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池搬到哪里去了 荷花池的历史
荷花池的历史
1.荷花池公园的公园历史
荷花池公园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荷花池路西侧,原名南池、砚池,又因池中广植荷花而名为“荷花池”。清初汪玉枢在池边建有别墅,名南园,为当时扬州八大名园之一。园临砚池,隔岸有文峰塔,景名“砚池染翰”。园主购得太湖奇石九峰,大者过丈,小者及寻,玲珑剔透,相传系宋代花石纲遗物。该园旧有澄空宇、海桐书屋、玉玲珑馆、雨花庵、深柳读书堂、谷雨轩、风漪阁诸胜。乾隆帝南巡游此,大加赞赏,赐名九峰园,并纪事略。后奉旨选二峰送往京师御苑,扬州今尚存二峰,一在瘦西湖,一在史公祠,称“南园遗石”。嘉庆之后园渐圮,咸丰年间,废而不存。
2.关于貂蝉的历史事件
司徒王允一直想为国除害,搞掉董卓。一天晚间,他执杖信步来到后园,正为无计可除董卓而仰天垂泪,忽听有人在牡丹亭旁长吁短叹。王允过去一看,原来是府中歌伎韶蝉。貂蝉自幼被王允收养于府中,学习歌舞,美而聪慧,王允待若亲女。王允起初以为她是为儿女私情而深夜于此长叹。后经询问,方知她是蒙王允养育之恩,常思报效。王允见状,计上心来,便把貂蝉请到画阁中,向她流泪跪拜说:“汉家天下全寄托在您的身上了!奸臣董卓,阴谋篡位;朝中文武,束手无策。董卓有一义儿,姓吕,名布,骁勇无比。董、吕二人都是好色之徒。我,打算用连环计:先将你许嫁吕布,然后献给董卓。你便从中找机会离间他二人反目成仇,让吕布杀掉董卓,为国家除掉大患。不知您同意否?”貂蝉当即表示甘愿献身实施“连环计”。
次日,王允便请良匠以家藏宝珠数颗嵌饰金冠一顶,使人密送吕布。吕布受冠大喜,即亲到王允宅致谢。酒至半酣,王允叫貂蝉盛妆而出,与吕布相见。吕布仗着几分酒意,与貂蝉眉来眼去。王允趁机指着貂蝉对吕布说:“我想将小女送给将军为安,不知将军同意否?”吕布大喜过望,拜谢而回,只盼王允早送貂蝉来。 几天后,王允趁吕布不在,便请董卓次日来家中赴宴。王允又唤貂蝉出来以歌舞助兴。董卓很为貂蝉绝妙的舞姿和娇美的容颜所倾倒,称赏不已。王允便说:“这是我家歌伎貂蝉。我想将她献给太师,不知太师肯收留否?”董卓闻言大喜,再三称谢。席散后,王允即命先将貂蝉送到相府,然后亲送董卓回府。
等到吕布前来打探,王允又骗吕布说:太师已经带貂蝉回去与你完婚。
次日晨,吕布到相府打探消息。董卓侍妾告诉吕布:“昨夜太师与新人共眠,至今未起。”吕布闻言大怒。董卓一日入朝议事,吕布执戟相随。吕布趁董卓与献帝交谈的机会,策马径到相府来见貂蝉。貂蝉请吕布至后园凤仪亭互诉衷肠。貂蝉泪汪汪地对吕布说:“自初见将军,我即暗暗以身相许。谁想太师起不良之心,将我占有。自入相府,我即痛不欲生,只因未与将军一诀,故忍辱偷生至今日。今日既已与您相见,我当死于君前,以明我志!”说罢,即手攀曲栏,往荷花池便跳。吕布慌忙抱住貂蝉。
董卓在殿上,回头不见了吕布,心中怀疑,忙辞了献帝,登车回府。寻入后园,见吕布正与貂蝉在风仪亭下共话。画戟倚在一边。董卓勃然大怒,大喝一声。吕布忽见董卓来到,慌忙便跑,董卓抢过画戟,挺着赶来。董卓体胖赶不上,便掷戟刺吕布,吕布打戟落地,夺门而逃。
董卓回后堂问貂蝉说:“你为何与吕布私通?”貂蝉流泪说:“我在后园看花,吕布突然而至,我见其居心不良、动手动脚,便欲投荷池自尽,却被这厮抱住。正在生死之间,幸亏太师赶到救了性命。”董卓说:“我想将你赐给吕布,何如?”貂蝉闻言大惊,哭道:“妾宁死不辱!”边说边抽下壁上的宝剑就要自杀。董卓连忙劝住。
董卓即日带貂蝉还坞,百官俱拜送。车已去远,吕布凝望车尘,叹息痛恨。王允装作惊讶地问道:“这么长时间,还未送给您?”吕布恨恨地说:“已被老贼占为已有了!”王允佯装不信,吕布便将前事一一说给王允听。王允听罢,半晌不语,良久才说:“想不到太师作出此等禽兽之行!”因请吕布到家中商议。商议问,王允又激吕布说:“太师淫我之女,夺将军之妻,诚为天下耻笑。然而我是老朽无能之辈,无所谓;可惜将军盖世英雄,亦受此污辱!”吕布怒气冲天,拍案大叫:“誓杀董贼,以雪我耻!”王允见时机成熟,便说:“将军若扶持汉室,便是忠臣,当流芳百世;若助董卓,便是反臣,当遗臭万年。”吕布闻言即拔刀刺臂出血,誓杀董卓。王允跪谢说:“大汉天下,全仰仗将军了!” 随即,二人又请仆射士孙瑞、司隶校尉黄琬共商诛董卓之策。最后决定请当初为董卓劝降吕布的李肃奉献帝诏书前往坞请董卓入朝议事。同时让吕布奉献帝密诏,带领甲兵伏于朝门之内,待董卓入朝时诛杀之。
李肃因怨董卓不迁其官,因而慨然依计至坞,奉诏宣董卓入朝。董卓即排驾回朝,群臣迎遏于道。到北掖门,董卓所带军兵尽被挡在门外,只让董卓及其车夫进入宫内。吕布率伏兵一拥而上,将董卓刺死于殿门之前。随后:王允、吕布等,又派人擒杀董卓死党李儒等人,并派军前去查抄董卓家产人口。
3.成都菏花池的历史
现有服装市场,后才有药材市场。成都市是中国西部商业重镇,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十多年来,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在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本市场以其每年数十亿交易额雄居全国百强综合性贸易市场第七位。是一个集多经营形式、多商品门类、多服务功能、多地区客商并存的大型综合性批发市场。其规模、效益均居中国西部集贸市场之首。已形成的专业市场有鞋类、皮具、服装、百货、小家电、工艺品等。商品种类2万余种,场内经营厂商1万5千多户,从业人员10多万人,日上市交易人数30万人次,日成交额达1千万元以上。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建于1986年。由于荷花池交通运输便利,加上政府重点扶持,因此发展很快,1990年代初期就已全国闻名,成为四川省及西南地区主要的商品分销和中转口岸,辐射力远达西藏、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区市。 目前的荷花池批发市场现模比初期发展已扩大了十数倍。依托荷花池批发市场,目前在其周边又形成了建材批发市场、中药材批发市场、电子元器件及音像批发市场、钢材批发市场,成为成都市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商品集散地。依据市场内商户所交纳的定额税估算,2001年,荷花池市场总交易额达55亿元人民币(实际成交量可能会不止此数)。荷花池批发市场吞吐能力大,吸引了全国各省的商户来此交易,当中有不少经营户是来自湖北、浙江、福建等省。荷花池批发市场一般晨3点即开市,至早上8点左右就结束了一天中最旺的批发业务时间。
对不起把顺序写反了,纠正一下,先是有药材市场,在是服装市场。
(1)市场兴起阶段(1984-1996年)
荷花池市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步, 最初只是一个占地8亩的中药材集市,1984年经省、市政府批准征地修建,市场一期工程于1986年 3月建成开市,最初占地50亩,经营面积4万平方米。
4.甘露寺的历史溯源
佛教约在公元四纪传入沔阳,明清两代寺庙最为鼎盛。但新甘露寺建成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察。光绪志记载:“甘露寺在仙桃镇襄河南岸,滨河耸立,屡经兴修,为十方丛林。”这里也只交待了建筑地点。相传,甘露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此时的甘露寺名声在外。仙桃到外地经商的人,常以仙桃的甘露寺谐音“干螺丝“编造一个离奇的故事,在外乡人面前夸道:“仙桃镇有古庙,名甘露寺,庙宇很大。庭院中曾喂着一个干螺丝。百年来,这个大螺丝老化了,僧侣们把它的壳存放在庙中,装上十八担水。”外乡人听了,都感到很奇特。这些不过是用虚构的故事扩大其在外影响。其实,真正的甘露寺也是颇负盛名。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仙桃才子李皋,曾作《仙桃镇图十二咏》,其中唱道:“ 四月佛生景倍清,甘露寺中多少人,四大金刚威风凛,十八罗汉两边分。”当时,该甘露寺占地约4000平方米,前至解放街(原十全街),后至汉江河堤。寺山门向南,绕寺前集诚书院两侧出解放正街。进山门为弥勒殿,韦驮殿,次为大雄宝殿。大殿前,有藏经阁、钟鼓楼,两侧品立观音殿,再后为念佛堂,最后为戒堂、方丈堂,两侧围屋为僧房客舍。甘露寺西南有个荷花池,面积有50余亩,花种是印度僧侣赠送,无藕耐霜,立夏开花,红白色彩鲜艳。属于甘露寺的还有进百亩庙产,常隹僧侣达数十人。其名声明在江、浙、冀、豫、湘等省都非常大。可见,满清时期的甘露寺香火鼎盛,游人如织。
民国建立后的20多年时间里,甘露寺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五内依然是香烟缭绕,僧侣满堂。直到1938年,国民党支128师师长王劲哉把抗日指挥部设在仙桃,在甘露寺开办了一个军事训练大队。
1939年,日寇攻占沔阳,仙桃沦陷后,甘露寺划入“日化区”。于是,寺庙遭到日军严重破坏,寺内金佛被抛入河中,众僧也四处逃散,甘露寺顿失往日风采。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日寇无条件投降。当时,国民党75军第6师副师长李帮华受命任仙桃受降指挥所长,全面接受日寇投降。指挥所的受降仪式就在原“日化区”内的小洋楼上举行。全县日俘7400多人,徒手进入仙桃镇。由日军原第五步兵旅团司令古贺带领,在仪式上签字,向中国人民投降。所有武器弹药及全部军用物资,一律清点后送入甘露寺封存。
抗日时期的甘露寺已经有名无实,僧侣逃散,门庭冷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庙宇得以重建。可是,到1947年又遭到国民党保安队破坏,只剩下两殿。至此,甘露寺原建筑已所剩无几。
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0年在原甘露寺的废墟上,投资兴办了轧花厂,后扩建为电厂,将两殿拆除。后又兴办成供销社。1998年,又建成仙桃市精英学校。原甘露寺了无痕迹,只是学校在开工奠基之时,于当年12月挖出刻有“甘露寺”的石碑一个,后运抵流潭公园新建的甘露寺内。
流潭公园内的甘露寺是在1995年兴建的。
2010年新建大雄宝殿占地980 m²,高约30余米。大殿分三层,第一层为斋堂,高6米;第二层天王殿,搞6.5米;第三层大雄宝殿18米。此大殿是仙桃市地区寺庙之首,是广大信众祈福消灾的场所。
5.颐和园的历史
在北京的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1750),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工程结束,是慈禧太后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的。光绪二十六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翌年修复。全园可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颐和园是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太后长期居住的离宫,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
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78%,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而连接于北麓的“后湖”,构成山环水抱的形势,把湖和山紧密地联成一体。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
后湖的河道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的山麓,造园匠师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山脉络相配合而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
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
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中园。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流水叮咚,以声入景,更增加这座小园林的诗情画意。乾隆帝杭州西湖慈禧太后
6.豫园的历史故事
豫园园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今安仁街东的梧桐路、马园弄一带)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动工造园。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其《豫园记》中说:“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
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
万历末年竣工,总面积称70余亩。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时期,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与苏州拙政园、太仓?山园媲美,公认为“东南名园冠”。潘允端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
“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
但因时日久拖,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亡故,豫园实际成为潘允端自己退隐享乐之所。潘允端常在园中设宴演戏、请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寿祭祖、写曲本、玩蟋蟀、放风筝、买卖古玩字画等,甚至打骂奴婢、用枷锁等惩罚僮仆。
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频繁出入豫园。由于长期挥霍无度,加上造园耗资,以致家业衰落。
潘允端在世时,已靠卖田地、古董维持。潘允端死后,园林日益荒芜。
明末,潘氏豫园一度归通政司参议张肇林(潘允端孙婿)。清初,豫园几度易主,园址也被外姓分割。
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绅将豫园几个厅堂改建为清和书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张升衢长生禄位。书院尚未修竣,张升衢遭贬黜,随即停工。
园中亭台倾圮参半,草满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丽景色已成一片荒凉。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绅为公共活动之需,购得城隍庙东部土地2亩余建造庙园,即灵苑,又称东园(今内园)。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绅富商集资购买庙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园旧地,恢复当年园林风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历时20余年。
因已有“东园”,故谓西边修复的园林为“西园”。园基原称广袤70余亩,据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亩。
修复后的西园、东园性质上已非私家花园,成了供城邑士人乡绅们集会雅玩的寺庙园林,但规模布局还依照潘氏豫园,保留了文人宅园明秀雅洁的风貌。原临荷花池的乐寿堂已颓圮,复建西园时,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华丽宽敞的三穗堂。
鸦片战争时,豫园遭破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英军从北门长驱直入,驻扎豫园和城隍庙,司令部设在湖心亭。
豫园“风光如洗,泉石无色”。咸丰五年(1855年)小刀会起义失败,清军驻扎豫园,香雪堂、点春堂、桂花厅、得月楼、花神阁、莲厅皆遭损毁。
咸丰十年,太平军东征,清政府请洋枪队入城防守,豫园又作兵营,“西园石山,尽拆填池”,建造西式营房。清嘉庆、道光年间,上海商业发展较快,一些商业行会在豫园设同业公所,作为同业间祀神、议事、宴会、游赏之处。
同治七年西园划分给各同业公所,各自筹款修复。此后园内茶楼酒馆相继兴起,商贩丛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艺人,诸如相面测字、卖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设摊,逐渐成为固定庙市,后演变为商场。
光绪元年(1875年),豫园内有豆米业、糖业、布业等21个工商行业设立公所,一些公所还设立学校,旧有古迹日趋湮没。民国时期,豫园已被一条东西小路(今豫园路)分割成南北两爿,古建筑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晖阁、清芬堂、濠乐舫、绿波廊分别成为菜馆、点心铺、茶楼。
香雪堂于八一三淞沪战争被日军焚毁,除堂前玉玲珑假山石外,仅剩一片空地。所幸园中重要部分点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楼阁、古树名木,仍得以保存。
解放后,豫园得到妥善保护。1956年经市政府批准,拨出专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组织专门班子,聘请上海民用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专家以及能工巧匠,对豫园进行了全面修复,历时5年,投资上百万元。
修复重建被毁坏的三穗堂、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古建筑,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树木花草,并把豫园和内园连接起来融为一体。园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从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建造园林。
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
豫园当时占地七十余亩,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设计,并亲自参与施工。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趋衰微,无力承担园林修缮和管理所需的巨大开支。
明朝末年,豫园为张肇林所得。其后至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为不使这一名胜湮没,当地的一些富商士绅聚款购。
7.文峰塔的历史你知道吗
河南安阳文峰塔 文峰塔是一座非常独特的塔,位于安阳市古城内西北隅,建于后周文顺二年(952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因塔建于天宁寺内,故原名天宁寺塔。172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主持重新修建天宁寺和塔。
他认为塔与南边的孔庙(在今安阳市西大街小学校内)相呼应,二者可以代表古城的文化高峰,便在塔门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于是此塔又得名“文峰塔”,一直沿用到今天。 八龙冢位于许昌城北2公里陈庄村西,为东汉末期朗陵侯相荀淑墓冢。
荀淑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均为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名士,人称八龙。如荀爽,十二岁通晓《春秋》,自布衣始,九十五天官至“三公”。
荀淑侄子荀昙的孙子荀攸是曹操的谋士,曹操称赞他“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荀 是荀淑的孙子,济南相荀绲之子,曹操的重要谋士,官至尚书令。
传说荀淑死后,八子在冢顶各植柏一株,故称八柏冢,冢西北有散冢八个为八子葬处,时旷年久,八冢已为平地。八龙冢呈圆形,高约5米,周长约100米。

那么文峰塔到底独特在何处呢?大多数的塔都是由下而上的逐渐缩小,而文峰塔之独特,在于其一反常规,塔身上大而下小,呈伞状,为国内外所罕见。塔高38.65米,塔基周长40米,壁厚2.5米。
塔身有五层重据,从下往上逐级增大。每层檐角均悬有铜钟,微风徐来,叮当之声悦耳动听,给人以高远静穆之感。
文峰塔的构造为平面八角形,砖木结构,琉璃瓦顶,塔的八面壁上分别饰有直棂窗、圆券门和佛教故事砖雕,刻工细致,形象逼真,造型动人。 最下面的是塔基,塔基上是一个圆形莲花座,莲瓣共七层,上下交错,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护塔基,把塔装饰得更为美丽。
圆形莲花座上就是塔身了,塔的最下层塔身较高,四周正面各有一门,其中正南面为真门,其他为假门。券门首额,有砖雕二龙戏珠图像。
八角均有巨龙环绕的盘龙柱,上加铁链枷,锁,非常壮观。我们再来看一下八根龙柱之间的八幅砖浮雕佛教故事图像。
西南角的这幅是释迦佛说法像。 西面的这幅就是悉达多太子,即释迦佛诞生的图像。
西北角这幅雪册苦行修定像。 北面为观音菩萨与善财龙女像。
东北角是佛为天人说法像。 东面一幅为释迦佛涅架像。
东南角是波斯慝王及王后侍佛闻法像。 可以看到图里的人物已经明显中国化了,人物的线描画法也完全是中原式的,说明释迎牟尼这位西方的圣人那个时期已经在中国深入人心。
而且,这些浮雕造型生动,神情逼真,姿态自然,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从这些图像可以看出当时的浮雕工艺已经非常精湛,也可以感觉到那个时期佛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人们向往美好、和平的心情。
进入塔门,沿72级台阶盘旋上到塔顶。由于楼梯向上越来越陡,现在来到塔顶平台,可以看到塔顶正中耸立着的是一座高达10米的宝瓶状塔刹,与北京北海的白塔塔刹极为相似。
塔顶四周为l米多高的女儿墙,平台可容纳200余人。从塔顶向四周看,可以看到古城安阳的全貌。
明朝时期我们这里被称为彰德府城,周长9里l13步,大小街道90多条,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有9府18巷72胡同之说。现在,文峰塔所在的行政区叫做文峰区。
为了改造旧城区,安阳市政府实施了五路一桥工程,对路面进行了美化、亮化,文峰塔周围的这条环形道路--文峰大道,就是其中的一条,它是为了保护文峰塔,维持安阳古城原貌而专门设计的。这条路周围的新建筑群,包括路灯也都是仿古代的,为古城又添了一道舰丽的风景。
1997年,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诗人赵朴初先生游览文峰塔后挥毫赋诗:"层伞高擎窣堵波,沤河塔影胜洹河。更惊雕像多殊妙,不负平生一瞬过。
8.淹城遗址的历史资料
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淹城行政村。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淹城建于春秋晚期,是中国目前同时期古城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从里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这种建筑形制在中国的城池遗存中独一无二。子城,呈方形,周长500米;内城呈方形,周长1500米;外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2500米。另外还有一道外城廓,周长3500米。
9.九曲桥的历史
九曲桥
一、九曲桥是汇通景园三十六景之一。九曲桥,顾名思义,是指桥共分成九曲,曲折迂回。 “九”是数字中最大的单数,古有“九九归一”和“九五之尊”之说,均是对“九”这个充满吉祥、尊贵的吉数集中的概括。桥全长18米,宽2米。全桥由花岗岩和草白玉构成,桥下为放生池,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桥体雕刻精美,构思巧妙,匠心独运,巧夺天工。稳固坚转,寄雄奇于绝伦之里,寓隽秀于精巧之间,每逢晴天,澄清空明,桥倚碧水,曲桥如玉带浮水、桥水空蒙、水桥一色、波光潋滟,水波鱼动微风起,一池荷蕊满园香。池内莲花吐珠、荷叶田田,风月无边。据证,九曲桥有两绝:中秋有“九曲印月”和“曲桥泛鲤”之奇景。池中水草如丝、藤萝蟠结,鱼翔浅底,沙鸥锦鳞,景色蔚为精彩,令人叹为观止!著名学者祝阳赞誉:“瑶台失落凤头钗,九曲卧水映碧苔;待看中秋明月夜,九曲桥孔照影来。”
二、九曲桥通向绣雪堂,在水面九曲而行,增水面之阔,添水面之趣。石栏杆故意放低,一似石条凳,坐在桥栏上有似坐在水面上,待日后湖中长满荷叶,开满荷花,坐在桥栏上,就有“掬水月在手,弄香花满衣”的竟趣了。若中秋佳节,三俩知己好友,在此赏月赏荷,别有味道的。