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日本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抵制唐货”运动

火烧 2021-08-13 02:01:44 1057
日本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抵制唐货”运动 日本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抵制唐货”运动   日本和中国的交往以隋唐时期最盛,中国文化全面的东传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其实在隋朝时期,日本已经派出遣隋使,第一次遣隋使
日本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抵制唐货”运动

日本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抵制唐货”运动   

 日本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抵制唐货”运动 

  日本和中国的交往以隋唐时期最盛,中国文化全面的东传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其实在隋朝时期,日本已经派出遣隋使,第一次遣隋使是在日本圣德太子第一次征讨新罗中派出的,时当推古天皇八年公元六OO年。据《隋书·东夷传》云:“开皇二十年,侯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阙。”,而30之后630年,日本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直到最后一批838年,经过了238年的漫长时间,日本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开始进入独立的本土文化阶段。唐昭宗干宁元年,日本宽平六年即公元894年,新任遣唐使菅原道真引用在唐学问僧中灌的报告而上奏天皇,以“大唐凋敝”,“海陆多阻”为由,建议停止派遣唐使。宇多天皇接受了了这一建议,两国关系遂告中断。

  “废止遣唐”可以说是发自上层统治的一场“抵制唐货”运动。九世纪后半期,中国先后发生了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加之各地藩镇割据,唐王朝日薄西山,摇摇欲坠,即菅原道真报告中所指“大唐凋敝”,然而随着日本政府推行闭关政策,终止中日一切贸易往来之后。两国民间的关系并未随之中断,不断有日本僧人学者,他承中国或朝鲜的商船继续来大唐学习,且民间和贵族都www.iestp.com十分喜爱“唐物”,可以说是崇拜,这一点有些像今天中国热喜欢“日货”。所以走私也就应运而生了,以至于中部、四国及九洲一带的豪族,不少成了走私者的保护神,公开对走私者征税,称“唐物税”。从两国民间经济文化的交往,和国内需要来看,似乎终止中日关系的理由不够充分,但这只是一层表面的原因,更深刻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出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考虑。

  自奈良时代留学生和学问僧大规模的输入大唐文化,日本民族对于大唐的仰慕,已达极点。不仅文物典章照抄中国,且对于中国生产的物品也非常喜爱,大量唐货进入日本,在对外贸易方面日本一直处于入超的状态。这样大量白银流出,本土经济得不到发展,面临崩溃。

  而且在输入品中不仅有货物,还有“唐钱”。当时的日本钱币,与唐钱相比有种种缺憾。不仅在质量上无法相提并论,且流通中也有诸多不便,因此唐钱有着两方面的优势在日本大受欢迎,这就直接导致了日本货币体制更加混乱,这对本已面临危机的日本经济和政治无疑是雪上加霜。

  如果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从商品、金融、文化各方面改变日本落后的状态,但这是短期内无法取得成效的。而从政策上先行杜绝外国政治经济的威胁则不是什么难事,故宇多天皇下令废止遣唐的理由或在于此。

  废止遣唐虽然是一种政治策略,而文化是政治的一种表征。所以日本文化在平安时期呈现出了摆脱唐文化的影响,努力确立本民族文化风格的特征,而实际上平安文化也是日本本土文化真正得以发展的开端。

  首先表现在文字上,日本人采用汉字的一部分省略或仅使用偏旁部首创造出了假名文字,相当于表音的字母。其中采用正楷汉字偏旁的称作片假名,采用草书偏旁称作平假名。假名在平安时代很流行,而在此前则是大量的使用汉字,而汉字毕竟是一种外来文字,在日本精通汉文的往往只限于贵族和僧侣,广大下层民众则很难学习或无条件来学习汉文,而假名这种表音的文字的出现,则使文化知识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从而为日本文化的本土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假名的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日本文学开始粉墨登场了。平安前期,汉文学依然盛行,和歌衰落。例如前文提倡废止遣唐的菅原道真就是一位精通汉文的学者,他很www.yylfqxx.com擅长的是五绝和七绝,“传蹄伤马送,江尾损船迎”、“驿长莫惊时序改,一荣一落是春秋”放在唐诗中也能称为上品。所以平安前期在日本史学上称为“国风黑暗时代”。但随着大唐的影响衰弱,假名的盛行,到了平安后期,日本文学逐渐摆脱了汉文学的影响。出现了完全用假名创作的诗歌,日本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也是产生与这一时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