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德国皇帝 德国古代历史视频

火烧 2022-08-28 14:32:53 1067
德国古代历史视频 1.哪里有关于德国历史和经济史的视频 你好很高兴为你回答问题!中央电视台播过的《大国崛起》很好看啊,强烈建议你看一下 ;这有有关德国历史的介绍 /hi tory/dgl 4925/;

德国古代历史视频  

1.哪里有关于德国历史和经济史的视频

你好很高兴为你回答问题!中央电视台播过的《大国崛起》很好看啊,强烈建议你看一下 ;这有有关德国历史的介绍 /history/dgls4925/;《世界五千年》这本书也不错,有很多关于德国历史的,不过比较分散,是按年份的;还有《剑桥德意志史》《德国史》都还是不错的大国崛起德国部分的解说词也很不错,很多地方都有卖《德国通史》纯粹是中国人在西方史料里东抄西抄攒出来的《剑桥插图德国史》文学性太重,不够严谨希望能够解决你的问题。

2.德国古代历史

1. 日耳曼一词来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亚,尤利乌斯·凯撒以日耳曼尼亚称呼莱茵河右岸的各个部落,日耳曼尼亚纪载于西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亚志》。而德文中的德国(Deutschland,德意志人的土地,起初为diutisciu land)来自deutsch,由古高地德语的diutisc(大众的,指属于diot或diota"人"的)一词而来,该词最初用以区别源自拉丁文及罗曼语族的地方话。diutisc一词依序来自原始日耳曼语的þiudiskaz(大众的),þiudiskaz又来自于þeudō,þeudō又承继自原始印欧语的tewtéh(人)。

2.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通过长期的对外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占领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并远征俄罗斯、匈牙利。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邦联条约(德语:Rheinbundakte),16个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莱茵邦联”。邦联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推选拿破仑为保护人,并由拿破仑支配邦联的外交和军事;协议同时规定,在发生战争时,邦联有义务向其保护人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8月6日,已自称奥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在接着的数年,莱茵邦联又增多23个邦国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够统治帝国剩下的领土奥地利。德意志地区内只有奥地利、普鲁士、丹麦控制的荷尔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亚地区未有加入莱茵邦联,而且不计算并入法国的莱茵河西岸和艾尔福特。

德国皇帝 德国古代历史视频

3.德国详细历史

这个嘛,我就按照我的思路帮你理一下线索吧。

意志国家位于北海、波罗的海和阿尔卑斯山(东段)之间,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早在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500年),日耳曼民族就已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日德兰半岛、威悉河和奥德和之间的北德低地平原定居。

公元前2世纪末,日耳曼各部族已推进到德国中部和南部,赶走了生活在那里的凯尔特人,并开始与高卢的罗马人有了接触。

之后多次侵扰罗马帝国。

1、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奠定了今日德国、法国、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其中(东法兰克王国,就是后来德国的前身。)

也就是说德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这里,但是日耳曼民族的历史则是我之前讲的,那是公元前几世纪的事情了。

2、东法兰克王国之后,962年,奥托一世在罗马加冕,建立了后来大家称呼的既非神圣,也非罗马的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一直统治到1806年。

3、德国1806年之后,就是一个分散的状态,而此时普鲁士是逐渐显示出自身的优势。

4、1871年,在通过几次王朝战争之后,德国完成了统一。统一之后的德国,就以不可遏制之势发展起来,但是由于保留来了一些军国主义的传统,最终导致了其成为一战与二战的主要发动者,二战后,德国被分成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由于得到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以及自身人员从业素质较高、重视科技与教育、推行艾哈德的社会市场经济,大大激发了经济,使其在20世纪60年代末,先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民主德国发展不如联邦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欧共体中,联邦德国成为创始成员国之一,在欧共体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5、今日的德国,在世界上处于发达国家的行列,在教育科技等方面,都有值得学习与借鉴之处。

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写的,可能不尽如你意,因为现在研究的范围越来越窄了,要是世界古代史,我可能会懂的更多一些。

4.德国古代历史

日耳曼一词来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亚,尤利乌斯·凯撒以日耳曼尼亚称呼莱茵河右岸的各个部落,日耳曼尼亚纪载于西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亚志》。

而德文中的德国(Deutschland,德意志人的土地,起初为diutisciu land)来自deutsch,由古高地德语的diutisc(大众的,指属于diot或diota"人"的)一词而来,该词最初用以区别源自拉丁文及罗曼语族的地方话。diutisc一词依序来自原始日耳曼语的þiudiskaz(大众的),þiudiskaz又来自于þeudō,þeudō又承继自原始印欧语的tewtéh(人)。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

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通过长期的对外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占领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并远征俄罗斯、匈牙利。

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邦联条约(德语:Rheinbundakte),16个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莱茵邦联”。

邦联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推选拿破仑为保护人,并由拿破仑支配邦联的外交和军事;协议同时规定,在发生战争时,邦联有义务向其保护人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8月6日,已自称奥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在接着的数年,莱茵邦联又增多23个邦国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够统治帝国剩下的领土奥地利。德意志地区内只有奥地利、普鲁士、丹麦控制的荷尔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亚地区未有加入莱茵邦联,而且不计算并入法国的莱茵河西岸和艾尔福特。

5.德国的历史求17

德国 引言: 汉语中的德国或日耳曼,来源于同一个英语即German,这个称呼大概是从公元前90年开始,指称斯堪的那维亚(Scandinavia)南部移居中欧的民族。

而「德意志」则是这些部族使用的语言,最后才演变成居住地的称呼,更由此衍生成「德意志帝国」、「德国」。 德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曾经几经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当时德国分裂为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两个国家。

并于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本词条中对[德国]理解为1990年东、西德重新统一后的国家。

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的德国,可参照相关词条的解释,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参考资料: 德国网站导航: 国名释义: “人民的国家” 国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国庆日:10月3日(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日) 纳粹受害者纪念日: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纳粹德国设在波兰境内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纪念日,1996年1月3日确定) 民主日 :5月7日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

自上而下由黑、红、黄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三色旗的来历众说纷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帝国,在后来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和17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飘扬在德意志大地上。

在击败拿破仑后,一位诗人见到一个穿黑披风佩挂红色肩章及金色纽扣的学生义勇军时,唱著「黑色象征悲悯被压迫的人们,红色是争取自由的心情,金色是理想和真理光辉的表徵」,于是以黑、红、黄三色旗作为统一的德国的国旗。 后多次改制。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仍以三色旗为国旗。1918年德意志帝国跨台后,魏玛共和国也采用黑、红、黄三色旗为国旗。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依然采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采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锤子、量规、麦穗等国徽图案,以示区别。 1990年10月3日,统一后的德国仍沿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旗。

三色国旗可在机场、宾馆、宴会和其他场合悬挂。联邦政府机构和驻外使馆等悬挂带有黑鹰图案的国旗。

国徽:为金黄色的盾徽。盾面上是一头红爪红嘴、双翼展开的黑鹰,黑鹰象征着力量和勇气。

1950年制定的德国国徽也是历史的产物。其图案为一枚土黄色盾徽上绘一只风格独特的黑色雄鹰,鹰的喙、爪均为红色。

这一图案最早出自于十二世纪的霍亨京伦家族,该家族曾统治普鲁士,后来成为德国皇室。以雄鹰入图,早在九世纪就已经出现。

据说,该图案是由法兰克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从罗马帝国传人德国的。 国歌:“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词是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1798年—1874年)于1841年撰写的,曲调由约瑟夫·海顿(1732年—1809年)谱写。

1922年,魏玛共和国第一任帝国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将“德意志之歌”升格为国歌。 1952年,在联邦总统豪伊斯和联邦总理阿登纳之间的一次通信中,这首歌重新被承认为国歌。

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和联邦总理科尔在1991年8月的通信中确认了”德意志之歌”对统一的德国的传统意义。 国花:矢车菊,又名蓝芙蓉、荔枝菊、翠蓝,属于菊科。

经过德国人多年的培育,这种“原野上的小花”已经有浅蓝、蓝紫、深蓝、深紫、雪青、淡红、玫瑰红、白等多种颜色。 头状花序生在纤细茎秆的顶端,仿佛一位隽秀的少女,向着“生命之光”——太阳,祈祷幸福和欢乐。

矢车菊是德国的名花,德国人用她象征日耳曼民族爱国、乐观、顽强、俭朴的特征,并认为她有吉祥之兆,因而被誉为“国花”。 国鸟:白鹳,一种著名的观赏珍禽。

在欧洲,自古以来白鹳就被认为是“带来幸福的鸟”,是吉祥的象征,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是专门来拜访交好运的人的。 白鹳被选为国鸟后,不少德国家庭特地在烟囱上筑造了平台,供它们造巢用。

国石:琥珀 国家政要:联邦总统霍斯特·克勒(Horst Koehler),2004年5月当选,7月任职;联邦议院议长沃尔夫冈·蒂尔泽(Wolfgang Thierse),1998年10月26日当选;联邦总理安格拉·默克尔 (Angela Merkel) ,2005年11月就职。 自然地理: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

面积为357020。 22平方公里(1999年12月)。

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 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

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 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

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

6.求德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划分事件和时间

一般认为, 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结束,标志着德国宗教改革的结束和近代历史的开始。根据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与旧教(天主教)地位平等;帝国内各诸侯拥有内政、外交的一切权力,帝国完全徒有虚名,分裂状况比战前更严重,计有300多个诸侯国、1000多个骑士领地,只有皇帝和帝国议会表明帝国的存在。战争的破坏、劳动力缺乏以及战后的分裂状态,使德国的经济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尤其是新航路的开辟,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沿岸,使德国失去了贸易中转站的地位。为了保证农业劳动力,地主加快了16世纪末以来的农奴制再版进程,尤其是在东北德意志和北德意志。

德国现代史----魏玛共和国,1918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