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朱棣靖难遗孤 永樂皇帝——削藩與靖難
永樂皇帝——削藩與靖難 繼承人的難題朱元璋分封親王的政策一出,就有不少人出來反對,其中有一個浙江台州人,名叫葉伯巨,反對的最激烈,他當時寫了一個萬言書呈獻給朱元璋,書的大致意思是說,皇上你這麼一封,親
永樂皇帝——削藩與靖難

繼承人的難題
朱元璋分封親王的政策一出,就有不少人出來反對,其中有一個浙江台州人,名叫葉伯巨,反對的最激烈,他當時寫了一個萬言書呈獻給朱元璋,書的大致意思是說,皇上你這麼一封,親王們就會在地方上輪流搶藩,將來等你不在了,這些人的勢力過於膨脹,皇室根本就沒有力量對付他們。說不定會出現類似於漢之七國、晉之八王這類「骨肉相殘」的政治慘劇。朱元璋聽了這話後非常生氣,他覺得葉伯巨是在離間皇家的骨肉,於是就派人把他抓了起來,關進監獄,一直到死。此後,沒有人敢在朱元璋面前提及此事了。在朱元璋眾多的兒子中,長子朱標算是最老實的了,他覺得父皇朱元璋殺功臣,太殘酷了,為此,他跟朱元璋就起了爭執。朱元璋為了教育這個兒子,就把一根滿是刺的棍子扔了老遠,然後讓朱標去把它撿回來。朱標一看棍子全身是刺,根本下不了手,這時朱元璋便對他說:「我今天要做的就是幫你把這些刺削掉,我給你一根好拿的棍子難道不好嗎?」可是朱標卻說:「上有孝順之君,下有孝順之臣。」意思就是說,如果皇帝是個好東西,他下邊的人自然就好了。
朱元璋一聽這不是在變相罵我嗎?於是拿起椅子就朝朱標扔了過去了,朱標嚇得拔腿就跑,父子二人就這樣不歡而散。其實朱元璋的頭腦還是很清楚的,他深刻的明白「可以馬上得天下,卻不可以馬上治天下」的道理,所以他要讓其他的兒子鎮守重鎮,而太子的周圍則只能留下儒臣,這樣才能讓國家逐漸走向正軌。但是千算萬算,朱元璋還是有一件事情沒有算好,那就是洪武十四年,當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到關中巡視,準備遷都時,朱標卻突然去世了。這樣一來,人生的三大悲事全讓朱元璋趕上了。幼年時,朱元璋喪父;中年時,他又喪妻;如今晚年,他又遭遇了失子之痛。太子死的那一年,朱元璋祭祀灶王爺時說:「我本來也知道南京這個地風水不好,所以就想遷都,但是如今國家剛剛穩定,百姓就如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如初植之木不可搖其根,所以我又擔心遷都會勞民傷財。看來,老天爺的確是怪罪我了,可是沒想到他卻把災禍降臨到我孩子的身上,這讓我感覺到太痛苦了。我希望老天爺能夠理解我,保佑我的子孫不要再出事了。」
太子死了,誰來繼承皇位成了一個大問題。這時,朱元璋有兩個選擇,一是在兒子裡邊再找一個,另一個就是在孫子裡邊尋覓皇位人選。相對來說,朱元璋更偏向於後者,因為在他的兒子中,最有繼承權的就是二子秦王,可是這個兒子卻是能力最差、行為最糟糕的一個。他鎮守西安的時候,做了許多不成體統的壞事,比如他把在元朝皇宮裡做過事的王婆弄到他的王府里,還把王婆的倆兒子也弄進來,幫他整天出歪點子。王府里沒錢了,他就派人把王府里的爛錢拿出去買老百姓的羊,買完羊後再把羊賣給老百姓;喜歡女人了,就讓畫家畫出最美的神仙美女,然後讓手下人照著畫去找人,如此等等。因此,朱元璋對這個兒子早已失望透頂了,秦王朱樉死後,朱元璋還派人寫了一本名叫《記非錄》的書,專門記錄這個兒子的種種惡行,以警醒後人,可見,朱元璋這個人絲毫不護短。可是把皇位傳給嫡長孫也有不妥的地方,因為這個皇太孫像他父親一樣,也是一副仁柔心懷。況且,大侄子當皇帝,其他皇叔們能願意嗎?不過,經過再三思慮後,朱元璋覺得把皇位傳給嫡長孫還是可行的,因為即使最強悍的朱棣想要造反,秦王、晉王兩位大哥能答應嗎?所以,朱元璋覺得憑藉各個親王之間的相互牽制,嫡長孫的皇位應該是可以坐穩的。可是,朱元璋如意算盤很快就破滅了。洪武二十八年,老秦王死了。洪武三十年,也就是朱元璋臨死之前,老三晉王也死了。這個時候朱元璋開始擔心了,於是他把最信任的女婿梅殷叫來,並且千叮嚀萬囑咐的說:「燕王不可不慮。」並把皇太孫託付給他。然而,一切為時已晚。
靖難之役
這時朱棣就成了所謂的「強藩之首」,但即便如此,朱棣想要造反也絕非易事。剛即位的建文帝也意識到自己所受的威脅,就向身邊的大臣——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詢問該怎麼辦,這兩人就說沒關係,因為朱棣再厲害,畢竟只是一個藩王,天下的兵權最終還是掌握在皇帝手裡,所以只要皇上您下定決心,決定削藩,那麼事情就好辦了。建文帝一想,這主意不錯,於是就開始了削藩事宜。顯而易見,這削藩之事就是沖著燕王而去的。但是建文帝還是過於柔弱,他一看燕王這麼強大,心想我削他能行嗎?不削也不行。那就來個「曲線救國」,周王不是他的同母弟弟嗎?就先拿周王開刀,果然,削周王的確很順利,之後齊、湘、代、岷四個王也全相繼被削奪,就在一切都看似很順利的時候,大事不妙了。
雖然這五個藩國都很小,但是這個削藩的打擊面太寬,給燕王留下了話柄。燕王站出來說話了,他說皇帝你這樣做太不合適了吧,畢竟他們都是你的叔叔,都是太祖高皇帝的骨肉,你怎麼下手這麼狠?朱棣這一說,無形中就把其他幾個藩王拉到了自己的陣營中,建文帝反倒成了「孤家寡人」。其實,剛開始時,建文帝還是很厲害的,他把軍隊派到了北平,把整個北平控制起來了,然後就把燕王朱棣手下的軍隊該調走的調走,該掏空的掏空,最後燕王府里就沒有剩下多少軍隊了。這辦法聽起來,但是細想就不行了。朱棣洪武十三年就到了北平,一直干到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死,這麼長的時間,自然會積累許多的心腹,況且朱元璋整天派朱棣帶著軍隊出兵,這長期的打仗生涯中,朱棣的軍隊早就對他擁戴的不行了,建文帝這麼幾個小動作根本是撼動不了朱棣的根基的。
在這種情況下,燕王開始以退為進。你不是削藩嗎?好,我示弱。於是,朱棣就開始裝瘋賣傻,跟衛士一起鬼混,在飯館裡抓著東西就吃。他還裝病,病到什麼程度呢?大夏天的時候,他裹著被子靠著火,說自己覺得好冷。為什麼朱棣要要裝的如此厲害呢?因為他有一個心病。朱元璋駕崩之後,燕王朱棣和其他的親王都要趕赴南京去給父親奔喪,而建文帝最怕的就是這個,你想如果這些叔叔們全跑來了,到時南京全是他的叔叔,見了哪一個都要叫一聲叔叔,這樣自己的身份一下就矮了三截,所以這些人最好不要過來。於是,建文帝派了人專門打退他的這些叔叔們,這時燕王帶著人趕到了淮安,結果也被擋了回去了。朱棣就讓與他同行的三個兒子到京城奔喪,結果三人被建文帝扣下,當了人質。這招還真靈,朱棣就不敢輕舉妄動。所以他裝病裝瘋就是為了解救自己的三個兒子,他說你看我都快不行了,就讓孩子回來見我最後一面吧。朝廷的人都聽得出來這是借口,都不同意讓他的兒子回去。
可是這時,建文帝身邊的那位高參——太常寺卿黃子澄卻說:「不然。我們要把他三個兒子放回去。」大家就問這是什麼道理?他說:「現在扣著他三個兒子,所以他很警覺,要是把他兒子放回去,那麼他就會放鬆警惕了,這時我們再下手會更方便。」沒想到,建文帝居然同意了。建文帝一同意,朝廷里就有很多人開始幫著燕王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徐達。徐達這位開國功臣,從小就跟著朱元璋一塊放牛、一塊打天下,最後還一塊坐天下。徐達一家在幫建文帝還是朱棣的問題上分成了兩派,徐達的大女兒嫁給了燕王朱棣,她自然是幫著朱棣了。徐達的大兒子徐輝祖、小女兒徐妙錦卻是幫著建文帝的。
徐達
三個兒子一回去,朱棣的心裡就踏實了,心想,這回出什麼事都不怕了,這時的矛盾就更加激化了。雖然建文帝控制了北平,但是北平城裡卻暗流涌動。高僧道衍幫著燕王朱棣在王府里挖地窖,上面蓋好了嚴絲合縫,養上雞鴨鵝在上邊亂叫,地下打造兵器,做好起兵的準備。同時他還找了許多術士給朱棣算命,以種種的方法鼓動燕王朱棣下定決心起兵。不僅如此,他還派人到南京去給朱棣製造輿論,就是編造一些民謠教小孩唱,小孩你唱我唱傳的很快全都會唱了。暗地裡打造兵器,輿論上又很有優勢,朱棣的起兵之心終於決定了。建文帝這時也明白了,於是趕快派人下手。朝廷的軍隊把整個北平控制住了,然後派自己親信的官員到王府里抓人。
派去的這個人名叫張信,張信接到這個任務後很鬱悶,他母親就問他怎麼了,他說今天接受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讓我到北平燕王府抓王府的官員,要抓燕王。」張信的媽媽就說:「你可不能幹這事,當年你爹就是跟著燕王東征西戰的,燕王是什麼人咱們不知道嗎?那是大富大貴之人。你要是幹了這件事,咱們全家人都活不成了。」老太太告訴兒子說:「你去了以後要幫助燕王。」果然,張信北京以後,就照著母親吩咐的去做了。他裝扮成女眷,從後門就進了燕王府,然後徑直去了燕王的卧室。裝病的燕王躺在床上,張信直接就跟燕王說了:「大王,你給我一句實話,你到底是真病還是假病了。」朱棣說:「真病了,你看我病得這德行。我現在就是一條死路了,我什麼也不想了。」張信很會說話,他又說:「既然大王是這種樣子,您幫幫我吧,您也不想造反,連活都不想活了,那就跟我一塊回朝廷交差,我算完成任務,還立功受獎,也滿足你的要求。」說完了以後,他話鋒一轉,接著說道:「如果不是這樣,到這時候你還不跟我說實話嗎?」朱棣一聽這次恐怕糊弄不過去了,就坐起來了,說:「跟你說實話吧,我沒有病,不過皇帝把我逼到這份上我能怎麼辦?」「還不趕快請道衍高僧來一起商量怎麼辦,要不然他們就進王府來抓人了。」幾個人一商量,辦法全都有了。第二天,朝廷那邊果然派了兩個指揮官來,一個叫張昺,一個叫謝貴,到了王府就要抓人。
他既然還是藩王,那王府是有規矩的,閑雜人等不可以進去,只有兩個指揮官張昺、謝貴可以進去。想也對,到了關鍵時刻也不能違法呀。於是張、謝二人拿著名冊進去了,臨走前對護衛們說:「等著,如果裡邊有事你們就衝進來。」這些人當然就等著,一會兒就打聽有什麼事沒有,說報告正喝茶聊天,又等一會兒還沒動靜,再進去問問,吃飯呢,喝酒呢。裡頭吃上飯了,外面的護衛們也解散吃飯,吃完飯立馬到這兒來集合。人家裡頭就等這個,等到外頭吃飯,裡邊不吃了。把飯撤下去了,該餐後水果了。把西瓜端上來以後朱棣拿起一塊西瓜,欲吃又罷,嘆了口氣。說:「我哪兒有什麼病啊?我還不就被你們逼的。我是太祖高皇帝的親骨肉,如今連性命都保不了,這樣的情況下還有什麼事不能做的呢?」說完就把西瓜往地下一扔,這就是信號,周圍的武士出來,一下把這兩個擒住,朱棣立馬就把二人殺掉了,緊跟著又把其他幫助朝廷的官員一併殺掉了。
朱棣的一個好友,看到這種情況就說:「大王,咱們不這樣,抓起來幹嗎馬上就殺,還是得看一看等一等。」聽完這話,朱棣馬上就讓人把這個朋友殺掉了。朋友說了這麼一句話就被殺掉了,朱棣這個人是不是很殘酷?可是我們想一想,這時候朱棣的府里可是只有八百個將士啊,而整個北平城卻有朝廷的幾十萬軍隊,你要用八百人去對抗這幾十萬軍隊,如果有一人動搖軍心的話,那就什麼都幹不成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朱棣什麼都能做得出來。這時外邊的人吃飯了,裡邊該抓的抓,該殺的殺,結果八百人衝出去後,外邊的軍馬毫無準備,這一衝一殺,把朝廷的軍隊趕出了北平城,北平城很快就被朱棣的人馬佔領了。
這時,形式急轉直下,朱棣佔領了先機。佔了先機怎麼辦呢?當然要把將士們召集起來,給大家說說我們為什麼要起兵?朱棣給出的解釋是「奉天靖難」,什麼叫「靖難」呢?朝廷有難,有奸臣當道,需要我們平息他,這是我們的責任。旗號打出來了,合情合理,誰也說不出什麼來。因為朱元璋祖訓里有這麼一條,若朝中有奸臣則藩王可誓師出征,入境清除奸臣,所以朱棣的起兵就合情合理了。就在這個時候,狂風大雨四起,在風雨中,人們看見一個穿著長長袈裟的高僧,走進朱棣對他說:「恭喜大王,賀喜大王。」大家心想這有什麼可恭賀的呢?先聽聽他怎麼說的吧。其實,這個和尚就是道衍和尚,他下邊這句話說的實在太了不起了,他說:「大王誓師起兵,王府宮殿的瓦被風雨刮到地上,是老天爺要為大王換瓦了。」大家知道王府宮殿的瓦綠的、藍的,皇帝宮殿的瓦是黃色琉璃瓦。說要換瓦,言下之意就是要當皇帝了。這還不是吉兆嗎?三軍將士一聽這話,立刻就振奮起來了。
北京的天氣也是這樣,一陣風過去,雨就停了,陽光從雲彩的縫隙中照射了出來,萬道金光。將士們一看這種天象,就更加振奮了,心想老天爺都幫著咱們了,不打還等什麼?所以誓師出兵,一戰而勝,把通州拿下來,緊跟著周邊一個個望風歸附,因為那些人都是跟燕王打了多少仗的,一看燕王來了,當然要跟著了,很快燕王的軍隊就組織起來了。後邊的事就是打仗的三年,這個中間也很曲折,比如說朝廷一開始派了老將耿炳文來,朱元璋殺功臣殺的已經沒有功臣了,就剩下一個耿炳文,他能守善戰,當年他守長興,張士誠就是打不下來,所以他最後被封為長興侯。這時候,建文帝就讓唯一留下的老將率兵出征了,剛到真定,河北真定已被燕王的騎兵給打敗了,耿炳文就退到了真定城裡。長興侯堅守真定,朱棣一時攻不下來。結果朱棣一方造輿論,說什麼「一仗而敗」,說老將用不了,該用李景隆這樣的紈絝子弟。李景隆這個外甥孫子,整天說得比唱得好,什麼事都干不來,帶著幾十萬大軍打仗,打到了北平城下,最後被道衍和尚、徐王妃打得一敗塗地。當時在東壩戰役里最勇敢的一個人,立下奇功,這個人原來姓馬,叫馬三保。因為是在鄭村壩打的這一仗,所以朱棣就給他改名字,說以後你不要再姓馬,你要姓鄭,你在這兒立下奇功,我送你一個名字,一個字叫鄭和。所以你看看他在朱棣的手下,他在戰爭中湧現出這麼多的人才。建文帝這邊呢,用人不當。長興侯不用,用李景隆最後打敗退到了濟南,把整個濟南都丟了,自己跑回來。
幾年征戰彼此互有輸贏,朱棣始終沒有能夠進入到江南,往南去不了。這時道衍高僧給他出了主意,說這個仗不能這麼打。你率領一支軍隊從北平出發一直打下去。你打南京,你把南京奪下來,你就是皇帝,天下就是你的了。朱棣想這個辦法好,於是就帶著軍隊就出征了,臨走的時候他問道衍和尚,說你還有什麼要告訴我的嗎?道衍和尚說:「大王你攻下南京的時候,南京城裡有一個官員他必定不會投降你,那就是方孝孺,我求大王不要殺他。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朱棣答應了。於是他就帶著軍隊南下了,這次真是很成功。經過了一番周折,最後攻到了南京。等他攻到南京城下的時候,大家都說南京城朱元璋經營了多少年,當年打天下時候的根據地,這麼重要的都城,又有這麼多人在這兒守衛,那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拿下來的,為什麼朱棣的軍隊到這兒就進了城呢?原來守城的竟是兵敗回來的李景隆,和被削的谷王,派這樣兩個人去守金川門哪有不敗的?燕王軍隊進來後,建文帝心想這下可壞了,什麼招也沒有了,於是就在宮裡點了一把大火,火起後,建文帝就不知所終了。
導師簡介
商傳(1945年11月~2017年12月26日),著名歷史學家商鴻逵之子,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明史學會會長。主要從事明史、社會史研究。承擔了國家重點項目《中國通史·明代卷》合著、《中國歷史大辭典·明史卷》(合著)的主要撰稿及組織工作出版專著《永樂皇帝》、《明代文化志》等,發表論文《試論明代民屯的幾個問題》、《〈明太祖實錄〉三修本的評價問題》等數十篇。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10年被百家講壇邀請主講《永樂大帝》。2010年3月完成《永樂大帝》系列錄製,於2010年5月10日開始播出。2013年4月,百家講壇《明太祖朱元璋》節目播出。
此文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繫。
讓閱讀成為習慣 讓靈魂擁有溫度
很赞哦! (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