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怎么种植方法 世界甜樱桃密植栽培的历史如何
世界甜樱桃密植栽培的历史如何
甜樱桃园的早期密植主要利用马扎德(Mazzard)或马哈利(Mahalab)等乔化砧木。
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人Fritz Zahn 利用马扎德作砧木创建了甜樱桃密植的Zahn技术体系,把传统种植的株行距8米×8米改良为株距2~3米、行距4~5米,有利于早实和盛果期的高产。
但是,随着树体年龄的增加,树势旺盛,尤其是在肥沃的土壤中,树体高大,果实采收时需要借助梯子。

樱桃密植栽培的第二个飞跃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西班牙形成的矮丛生体系,称之为西班牙丛枝形(Spanish Bush)。
在地面上人工采收大量的果实。
结合西班牙地区贫瘠的土壤和干旱的气候条件,使其技术成功推广。
此体系或改良体系已广泛的应用于西班牙地区和世界其他的樱桃种植区。
樱桃密植栽培的第三个飞跃时期为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建立的V形种植体系,即塔图拉式(Tatura Trellis)。
树体利用支架在相对的方向形成V形网架;行距紧凑,通风透光;可获取较高的早期产量。
结合澳大利亚贫瘠的土壤、干旱的气候和灌溉条件使此技术成功地推广。
其缺点是:网架成本较高;需花费较高的劳动力对树体整形。
第四个飞跃时期是由于早实、矮化、半矮化砧木的培育实现了高密栽培,主要利用砧木控制树势,采用的主要树形有沃根中央领导干形(Vogel Central Leader)、Brunner改良纺锤形和细长纺锤形(The Modified Brunner Spindle and the Slender Spindle)等。
研究表明:矮化砧有利于早实,但负载过量导致果个变小,树势变弱,易遭受冬季的冻害。
由于矮化砧导致果实变小,世界各地的樱桃种植者为避免使用矮化砧,创建了中等密植栽培技术体系,如利用乔化砧的Brunner Central Leader等树形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