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辽东铁骑 明長城遼東第一關靉陽城:明軍與後金爭奪的焦點

火烧 2023-02-12 17:00:42 1051
明長城遼東第一關靉陽城:明軍與後金爭奪的焦點 左圖為清朝柳條邊示意圖,其走向與明長城基本一致。鳳城市愛陽鎮在歷史上叫“靉 讀ài 陽”。在清代,柳條邊門“靉陽邊門”就在這裡,與明代長城重合。靉陽邊門正

明長城遼東第一關靉陽城:明軍與後金爭奪的焦點  

左圖為清朝柳條邊示意圖,其走向與明長城基本一致。

鳳城市愛陽鎮在歷史上叫“靉(讀ài)陽”。在清代,柳條邊門“靉陽邊門”就在這裡,與明代長城重合。靉陽邊門正是在明長城遼東雄關——鎮朔關基礎上修建的。

靉陽城是軍事重地。明末清初,明軍在這裡據守鎮朔關曾與努爾哈赤連番惡戰;清朝末年,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這裡都是交戰雙方爭奪的焦點;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在這裡全殲國民黨一個整編師,扭轉了東北戰場的局面。

修鎮朔關時建靉陽城,是明長城東部第個一關隘

一段早已殘破的城牆、一塊充滿歷史滄桑的石匾額,石匾額上“靉陽城是軍事重地。明末清初,明軍在這裡據守鎮朔關曾與努爾哈赤連番惡戰;清朝末年,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這裡都是交戰雙方爭奪的焦點;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在這裡全殲國民黨一個整編師,扭轉了東北戰場的局面。陽城”3個字斑斑駁駁,飽經滄桑。如果不是親眼看到這些,記者根本不可能把一個寧靜祥和的小鎮與歷史上殺聲陣陣的戰場聯繫在一起。

鳳城市愛陽鎮歷史上叫“靉陽”,是一個戰略要地,故事很多。

靉陽城的修建與明朝修築長城防備女真入侵有關。曾參與虎山長城考古調查的我省考古專家馮永謙告訴記者,明成化五年(1469年),明軍以鴨綠江畔的虎山為起點修築長城,史稱遼東鎮長城或遼東邊牆。

因戰略地位重要,明軍在靉陽修了鎮朔關。鎮朔關也是明長城從虎山向北的第一座關,所以鎮朔關稱得上是明長城東部第一關。陽歷史研究者沙江介紹,鎮朔關所在的位置就是現在的愛陽鎮愛陽城村東兩公里的邊門嶺。在邊門嶺,記者看到,殘缺的石垛城牆依然存在。

記者查閱《全遼志》得知,明代遼東鎮長城分為河西段長城和河東段長城,其中河東段長城就是明長城的最東端,而河東段長城又分為五段。

鎮朔關關城為正方形,邊長50米,有東、西兩個城門。鎮朔關建成後,明軍在鎮朔關附近建起了靉陽堡,也就是後來的陽城,這樣,陽堡也是明遼東鎮長城的一部分,陽堡的位置在今天的愛陽城村。

村子裡,一些地段的城牆保存還相對較好,如殘存的北牆和南牆的一部分都用石塊砌成,偶爾能看到一些青磚。在村中的關帝廟,記者看到一塊石製匾額,上刻“陽城,成化柒年八月中秋日立”,應是陽城門匾。

據《岫岩志略》中的《鳳凰城村鎮附》記載:“靉舊城,城北一百二十八裡,周圍三裡一百二十步,西南二門,南曰靉陽。城西一郭城,周圍一裡九十步,南門上亦有‘陽城’三字,明時有守備鎮其地。”

據沙江介紹,明代的陽城在形製上比較特殊,它是由東、西兩個城構成的,東城大一些,西城較小。東城為方形,東、西城牆長380米,南北城牆長360米,有西門和南門。而陽城西城,與東城相連,只有南、北、西三面城牆,東牆借用東城的西牆,西城西牆長280米,南北城牆長108米,只有西、南兩個城門,東門就是陽城東城的西門,所以實際上靉陽城是東西相連的兩個城。

據《遼東志》記載,陽堡設靉陽守備一名,統轄包括鳳凰城在內的12個城堡,官兵3432名,其中陽堡駐軍999名。可見,為鎮守鎮朔關,明朝在陽一帶屯下了重兵,鎮朔關、陽堡一帶戰略地位之重要可見一斑。

靉陽城是明軍與後金爭奪的焦點

明朝末年,靉陽一帶是明軍與努爾哈赤爭奪的焦點。明朝著名將領毛文龍就曾擔任靉陽守備,鎮守鎮朔關長城。當時毛文龍以靉陽為中心,東到寬甸的涼馬甸,西到東港的大鹿島,率領軍民主動出擊,抗擊努爾哈赤。

1620年正月,明朝派熊廷弼來到鎮朔關視察防務,正在這時,努爾哈赤發兵靉陽、寬甸等地,熊廷弼手中沒有足夠的兵力,難以應付,只得分兵加強各地的防禦,他派出1100人增援寬甸堡,1800人增援靉陽堡,2100人增援清河堡。

5月,努爾哈赤先是派出大貝勒代善攻克了明軍的6個城堡,之後又派數千精兵從新賓出發偷襲鎮朔關,掠奪了大批牲畜和人口。

明軍卻遲遲沒有做出反擊,直到第二年春天,熊廷弼才集結到13萬大軍,以撫順為中心,同時從陽堡、清河堡等地一起出擊,進攻努爾哈赤。但是,明軍再次慘敗,努爾哈赤乘勝追擊,攻佔了靉陽堡。陽堡丟失後,明朝十分震驚,天啟元年(1621年),禮科給事中楊道寅建議“陽複,則列烽置守於摩天嶺,可為寬甸諸堡門戶……以偵遼西動靜”。

1622年,為奪回陽堡,毛文龍在陽堡附近與努爾哈赤進行了一場大戰,激戰3日後,雙方不分勝負只得撤兵。直到4年後,毛文龍再次與努爾哈赤大戰於陽,終於奪回了靉陽堡。在後來的奏章中,毛文龍稱,親率兵至鳳凰城、靉陽等處,擒獲了兩個敵人將領,83個俘虜,殺了63個敵人。

清軍拆鎮朔關改靉陽邊門

明代,鎮朔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擋住了女真人入侵的鐵蹄,延緩了遼東失陷的進程,但隨著努爾哈赤的發展壯大,遼東失陷,鎮朔關一線的長城失去了作用。

清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極開始修築陽一帶的柳條邊,柳條邊走向恰巧與原來的明長城重合,清軍便在明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柳條邊,而在選擇邊門的位置時,鎮朔關的位置成了邊門的首選,清軍拆掉了鎮朔關,建了一個邊門,起名愛哈門,滿語意為琉璃,因距陽城較近,故又稱陽邊門。

鳳城市史志辦工作人員齊偉告訴記者,據記載,靉陽邊門設有章京1員,防禦1員,屬兵50人,邊門內設有卡路(哨所)4處,邊門外設有卡路5處。

東北民主聯軍在此全殲國民黨整編25師,扭轉戰局

辽东铁骑 明長城遼東第一關靉陽城:明軍與後金爭奪的焦點

沙江告訴記者,甲午戰爭中,靉陽邊門成為清軍阻擊日軍的重要陣地,那一戰也成為甲午戰爭中清軍少有的一場勝仗。

10月30日,日軍攻陷鳳凰城(今丹東鳳城),遼陽東部的摩天嶺便成為守衛盛京的最後屏障。

為守住摩天嶺,清軍主帥聶士成要求所有清軍攻擊日軍的運輸線,將進攻摩天嶺的日軍第五師團包圍於此。然而,清軍腐敗無能,真正敢於參加戰鬥的只有聶士成及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等少數將領的部隊。其中依克唐阿部則扼守靉陽邊門一帶。

在摩天嶺,聶士成成功阻擊了日軍,打得日軍無法前進且傷亡慘重。狼狽逃竄的日軍立刻請求大部隊增援,但此時駐守鳳凰城的日軍由於受到扼守在靉陽邊門的依克唐阿的牽製,無兵可派。聶士成乘勝追擊,與依克唐阿合兵一處直接將日軍打退到鳳凰城。

依克唐阿之所以能夠守住靉陽邊門一線,除其英勇作戰外,還和靉陽邊門一帶險要的地勢有關。依克唐阿成功阻擊日軍,為摩天嶺之戰的勝利做出了貢獻,而這一戰的勝利也沉痛打擊了日軍的氣焰,直至甲午戰爭結束,日軍也始終未能跨過摩天嶺一步。

後來,靉陽邊門因戰略地位重要也引發了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的反覆爭奪。1904年,日俄戰爭中,俄軍在陽邊門一帶築起防線,阻擊日軍,靉陽城再次陷入戰火之中,日俄雙方各自佔據高地曾激戰了三天三夜,後來俄軍戰敗。

在解放戰爭期間,著名的新開嶺戰役就是在靉陽附近打響,陽邊門位於戰場之中。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經過十餘天激戰,全殲了國民黨整編第25師,扭轉了東北戰場的不利局面,愛陽鎮的新開嶺也因此載入了史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