早地失去了父母。
他十分聪明,又勤奋好学,在伯父和叔父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1930年于清华大学毕业,又继续深造,1933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到山东大学任教。
抗日战争时期去西南联大,其间生活极其艰难。
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回山东大学,历任中文系主任、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满怀“但使一枝能照眼,不辞心血活莓苔”的苦心,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不仅给本科生上课,还辅导进修教师、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从未休假,培养过项怀诚等一大批国之栋梁。
他诲人不倦的教学热情和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向为学生所称道。
新时期,萧先生在耄耋之年以多病之躯,仍致力于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培养,撰写书序,培养了我国古典文学专业的首批五名硕士和两名博士,并接受国家教委安排,指导美国高级进修生。
此外,他还为电台撰稿,尽量亲自答复各界来信,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指导意见。
他的有些老学生称他为“20世纪的杜甫”,美、日等国学者以之为“汉学伟人”。
著作书目:
《杜甫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56
《解放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
《杜甫诗选注》(唐)杜甫著,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998
《乐府诗词论薮》济南齐鲁书社1985
《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撰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萧涤非、刘乃昌主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杜甫及其作品选》刘开扬、萧涤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萧涤非说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6 夏承焘
著名词学家。
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无疑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优秀的文化学术成果。
胡乔木曾经多次赞誉夏承焘先生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
夏承焘字瞿禅,晚字瞿髯,别号梦栩生,室名月轮楼、天风阁、玉邻堂、朝阳楼。
1900 年2月10日生,浙江温州人。
1918 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
1930 年,由严州九中转之江大学任教。
之后曾任浙江大学教授。
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兼研究员;《文学研究》杂志编委、《词学》杂志主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
他曾任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夏承焘先生作为杰出的词学家,既是传统词学的总结者,亦是现代词学的奠基人。
被誉为“词学宗师”的夏承焘先生,20岁以后,北到冀晋,西入长安,视野扩大,阅历加深,写下了不少忧时愤世之作。
30岁前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撰写《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和《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词学专著上,但并未放弃吟咏。
30岁后专攻词学,弘博精深,对我国词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他一面继承历代词学之长,一面对传统词学作了多方面的开拓与创新,以考信求实的态度研究词体、词乐、词律和词史,大大扩展了词学研究的领域,为词学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与理论化的轨道作出了突出贡献。
50岁前后,进行词学研究的同时,还写了不少奇思壮采的创新之作。
凝聚着夏承焘先生毕生心血的近千万字著作中,有已出版的词学专著近30种,未结集论文百余篇,待整理出版的著作尚有多种。
其中《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都是有词学以来少有的巨著。
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代表作为《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诗集》,并写了独具特色的《天风阁学词日记》。
夏承焘先生之学术成就,还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1981年后任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等,1986年5月11日,夏承焘因病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