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巨大的宝库 《石渠寶笈》乾隆的寶庫清單「養在深閨人未識」
《石渠寶笈》乾隆的寶庫清單「養在深閨人未識」 清 錢維城《山水四屏》記載於《石渠寶笈》但凡對收藏略有研究,聽到「石渠寶笈」這四個字,首先想到的就是「看得見,但摸不著」。誠然,以目前書畫市場的行情來看,
《石渠寶笈》乾隆的寶庫清單「養在深閨人未識」

清 錢維城《山水四屏》記載於《石渠寶笈》
但凡對收藏略有研究,聽到「石渠寶笈」這四個字,首先想到的就是「看得見,但摸不著」。
誠然,以目前書畫市場的行情來看,但凡《石渠寶笈》中所著錄的作品,罕有低於五百萬元至一千萬元的。
平常我們所說的「石渠寶笈」,其實是《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的簡稱,它是四套叢書。關於歷代畫道教和佛教的內容收錄在《秘殿珠林》中,其他非宗教題材收錄在《石渠寶笈》初編、續編、三編中。
《秘殿珠林》由張照、梁詩正、勵宗萬、張若靄等奉敕編,成書於乾隆九年(1744),分類著錄乾隆內府各宮殿所藏道釋書畫。
《石渠寶笈》初編24卷,成書於乾隆十年(1745年),董邦達與張照、梁詩正、勵宗萬、張若靄、庄有恭、裘日修、陳邦彥、觀保等編纂,專錄內府藏非宗教題材書畫,其編纂方法和編纂者大體同《秘殿珠林》。
《石渠寶笈》續編,成書於乾隆五十八年,由王傑、董誥、彭元瑞、金士松等奉敕編,錄初編未收及臣工新進的作品,體例依初編,唯不分等次。
《石渠寶笈》三編,120冊,由英和、黃鉞、姚文田、吳其彥等奉敕編,收初、續編纂之後又入藏內府的2000餘件作品。
對於有一定實力的書畫藏家來說,這四套從書顯然是必須常備的。雖然故宮的舊藏在國內及世界各大博物館中佔了九成,但仍有很多傳世名作散落在民間及海外。藏品如果能夠確信收藏於上述四冊書中,無疑是身份的象徵。
但是《石渠寶笈》中,既有在中國書畫發展歷史上璀璨炫目的明珠瑰寶,也有歷代大量的偽作和仿作,書中著錄的某家作品並不一定就是這家的真跡,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庫房裡,就專門有存放雖然經過《石渠寶笈》著錄,但並非真跡的資料庫。因此,對《石渠寶笈》著錄書畫,要一分為二地看,既要重視它的史料價值和珍貴意義,也要正視它的缺陷和不足。
《石渠寶笈》的著錄只能保證幾點:一、所錄作品確在清宮收藏過。二、《石渠寶笈》著錄的贗品不會晚於乾隆或嘉慶。
另外,《石渠寶笈》有自己的缺陷,沒有圖片只是文字,對今人而言無疑是一大憾事。
清 錢維城《富春秋色》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院楊丹霞曾撰有《與清代宮廷書畫的鑒藏》一文,詳細記錄了入藏作品的統一裝裱款形制與材質:
「清內府尤其是乾隆時期,宮廷廢藏的畫院作品、帝王書畫以及內府收藏的前代書畫,都按皇帝的親筆指示,有極為標準的裝裱要求和形式:
掛軸多根據畫的內容和色調選用淺米色或乾隆仿古紙淡青章色花綾作裱邊,花紋有折枝花、雲鶴、團龍等。
引首用內務府定造宮廷用紙,有藏經紙、手工描金花箋或雲龍箋、手工墨筆描卷草紋或龍珠箋等,常有乾隆御筆題字,乾隆御制墨墨色濃重黑亮,神采煥發。
清 錢維城《玉蘭紅杏圖》記載於《石渠寶笈》
章包首花樣百出,用各種折枝花錦、織金錦及緙絲,其中以緙絲為包首的手卷,其圖名都是用藏藍色絲線以緙絲手法織出,精美絕倫。
手卷的緣帶有八寶圖案、雲龍圖案等,色彩有豆綠、赭紅等。玉別有白玉、碧玉,正面刻雲龍、羹龍紋,內側陰刻圖名並添金。堵頭以玉制居多,還可見琺琅、錢空鋼鍍金等材質。題籤多用藏經紙窄條,楷書或行書圖名,有的還書寫上裝裱時間。
卷用藍色海水雲龍紋綢狀包裝,內襯白綢里,上正中用墨線界出方框,框內墨筆書作者、圖名。
清 錢維城《台山瑞景》局部
一些手卷另配有木匣,材質有紫檀、楠木、雕漆、金漆嵌螺細等。
冊頁多用淡米色綾邊,前後附頁有各種仿古紙、撒金箋、色箋或撒金絹、色絹,夾板有紫檀、紅木、松木或軟木包各種彩色織錦,圖案大方典雅,許多都是內務府特製的仿古錦。夾板還有少量的銅胎漆布面夾板,圖案有類似疏球的菊石等樣式。」
所謂「三分畫、七分裱」,書畫的材質、裱工與配套的物件應該是書畫作品重要的一部分。很多藏家朋友會存在一個誤區:書畫作品流傳至今,時隔百年甚至數百年,作品能保留下來,一定是破爛不堪的,保存完好的是極少數,而紙絹發霉,破衣爛衫才是正常的。
清 錢維城《九如圖》記載於《石渠寶笈》
其實不然。大凡傳世的珍品,一般都保存較好,反而是一些作偽者,百般做舊,用破爛的外表來妄圖掩蓋作品藝術水準的拙劣,造成一種「劫後餘生」的假象。
首先,藝術珍品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無價之寶,甚至與黃金等價。我們試想,假如我們得到一件藝術珍品,是否會格外愛護以傳至後世?
其次,宮廷內的藏品即使遭受戰火或偶然性的侵害,出現破損,歷朝歷代都會對珍品實施重新裝裱,這方面自唐代時就比較流行,而宋代更是達到了高峰,元明清三代不衰,到民國時期依然有能工巧匠對藝術珍品進行搶救。比如傳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重新裝裱的過程中既修復了作品上的存損,又可以進一步延長作品的壽命,畫面上揭下來歷代保留的殘破處達到700多條,從外觀上看,依然光彩照人。
第三,凡是宮廷內的藏品,特別是《石渠寶笈》中有著錄而保存下來的作品,不僅僅裝池精美,同時這些看上去繁複的包裝程序其實更是一種對作品本身的加固和保護。比如作品長長的包首、堵頭、絞邊、作品背後濃厚的蠟膜等都是對作品的保護,作品的外盒或木匣內可能裝有驅蟲或祛濕的物品。
很赞哦! (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